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行”、“主动”是颜李学派关于教学法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主张,也是其学术思想的基本精神,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颜李学派反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为汉唐崇尚章句,口讲耳听,流为佛老;宋明“穷理居敬”,静坐读书,空谈心性,虚妄无实。所谓把“身实习之,身实行之”作为治学的根本,认为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上著力”(《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强调只有通过亲身实行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要通过反复习练去巩固知识。
颜元强调“习行”,是在其学术思想发生转变之后,他35岁时,“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便将家塾之名由“思古斋”改为“习斋”。62岁规划漳南书院时,又把讲堂命名为“习讲堂”。他一再强调“习行”是读书求学最重要的方法,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坚持“习行”不断,直至69岁时,还感到“思一日不习六艺,何以不愧‘习斋’二字乎!”
颜元所说的“习行”,在思想渊源上,明显地受到孔子“时习”思想的影响。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不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三两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颜元集》第668页)但是,“习行”的内涵比“时习”更丰富、深刻。“习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他以学乐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任凭读乐谱几百遍,讲问、思辨几十次,但“总不能知”,必须搏拊击吹,口歌身舞,亲下手一番,“方知乐是如此”。学习数学知识也是如此,要“学而必习,习又必行”,如果不练习,又不在实际中运用,则“入市便差”。所以,他认为不和自己的躬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无用的。“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存学编》卷二)
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他甚至把“格物致知”中的“格物”两字,解释为“犯手实做其事”。因此,“习行”教学法正是他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颜元在认识论上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特征,这也是其治学之道的哲学基础。
另一方面,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对此,颜元自己说得很明确:理学家“不学一事,而以诵读为学,以能讲其所读者为明道,为大儒,是吾忧也”(《颜元集》第192页)。在他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而且“爱静空谈之学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废事,遇事则茫然”,毫无实际处事能力。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造成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颜元指出,造成这种状况,“从源头体认,宋儒之误也”,而朱熹是祸首。为了改变理学家这种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强调“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言语、文字上著力”(《颜元集》第663页),主张“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颜元集》第42页)。因为在他看来:“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读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存学编》第一)
可以说,“习行”教学法,是为培养给“生民办事”的“实才实德之士”服务的,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均具有实践价值。
在德育方面,不仅可以通过“习行”形成学者的道德观念,更可能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并有防止和革除不良习惯的作用。颜元说:“开聪明,长才见,固资读书;若化质养性,必在行上得之。”(《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理欲第二》)所以,“习行”能使学者的思想真正得到锻炼,养成真德美行。
其智育方面的价值不仅因为“亲下手一番”、“犯手搏弄”的“习行”,才能获得“实用”的真知,而且許多技能的掌握,都得靠“习行”。他生动地以学琴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今手不弹,心不会,但以讲读琴谱为学琴,是渡河而望江也,故曰千里也。今目不睹,耳不闻,但以谱为琴,是指蓟北而谈云南也,故曰万里也。”(《存学编》卷三)必须把讲读琴书与习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练习琴谱,才会成为能琴的“美才”。由于当时技术学科的发展和西学的输入,影响了颜元的教学内容,开设有不少技艺的课程,这势必不能光静坐读书,于是“习行”的新方法便相应而生。“习行”是检验知识和实践知识效果的一种有力手段,他说:“学问有诸已与否,须临事方信,人每好以所志认作所能,此大误事,正是后世泡影学问也。”(《言行录》卷上)所以,只有“习事以见理”、“明理以处事”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实习、实用之天下”。又说:“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千百义理,不如身行一理之实也。”(《言行录》卷下)因此,颜元一方面强调“习行”对认识事物、取得知识与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特别重视所教所学知识的应用,即“习行”在“为生民办事”、“为天地造实绩”中的现实作用。
由此可见,颜李学之“习行”法,是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不仅如此,还有体育上的价值,是运动和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颜元说:“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但说静息将养,便日就惰弱。”采用“习行”法,可以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日益精壮”、朝气蓬勃。
与重“习行”一致,颜李学派强调“动”的教育。颜元指出“宋元以来儒者皆习静,今日正可言习动”(《言行录》卷上),强调“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就是说只有习动才能培养出有强壮体魄的人,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掌握六艺技能,成为有实用的人才。所以颜元视“动”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他说:“吾尝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言行录》下)由此可知,颜李学派教育思想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强调“动”反对“静”。所以,梁启超说:“颜元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清代学术概论》)这一点总结既概括又实事求是,颜李学派这一教育思想可谓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创举。
历来“主静”的教育,在学习上只重修身养性、“静坐读书”,“成一文墨诵读之世”,故而为颜李学派所反对,特别是针对宋儒“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把读经书当作获得知识唯一途径的治学方法,进行了深刻批判。他们认为徒读书,不但无益事功,反而愈学愈愚。颜元说:“程朱之学,率古今之文,食天下之神智。”(《四书正误》卷四)又“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朱子语类评》)。李恭也反对宋明以来“兀兀穷年,埋首故纸”的空疏无用的书本教育,认为误国家、厄世运皆因崇尚虚文所致。颜李学派强调习六艺,重视对实学和实际技能的传授,强调习行、主动,但并非全面否定书本教育,而是主张读书与习行结合,引导学者正确对待书本知识。评价颜李学派“习行”、“主动”的教学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必须把它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来考察,特别要放在宋元明清的理学教育统治下来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不论是官学、私学或是书院,教学除了口传耳听的方法,简直没有其他任何活动。到了宋明更是只教学者静坐读书,空谈穷理,专注空疏,八股贴括等,多是虚妄不实的东西。而颜元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法统治了千百年的情况下,勇敢地揭起了“习行”的旗帜,反对只用口耳,提倡用手足的活动——实践、习动、劳动,以及强调观察、实验等方法来代替单纯的讲说和静坐读书,这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史上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颜元强调“习行”,是在其学术思想发生转变之后,他35岁时,“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便将家塾之名由“思古斋”改为“习斋”。62岁规划漳南书院时,又把讲堂命名为“习讲堂”。他一再强调“习行”是读书求学最重要的方法,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坚持“习行”不断,直至69岁时,还感到“思一日不习六艺,何以不愧‘习斋’二字乎!”
颜元所说的“习行”,在思想渊源上,明显地受到孔子“时习”思想的影响。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不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三两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颜元集》第668页)但是,“习行”的内涵比“时习”更丰富、深刻。“习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他以学乐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任凭读乐谱几百遍,讲问、思辨几十次,但“总不能知”,必须搏拊击吹,口歌身舞,亲下手一番,“方知乐是如此”。学习数学知识也是如此,要“学而必习,习又必行”,如果不练习,又不在实际中运用,则“入市便差”。所以,他认为不和自己的躬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无用的。“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存学编》卷二)
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他甚至把“格物致知”中的“格物”两字,解释为“犯手实做其事”。因此,“习行”教学法正是他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颜元在认识论上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特征,这也是其治学之道的哲学基础。
另一方面,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对此,颜元自己说得很明确:理学家“不学一事,而以诵读为学,以能讲其所读者为明道,为大儒,是吾忧也”(《颜元集》第192页)。在他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而且“爱静空谈之学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废事,遇事则茫然”,毫无实际处事能力。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造成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颜元指出,造成这种状况,“从源头体认,宋儒之误也”,而朱熹是祸首。为了改变理学家这种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强调“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言语、文字上著力”(《颜元集》第663页),主张“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颜元集》第42页)。因为在他看来:“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读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存学编》第一)
可以说,“习行”教学法,是为培养给“生民办事”的“实才实德之士”服务的,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均具有实践价值。
在德育方面,不仅可以通过“习行”形成学者的道德观念,更可能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并有防止和革除不良习惯的作用。颜元说:“开聪明,长才见,固资读书;若化质养性,必在行上得之。”(《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理欲第二》)所以,“习行”能使学者的思想真正得到锻炼,养成真德美行。
其智育方面的价值不仅因为“亲下手一番”、“犯手搏弄”的“习行”,才能获得“实用”的真知,而且許多技能的掌握,都得靠“习行”。他生动地以学琴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今手不弹,心不会,但以讲读琴谱为学琴,是渡河而望江也,故曰千里也。今目不睹,耳不闻,但以谱为琴,是指蓟北而谈云南也,故曰万里也。”(《存学编》卷三)必须把讲读琴书与习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练习琴谱,才会成为能琴的“美才”。由于当时技术学科的发展和西学的输入,影响了颜元的教学内容,开设有不少技艺的课程,这势必不能光静坐读书,于是“习行”的新方法便相应而生。“习行”是检验知识和实践知识效果的一种有力手段,他说:“学问有诸已与否,须临事方信,人每好以所志认作所能,此大误事,正是后世泡影学问也。”(《言行录》卷上)所以,只有“习事以见理”、“明理以处事”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实习、实用之天下”。又说:“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千百义理,不如身行一理之实也。”(《言行录》卷下)因此,颜元一方面强调“习行”对认识事物、取得知识与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特别重视所教所学知识的应用,即“习行”在“为生民办事”、“为天地造实绩”中的现实作用。
由此可见,颜李学之“习行”法,是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不仅如此,还有体育上的价值,是运动和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颜元说:“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但说静息将养,便日就惰弱。”采用“习行”法,可以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日益精壮”、朝气蓬勃。
与重“习行”一致,颜李学派强调“动”的教育。颜元指出“宋元以来儒者皆习静,今日正可言习动”(《言行录》卷上),强调“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就是说只有习动才能培养出有强壮体魄的人,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掌握六艺技能,成为有实用的人才。所以颜元视“动”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他说:“吾尝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言行录》下)由此可知,颜李学派教育思想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强调“动”反对“静”。所以,梁启超说:“颜元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清代学术概论》)这一点总结既概括又实事求是,颜李学派这一教育思想可谓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创举。
历来“主静”的教育,在学习上只重修身养性、“静坐读书”,“成一文墨诵读之世”,故而为颜李学派所反对,特别是针对宋儒“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把读经书当作获得知识唯一途径的治学方法,进行了深刻批判。他们认为徒读书,不但无益事功,反而愈学愈愚。颜元说:“程朱之学,率古今之文,食天下之神智。”(《四书正误》卷四)又“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朱子语类评》)。李恭也反对宋明以来“兀兀穷年,埋首故纸”的空疏无用的书本教育,认为误国家、厄世运皆因崇尚虚文所致。颜李学派强调习六艺,重视对实学和实际技能的传授,强调习行、主动,但并非全面否定书本教育,而是主张读书与习行结合,引导学者正确对待书本知识。评价颜李学派“习行”、“主动”的教学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必须把它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来考察,特别要放在宋元明清的理学教育统治下来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不论是官学、私学或是书院,教学除了口传耳听的方法,简直没有其他任何活动。到了宋明更是只教学者静坐读书,空谈穷理,专注空疏,八股贴括等,多是虚妄不实的东西。而颜元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法统治了千百年的情况下,勇敢地揭起了“习行”的旗帜,反对只用口耳,提倡用手足的活动——实践、习动、劳动,以及强调观察、实验等方法来代替单纯的讲说和静坐读书,这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史上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