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亚洲首家杜比影院落户大连万达影城,至今仅半年的时间,全国范围的杜比影院已经超过十家。同时,万达影城承诺未来将建设至少100家杜比影院,并不断加快步伐。杜比影院的品质和成绩有目共睹,那么杜比实验室将如何运营和推进这个品牌?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采访了杜比实验室杜比影院业务高级总监兼产品架构师Pascal Sijen和杜比实验室大中华区内容与行业合作总监柯永德,听听他们怎么说。
杜比影院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呈现出了非凡的画面,但多数观众还是为分辨率没有达到4K而觉得遗憾。这对杜比来说是不是一个遗憾?怎样理解不同分辨率对画面的影响?
Pascal Sijen:我们和很多电影的出品方一直有很密切的合作,并共同努力将120帧的电影制作出了杜比视界格式。杜比影院的系统目前可以支持120帧2K,如果未来120帧4K更加普及,杜比实验室会考虑升级系统,去支持相应的格式放映。不过在目前放映的120帧2K版本,杜比影院得到的反馈非常不错,《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好莱坞的The Vine做过一场放映,我们邀请李安导演过来体验,他也表示杜比影院的画面很棒。
在我个人来看,业界针对于高帧率、高分辨率等技术有很多实验和尝试。比如这次李安推出120帧的电影,观众对这个技术点都很感兴趣。电影在制作过程中的难度很大,需要在拍摄、制作流程上做很多改变,比如化妆、打光都有很大的挑战,包括拍摄文件容量太大,已经改变了后期制作的流程,有很多挑战。现在大家都很在意高帧率和4K分辨率等话题,实际上高动态范围、高对比度、高亮度还有更棒的色彩,对画面的提升也非常重要,会让你看到更多画面里的细节,所以说这些方面也是需要关注的,同时这些方面的优异表现也正是杜比视界激光放映机一直追求的。
现在看来,杜比影院的3D眼镜价格较高,是否有办法能降低价格?
Pascal Sijen:3D眼镜的成本确实有点高,它不是抛弃型的3D眼镜,设计出来是要重复使用的。所以在设计和生产中,就要保证它一定要经久耐用,能使用几百上千次,所以你会发现它很结实。另外,我们也在逐步改善3D涂层技术,而且又有新的激光放映机支持,所以成本也是在不断下降的。
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些特制眼镜,让影院和观众有更多选择,不过正如上面所说,我们不是抛弃型的眼镜,所以不会针对每一部电影都开发主题眼镜。
杜比影院目前针对的都是大厅,未来会不会分档次、根据不同影厅提供不同的方案,包括使用荧光粉激光放映机,降低建设成本?
Pascal Sijen:单就杜比影院来说,我们对所有的影院只提供一种标准。我们也认识到成本高的问题,但是我们和影院的双方合作有很好的模式,大家互惠共赢,也会通过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更好的控制成本。但是在理念上,我们希望提供一致性的体验,不管你去哪里,只要看到杜比影院的标志,就知道能获得怎样的视听体验。
当然,我们不对外具体讨论商业模式的细节,但我们有一个很灵活的商业模式,保证在影城当地是最合适的。事实也证明,这个模式对于合作双方都是很成功的,AMC计划在2018年底前在美国总共开160家杜比影院,万达也打算加快杜比影院的建设。
怎样看中美电影市场的相同和不同?
Pascal Sijen:首先我们很感叹着两个市场给我们的反馈都很令人振奋,接受度很一致。在美国和中国,我们最大的合作对象是AMC和万达,量级也是最大的。当然,我们在美国发展的时间稍长一点,就有更多的数据,在中国也有相近的反馈,尤其是通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杜比影院在中国获得很大的成功。两个市场发展的都很好,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柯永德:看上去中国观众比美国观众更幸运,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导演带来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有好莱坞大片,同时也有各种类型的国产大片。你可以先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再看《我不是潘金莲》,观众能够获得的体验是,在全黑的影厅里只看到一个圆形的画幅,这非常奇妙;接着就又迎来了《神奇动物在哪里》,一下子有三部杜比视界的电影上映,杜比影院都快排不过来了,当然这意味着观众也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也会积极和片方合作推进杜比视界格式的电影发行,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给观众。
杜比影院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呈现出了非凡的画面,但多数观众还是为分辨率没有达到4K而觉得遗憾。这对杜比来说是不是一个遗憾?怎样理解不同分辨率对画面的影响?
Pascal Sijen:我们和很多电影的出品方一直有很密切的合作,并共同努力将120帧的电影制作出了杜比视界格式。杜比影院的系统目前可以支持120帧2K,如果未来120帧4K更加普及,杜比实验室会考虑升级系统,去支持相应的格式放映。不过在目前放映的120帧2K版本,杜比影院得到的反馈非常不错,《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好莱坞的The Vine做过一场放映,我们邀请李安导演过来体验,他也表示杜比影院的画面很棒。
在我个人来看,业界针对于高帧率、高分辨率等技术有很多实验和尝试。比如这次李安推出120帧的电影,观众对这个技术点都很感兴趣。电影在制作过程中的难度很大,需要在拍摄、制作流程上做很多改变,比如化妆、打光都有很大的挑战,包括拍摄文件容量太大,已经改变了后期制作的流程,有很多挑战。现在大家都很在意高帧率和4K分辨率等话题,实际上高动态范围、高对比度、高亮度还有更棒的色彩,对画面的提升也非常重要,会让你看到更多画面里的细节,所以说这些方面也是需要关注的,同时这些方面的优异表现也正是杜比视界激光放映机一直追求的。

现在看来,杜比影院的3D眼镜价格较高,是否有办法能降低价格?
Pascal Sijen:3D眼镜的成本确实有点高,它不是抛弃型的3D眼镜,设计出来是要重复使用的。所以在设计和生产中,就要保证它一定要经久耐用,能使用几百上千次,所以你会发现它很结实。另外,我们也在逐步改善3D涂层技术,而且又有新的激光放映机支持,所以成本也是在不断下降的。
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些特制眼镜,让影院和观众有更多选择,不过正如上面所说,我们不是抛弃型的眼镜,所以不会针对每一部电影都开发主题眼镜。
杜比影院目前针对的都是大厅,未来会不会分档次、根据不同影厅提供不同的方案,包括使用荧光粉激光放映机,降低建设成本?
Pascal Sijen:单就杜比影院来说,我们对所有的影院只提供一种标准。我们也认识到成本高的问题,但是我们和影院的双方合作有很好的模式,大家互惠共赢,也会通过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更好的控制成本。但是在理念上,我们希望提供一致性的体验,不管你去哪里,只要看到杜比影院的标志,就知道能获得怎样的视听体验。
当然,我们不对外具体讨论商业模式的细节,但我们有一个很灵活的商业模式,保证在影城当地是最合适的。事实也证明,这个模式对于合作双方都是很成功的,AMC计划在2018年底前在美国总共开160家杜比影院,万达也打算加快杜比影院的建设。

怎样看中美电影市场的相同和不同?
Pascal Sijen:首先我们很感叹着两个市场给我们的反馈都很令人振奋,接受度很一致。在美国和中国,我们最大的合作对象是AMC和万达,量级也是最大的。当然,我们在美国发展的时间稍长一点,就有更多的数据,在中国也有相近的反馈,尤其是通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杜比影院在中国获得很大的成功。两个市场发展的都很好,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柯永德:看上去中国观众比美国观众更幸运,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导演带来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有好莱坞大片,同时也有各种类型的国产大片。你可以先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再看《我不是潘金莲》,观众能够获得的体验是,在全黑的影厅里只看到一个圆形的画幅,这非常奇妙;接着就又迎来了《神奇动物在哪里》,一下子有三部杜比视界的电影上映,杜比影院都快排不过来了,当然这意味着观众也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也会积极和片方合作推进杜比视界格式的电影发行,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