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三文”,消除文言文课堂“变味”现象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存在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的“虚浮”;存在表面上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的“吵闹”;存在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的“拔高”;存在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基本教学方法的“偏离”;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和于漪老师认为,随着课改形势的发展,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的这种倾向比较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课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韩军先生认为:“‘语文味’这个提法很好,切入根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必须坚守语文阵地,保持原味。程老师明确提出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非常注重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做好净化文言文教学课堂内环境,就必须紧扣“一语三文”,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避免重“形式”轻“内涵”
  设计得过于复杂的教学环节,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求多求全的教学任务,喧宾夺主的多媒体课件,大量耗费了课堂的时间和学生的精力。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而言,课堂容易显得沉闷,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教学形式化的借口。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活动,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大量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过多的形式化的非语文活动。
  语文味提倡“一语三文”,并且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要素。在教学中,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应尽可能多依靠具体生动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用在基本技能训练上。
  二、避免重“拔高”轻“务实”
  面对“脱离文本,过度发挥”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不等于重视文本,黄厚江指出“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只要目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
  语文味教学法认为,要以语言为基点和中心点,文化是亮点。文化的“亮点”定位就表明,它不是长明灯,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更不能拔高架空。
  三、避免重“语言”轻“文化”
  文言文具有古奥难懂不易让学生亲近和掌握的特点,教学目标设定的偏离和考试功利化现象,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语言,只重于应对字词句的理解,走入只重“皮毛”的层面,而无法走入文章更深远的境地,轻视文本内容的赏读与玩味,使文言文教学几近“译读”,完全抹煞了赏读意义,无法领略古文之美。
  文化教学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也是其标志和符号。从诗歌到普通文言文,都就有很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美點。只要整体把握与感悟文本,品味遣词用句的精妙,营造出的“境”自然会呈现。
  四、避免重“训练”轻“感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提出“会意”未必“求甚解”,在古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与其浪费精力与时间对字句的过分考究和题海的训练上,不如花时间在大意境的感悟与领会中,既避免“直译”的误区,脱离“题海”的奋战,又能通过“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程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就像鱼儿与水,谁都离不开谁。“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人文性必能很好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J].小学教学参考,2007(2).
其他文献
一、小学科学领域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科学探究实验,其中物质科学领域的实验占了不少的内容。但在物质科学领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欠缺、对其不重视、指导策略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不足。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曾经对四年级科学科进行专项抽测——实验考核,发现部分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操作不当,如学生未能完全正确地组装电路检测器,使用
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必须先明晰教学中应有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关于这一点,华东师大教授郑桂华老师认为:“如果仅从中小学的教育的角度来说,把适合中小学教育的传统文化内容定义为‘历代文化经典’,再把‘历代文化经典’的内容称作‘古诗文名篇’,比如,孔孟的语录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就被称为‘古诗文名篇’。”对此,作者深表赞同。  遗憾的是,相对于以往能在课堂上相对集中地诵读历代经典
一、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尽管在小学、初中的一些课程,如语文、历史中已经贯彻在其中,在其他课程中也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渗透,但都没有进行专门学习。高中二年级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系统学习,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习。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同时由于现在信息的全球化以及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在学校,在
【摘要】整体把握与细处探究是一种基本的文本解读方法。整体把握的对象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结构。细处探究的对象是文本中任何包含有丰富思想、文学、情感价值的语言符号或标记,它可以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也可以大到一个句子、一个自然段甚至几个自然段。  【关键词】整体把握;细处探究;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中心任务,而整体把握与细处探究则是一种最基本的解读方法。这一方法适用于各种体裁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合理、现实的情境,加强情境数学化,注重问题变式与迁移,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等方式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数学的学习,除了学习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的需要。数学知识往往来自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缺
[摘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持续的进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通过观课来达到成长的目的。本人从授课教师、学生、教师的教学设计、自我反思教学问题等角度来阐述观课的策略,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观课;分析;反思;成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每逢举行大型的英语教研活动,就会有一大堆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挤在一个课室里听课。有些甚至是临时走进课室,坐下来草草地记录下教学步骤,
【摘要】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大作家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小学生学习作文,总是以摹仿开始。为了准确、恰当、生动、完美地把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必须要平时多读、多看、多思、多练。其中参照借鉴,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在
【摘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深刻体会到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当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如何让他们懂得别人对他们的爱,学会怎样去爱别人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阐述了如何让学生懂得别人的爱和怎样爱别人。  【关键词】教育;懂“爱”;学“爱”  “互谅互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现今的学生基本上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瑰宝,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明。统编语文教材在小学三年级选编了文言文是课程改革前所未有的突破。本文阐述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的编排特点,指出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设定要恰当,以读为本,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在积累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审美情趣;文化意识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语言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笔者多次参加各类型的公开课、展示课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少误区。具体表现在:  1.目的不明:有些老师的问题问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让学生不知所云,也就无从应答。  2.零碎不系统:有些老师的问题浅显琐碎,没有方向性、系统性,没有围绕授课的知识点设计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却什么都没有抓到。  3.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一个班级里四五十个学生是存在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