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存在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的“虚浮”;存在表面上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的“吵闹”;存在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的“拔高”;存在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基本教学方法的“偏离”;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和于漪老师认为,随着课改形势的发展,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的这种倾向比较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课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韩军先生认为:“‘语文味’这个提法很好,切入根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必须坚守语文阵地,保持原味。程老师明确提出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非常注重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做好净化文言文教学课堂内环境,就必须紧扣“一语三文”,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避免重“形式”轻“内涵”
设计得过于复杂的教学环节,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求多求全的教学任务,喧宾夺主的多媒体课件,大量耗费了课堂的时间和学生的精力。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而言,课堂容易显得沉闷,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教学形式化的借口。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活动,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大量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过多的形式化的非语文活动。
语文味提倡“一语三文”,并且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要素。在教学中,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应尽可能多依靠具体生动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用在基本技能训练上。
二、避免重“拔高”轻“务实”
面对“脱离文本,过度发挥”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不等于重视文本,黄厚江指出“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只要目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
语文味教学法认为,要以语言为基点和中心点,文化是亮点。文化的“亮点”定位就表明,它不是长明灯,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更不能拔高架空。
三、避免重“语言”轻“文化”
文言文具有古奥难懂不易让学生亲近和掌握的特点,教学目标设定的偏离和考试功利化现象,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语言,只重于应对字词句的理解,走入只重“皮毛”的层面,而无法走入文章更深远的境地,轻视文本内容的赏读与玩味,使文言文教学几近“译读”,完全抹煞了赏读意义,无法领略古文之美。
文化教学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也是其标志和符号。从诗歌到普通文言文,都就有很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美點。只要整体把握与感悟文本,品味遣词用句的精妙,营造出的“境”自然会呈现。
四、避免重“训练”轻“感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提出“会意”未必“求甚解”,在古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与其浪费精力与时间对字句的过分考究和题海的训练上,不如花时间在大意境的感悟与领会中,既避免“直译”的误区,脱离“题海”的奋战,又能通过“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程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就像鱼儿与水,谁都离不开谁。“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人文性必能很好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J].小学教学参考,2007(2).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和于漪老师认为,随着课改形势的发展,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的这种倾向比较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课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韩军先生认为:“‘语文味’这个提法很好,切入根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必须坚守语文阵地,保持原味。程老师明确提出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非常注重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做好净化文言文教学课堂内环境,就必须紧扣“一语三文”,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避免重“形式”轻“内涵”
设计得过于复杂的教学环节,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求多求全的教学任务,喧宾夺主的多媒体课件,大量耗费了课堂的时间和学生的精力。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而言,课堂容易显得沉闷,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教学形式化的借口。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活动,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大量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过多的形式化的非语文活动。
语文味提倡“一语三文”,并且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要素。在教学中,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应尽可能多依靠具体生动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用在基本技能训练上。
二、避免重“拔高”轻“务实”
面对“脱离文本,过度发挥”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不等于重视文本,黄厚江指出“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只要目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
语文味教学法认为,要以语言为基点和中心点,文化是亮点。文化的“亮点”定位就表明,它不是长明灯,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更不能拔高架空。
三、避免重“语言”轻“文化”
文言文具有古奥难懂不易让学生亲近和掌握的特点,教学目标设定的偏离和考试功利化现象,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语言,只重于应对字词句的理解,走入只重“皮毛”的层面,而无法走入文章更深远的境地,轻视文本内容的赏读与玩味,使文言文教学几近“译读”,完全抹煞了赏读意义,无法领略古文之美。
文化教学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也是其标志和符号。从诗歌到普通文言文,都就有很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美點。只要整体把握与感悟文本,品味遣词用句的精妙,营造出的“境”自然会呈现。
四、避免重“训练”轻“感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提出“会意”未必“求甚解”,在古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与其浪费精力与时间对字句的过分考究和题海的训练上,不如花时间在大意境的感悟与领会中,既避免“直译”的误区,脱离“题海”的奋战,又能通过“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程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就像鱼儿与水,谁都离不开谁。“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人文性必能很好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J].小学教学参考,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