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中母语的重要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tong1992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原有意义不发生改变的基础上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帮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实现沟通和交流。而文学翻译又不是仅仅是简单的词语间的对译,而是要在彻底的把握全文后,把作家想表达的思想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正确的翻译培养实践,应在着重加强英语各项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母语的学习,反观现实,人们却都顾此失彼的大谈特谈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对母语的忽视导致我们与各项翻译大奖失之交臂,这一状况或许值得我们反思与改进。强化译者母语的学习刻不容缓。
  关键词:翻译实践;母语;负迁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母语对翻译的巨大影响,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理论家们绕不开的话题,平时我们看到、了解到最多的还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走出国门,不仅仅只是外文水平的欠缺,母语水平也同样无法与人比肩,究其根本,还是源于我们对母语‘正迁移’作用的忽视。我们翻译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译文清晰明了,译者不但要清楚的了解和领会双语间的异同,还要做到灵活的调整。例如下面这段话的翻译:“……吃完了这宴席,缺点就找出来了。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挑剔责备,转首肯为摇头”。译文为:“After the dinner is finished,faults have been found,because the dinner becomes calmer and calmer .Then he change his attitude from pleasure to anger,from praise to blame,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在做这句话的翻译时必须要先对原文进行分析,然后我们得知主语应该是吃饭的人,之后所有态度的转变都是他一个人发出来的。而我们译者只有在熟知和了解了母语的构词方式、语法结构、语义功能和使用规则后,才能清晰的掌握英汉之间的差别,在翻译文章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出灵活的调整和处理采取更加得当的表达方式。外语翻译水平的进步与母语能力的提升是相互促进的,试想一个人如果一个连母语中的主谓宾状补等句子成分都分不清的人,他怎么能理解外语中相同的句子成分呢?
  一、“达”“雅”是对母语的硬性要求
  严复先生重要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其中“达旨”和“雅旨”都清晰的强调了母语的重要作用。“达旨”首先就是要达到理解。译者只有具备扎实的母语功底和文化知识储备才能触及到原文的真正含义。然后在输出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汉语表达要通顺,由于源语和译语间有很大的差别,有了大致翻译的框架之后,为照顾到读者感受,还要使它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所以译者如果对母语的语法没有清晰的了解就无法合理地调整句序、语序,无法达到对句子成分的增减得当及词性的灵活转换。扎实的母语功底不仅可以使译者精于对原文得理解,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准确生动地表达。另一方面,文学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还要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译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翻译风格上的对等,即译文的翻译风格要与原著的写作风格保持统一。严复先生的这一观点与奈达先生提出的“翻译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理论不谋而合。译者必须具备很强的母语把控能力,翻译时才能在母语中寻找最接近源语风格,最自然的对话。译者也只有在对词汇、句法修辞及基调等方面都实现了风格上的对等,才算是翻译的完成。而‘雅旨’对母语水平的要求就更加强烈了,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表述“如鲠在喉”的状况时有发生。明明完全可以体会作者选词的神韵,但却只能止于体会,无法在母语中找到精准的替换。夏济安先生在翻译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时将他的母语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一小段:“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 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her valleys, 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her tremendous cataracts, thundering in their solicitude; her boundless plains, waving with spontaneous verdure; her broad deep rivers, rolling in solemn silence to the ocean……”“美国有大湖,银波闪翻,浩瀚汪洋;有高山,空灵缥缈,上街苍空;有一望无际满目绿色的大平原;美国的大河深阔水深,庄严静静地流向海洋;美国的森林,古木参天,绵延千里,至今没有樵径可循……”这一段中夏济安先生用“有……有……结构的排比句成文,而且译文中使用了大量精湛的四字结构,译文不但结构工整,有节奏感,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动感十足。如果译者母语水平不精湛,词汇过于匮乏,根本没有办法将英语复杂的句子凝练到优美的四字格中,也做不到如临其境的再现这些壮观的景色。所以译者只有具有深厚的母语功底和较高的艺术素养,能够很好地驾驭母语,善于运用音,形,义这几个要素时,才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感,使读者在阅读译作时感受到与原作读者相同的感染力。我们对文章的翻译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满足于沟通的层面上,翻译是一门艺术,一份成功的译作必须具备和原文相同的艺术价值。
  二、翻译是母语水平的竞赛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有其普遍的法则,有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这句话反映出即使不同的语言间也存在着一个核心的规则—不管表达上有多么不同,它们总有相似之处。为了研究母语对翻译水平的影响,翻译理论家们做了一项研究,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能力水平测试入手, 运用对照法和观察法,其结果表明母语水平与翻译能力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母语水平能解释 43.6% 的外语翻译水平的变异。相应的,我们每个人的母语基础不同,对语言操控能力也不同,母语好的人反应速度快,对译文理解更加深刻,并且思考到的点比较多,词汇选择也更加丰富,译文的水平就相对较高。而母语较差的人译文则显得语言平淡,苍白无力。而且一旦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外语的学习上,译文或许能表达原意但很难传神,并且会在译文中留下明显的译痕。   拿我个人很喜欢的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为例,她从小就喜读诗词小说,在《我们仨》中她也详细记录了在留学期间及在清华大学授课的闲暇时光,她常独处一室享受着阅读带给她的喜悦。并且在进行翻译工作的同时她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都为她打下扎实的母语功底,也为她的日后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厚的滋养。母语功底不仅仅包含遣词造句还包含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译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杨绛翻译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借鉴外来文学写作理论,母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直以来在翻译界有个说法:一个坏的翻译家翻译一个好的作品会毁了一个作品,而好的翻译家去翻译一个中等水平的作品可能会成就这部作品。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名家,无论是已故的大翻译家严复,林语堂还是仍健在的杨绛,余光中等,他们都是母语功底十分深厚的创作者兼译者。
  其次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也是密切联系的,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我们从小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所以母语水平差的人,往往思维能力不够清晰,对原文的把握也不够精准,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切换性思维也不够灵活。这些都自然会影响译文在表达方面的多样性。语言的转换不仅涉及母语知识,还有一切与母语能力相关的背景知识,解意能力,信息组合能力,表达能力。所以,对母语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翻译水平的高低。母语驾驭能力欠缺的译者在翻译界也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德国翻译家荷尔德林,他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译本都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对于母语和翻译的关系他提到:“作为一个译者,即使是属于本民族的东西也应该像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样来学习。”所以作为译者或即将寻求翻译工作的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顾此失彼,要加强对母语的学习,强化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提高母语的认知和运用能力。避免翻译时遇到看不到隐含信息的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翻译过程中的欠额翻译。我们学习任何东西的难度都不会超过运用本民族的东西难度,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要想做好翻译工作,母语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王佐良. 严复的用[M].心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27.
  [4]孙惠莉. 试论散文翻译的风格对等[M].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07(15) 136-138.
  [5]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8 张京鱼薛常明.顺向翻译中二语对母语的影响二语.
  [6]朱光潜.谈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447-45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所讨论的是最近五年风靡于众多网络平台并反映社会事件的新词新语或者能够旧语新用的言语,这类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价值,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对此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任其泛滥。本文主要从网络语言的来源、类别以及定位与规范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网络语言;来源;类别;定位;规范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摘 要:由于东西方思维以及文化的差异性,英语与汉语在数字表达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是三位一空,而汉语是四位一空,所以这就给口译大赛的选手在英汉数字口译的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探究了英汉口译的难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英汉数字口译策略,同时以第五届全国口译大赛吉林省复赛英译汉口译真题为例,分析全国口译大赛英译汉口译真题中数字的特点,以期为口译学习者以及口译员提供训练方法。  关键词:数字口译;策略
目的: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率监测,明确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抵抗,并观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省医及
摘 要:大多数的语言中都有很多敬语,它们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权势的色彩,表明人物身份地位的差异,但是和我们这里所谈到的权势语并不是一个概念。那么权势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在交际中有什么作用,在句子中具有何种功能,对语言使用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汉语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语言,本文主要分析一下汉语称呼语中的权势语现象。  关键词:称呼语;权势语义;语言表达;交际效果  作者简介:郭培颖(1990.2-),女
摘 要:藏文字的出现和产生把青藏高原的历史从口传文明带入了书写文明时代,也使这里逐步发展出具有独特地貌特色的文化。但是,对于藏文字产生的具体历史时间,由于时代迷雾的遮掩,一直在藏学界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从青藏高原部族发展的地域空间扩展和藏民族逐步形成这两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探讨了藏文字产生的历史大致时间,同时回应了此问题相关的学术论争。  关键词:藏文字;地域扩展;藏民族;需求  作者简介:马元明
摘 要:翻译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才会对翻译起指导作用。翻译并非生搬硬套,字与字、词对词的一一对应,而是在忠于原文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要义,再用本国语言予以描述。化境是翻译的最高标准的理想境界,要求译文在保存原文风味的基础上,语言上无生硬之感自然生动。本文通过赏析张培基的译文《匆匆》的赏析,感受了译者忠于原文基础上地道的语言,将散文《匆匆》的感情与意境表达很到位,呈现了原文情感以及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