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然。他觉得自己是属于走得不错的那一拨,他现在是广东省跳水中心副主任,呆在这个圈子中,似乎不该讲太多“题外话”。他也并不愿意被归入“老二”行列,“事实上,我拿冠军的比率比亚军多多了!我参加的项目多,金牌数目在中国排在前面。”余卓成如是强调。
他递上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印着:世界跳水冠军余卓成。
冠军的命运
关于余卓成,有一种说法在流传: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谭良德怀憾告别体坛,使得最为薄弱的跳板项目人材奇缺,谁是谭良德的接班人?人们最终在余卓成身上看到了希望。
然而,对这一身份,余卓成未曾听闻,也并不认同,“他退役的时候,我已经是世界冠军,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跳板世界冠军。”
在余卓成的履历中,他早年是顺利的。
1991年,他赢得人生第一块全国金牌,两年以后,17岁的他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三米跳板世界冠军。而他本人也创造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在世界游泳锦标赛和世界杯上获得所有男子跳板项目全部6枚金牌的神话。
1992年之后,以跳台闻名的熊倪转攻跳板,此前,熊倪两度参加奥运会却均未能在跳台上夺冠,内心充满抑郁。此后,熊倪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评价这一举动,“当时跳板项目的竞争非常激烈,国内的余卓成是世界杯赛冠军,美国的伦奇是奥运会冠军,我当然排不上名号。但在跳台上是我背着包袱,在跳板上我的包袱却甩给了对手。我是在拼别人的位置。”
最终,熊倪“拼”走余卓成的“位置”。亚特兰大的领奖台上,熊倪泪流满面,余卓成却是一脸平静。从此,两段人生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多年后回忆往事,余卓成依然认为,“与熊倪在技术上没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成名已久所以固定动作的得分比我有优势,而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有很多都不熟悉的东西,也许,过于紧张了一点。”
几年之后,余卓成再次参加奥运选拔赛,“其实我早就知道结果了,选拔赛只是作秀,但我还是要证明自己,不能临阵退缩,自我投降。”
余卓成还是永远丢失了奥运会的入场券。而此后世锦赛的参赛榜单,他也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的积分当时还是第一,但都没让我参加,我就知道我该退了,人家觉得你没用了,别阻碍下面的人上来。”余卓成不无感伤。
然而,余卓成庆幸自己遇上了教练胡恩勇,他不像有些教练“那样功利,把你当工具”,他教会他做人,教会他在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80年代,当余卓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在一次比赛中,他两次倒立不成功,被迫从十米台上走下来,虽然最终还是获得冠军,但当别人都去领奖之时,他却被叫上去再跳一遍……
2001年全运会以后,余卓成渐渐淡出体坛。他很羡慕“老外”可以边工作边训练。“人家虽然拿不了冠军了但还是继续坚持,他们为自己能比赛而高兴,选上了就去比赛,选不上也很享受运动,很享受展现自己的感觉。要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相信很多人都会坚持。”
之后,他到中大读书。当2004年熊倪成为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院长,余卓成的身份是广东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四年之后,余卓成自认“行政新手”,仍然原地踏步小心尝试,而当年“拼别人位置”的熊倪早已上任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
环境
如今,余卓成坐在拥挤而喧闹的茶餐厅里,就是一个极普通的有些胖有些矮的男子,只有老板娘才认出她这位熟客是不久前的火炬手。服务员不时走近略带不耐烦地问:“究竟要吃东西了没?”他总是微笑着摆摆手:“我们聊完就吃。”
他显得随和而谨慎,他说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到现在不容易,必须面对的各种人际关系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有时难以应付。主要负责的工作是跳水项目推广,但十几年来进展不大,“因为场地要求高,训练周期长,这样地方政府投入大却很难出成绩,相比之下,运动员的生活简单多了。”
然而,不久前发生的一件小事又勾起他许多回忆。那时他带队到澳门表演,上阵前余卓成对队员说:“大家放轻松,这次是表演,可以和观众多一些互动。”
一名教练马上接过话高声强调:要注意安全!
余卓成耸耸肩,他想,这样的环境下都不能放松,正式比赛可怎么办?为什么中国选手上领奖台总没表情?因为他们不敢,他们压抑。为什么不能享受展示的魅力、过程的魅力?因为看重的只是结果。
他谈起自己两次失败的经历。一次是1991年在意大利比赛,前四轮过后,他已经领先对手40分,在跳水这项比赛中,最后一轮40分的差距几乎是不可能超越的。但最后一轮开始时,因为突然刮起大风,他内心变得非常紧张,总想着风刮到哪了,当风突然变小,他就迫不及待地跳下去,结果,“到手的冠军丢了”。
另一次是在1997年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一米板的决赛中,上海主场,观众的加油声震耳欲聋,他内心无法平静,无法承受来自观众的压力,本来在最后一跳中,只要取得一个正常分数就夺冠,但“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这些失败让他难以忘怀,“平时太压抑,总是不能放松,当环境一变,我们就无法适应。”
他又想起自己当年算是不安分的人。每到一个城市表演,总要私下拿起地图研究,然后自个偷偷旅游去,他知道,“队里是不可能带你去旅游的,申请了也不会批准。”每次比赛完,其他队友都到房间看电视去了,他却喜欢和外国人交流一番。然而,“这样的人,在队里是不受鼓励、要承受异样眼光的。”
因为教练那一句话,十多年前运动生涯的许多事、许多感觉一下子全涌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