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记者如何把握出镜采访时的形象

来源 :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ai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出境采访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但是怎样才能给观众和被采访对象留下好的和比较好的印象,却是每个采访记者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采访记者的知识素养、语言表达、衣着打扮、眼神表情、情绪控制等五个方面论述采访记者的形象把握。
  关键词:电视记者;出境采访;形象把握
  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电视节目多如繁星,四级办台的新闻模式,给电视新闻从业者以很大的压力。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提高节目收视率,很多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从事各行各业的采访活动,直接在市民或村民中亮相出境。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记者与群众有一定的思想隔阂,他们对采访记者有一种好奇神秘、敬而远之的不信任态度。再比如,有些记者对生活中自身的形象把握不住,直接影响了采访的效果。他们在普通市民和村民面前存有优越感,口若悬河,自以为是,而在能人和官员面前心存卑怯,紧张被动,拘谨不前。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采访记者的形象建立,影响了采访活动的良好效果。下面,从采访记者的自身素养、语言表达、衣着打扮、眼神表情、情绪控制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身素养
  电视记者的出境采访和现场报道,都需要记者有着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有着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有着对事物分析、判断、理解的能力,有即兴发挥,临场应变的能力。这些能力展现在荧屏上,就是观众对记者政治、业务素养的综合评估标准。“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在《辞海》里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平素所豢养。”是指一种“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蕴含着平素“教育、训练、培养”之意。“素养”也可以理解为“素质的养成”。素养包括人的知识水平、举止礼仪、审美情趣、人际交往、思维方法、表达能力等等。因此,提高个人的自我素养,也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文化知识水平是基础,它可以带动其它素养的提高。所以电视采访记者要博览群书,广泛吸收,成为饱学之士。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磨练意志,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同样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永远把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的真相,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千万不要为某些人的好恶而影响自己的立场,更不能为某些小恩小惠和金钱所动。否则,将因此破坏自己的形象。记者首先要有熟练的画面剪辑技巧。如果你问十几年前的老记者你会画面剪辑么,那他的回答恐怕会让你失望的,但是今天,画面剪辑的能力已经是记者必备的技能了。通常新闻单位都没有专职的剪辑员,而是记者来客串的,这也是对着社会的发展记者所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记者要从大量的素材画面中挑选出最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和文字稿的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相互照应地剪辑到一起,编织成一条有头有尾图像新闻。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很高的构图艺术和熟练的剪辑技巧,以教锐的眼光抓取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画面,以简洁、洗练的丰法,把一个个镜头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新闻的内容鲜明地展示给观众。其次,要努力提高政治素。一个电视记者如果平时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他的政治素质绝对不会很高,对党的一系列精神的理解就不会透彻,他做出来的电视节目很可能会背离党和人民的需要,甚至会犯政治错误。政治素质对于记者来说不是一种无谓的教条思想,而是一根约束记者行为的准绳,因为政治错误这种教训而在电视界一败涂地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为此作为一位电视记者必须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正确完整地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路线对,方向明,电视节目才能出精品。
  二、衣着打扮
  衣着打扮是一个人的身份和素养的外部装饰,它应该和现场的环境与气氛相融合。在运动会现场,采访记者穿一身运动服会使运动员感到亲切,也会适合运动式的环境。而在抗震救灾现场,采访记者身着笔挺的西装,足蹬锃亮的皮鞋,就会与救灾现场格格不入,那些身着迷彩服,奋不顾身抢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官兵就会对你产生反感。因此,出镜记者的衣着要尽量接近于被采访者,这是消除对方与记者心理距离的有效方法。强烈的服饰反差,会人为地造成心理距离。出镜记者不要浓装艳抹,奇装异服,花枝招展,也不要佩戴过于耀眼夺目的耳环首饰,这是因为过分的时髦服饰会使被采访者产生反感。这样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也会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服饰上,就会忽略你的提问与报道,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记者的涵养和文化层次是极其有限的,客观上降低了记者的形象。
  三、语言表达
  记者的采访过程大多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在开头出现,或在结尾出现,或在前后贯穿。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既要和采访对象准确得体地交流沟通,又要追求较好的语言效果,使观众感到满意。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把握好自己的“语言形象”。记者的语言形象主要有一下两点:一是提出的问题要简洁、明确、具体。记者采访受时间限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针对性强、明确、、简洁、具体的,不要大而抽象、笼统而宽泛,让人抓不住要点、理不清头绪、难以驾驭,或者几句话不能讲清楚,只好一句话应付回答了事。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记者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二是提问的问题要客观。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报道时应让事实本身说话,忌带主观色彩。记者采访时要尊重客观事实,可以用第一人称“我”进行提问和评述。但是记者必须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以“第一人称说话”和以“个人的身份说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必须注意把握分寸。另外,采访时还要避免将假设答案给被采访者,如果凭主观意识表示了导向,就会影响问题的答复,甚至失去采访真实,也不可能产生采访高潮。
  四、眼神表情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对记者的形象同样具有透视心灵的意义。观众与采访对象都十分看重记者的人品,待人真诚是人品的重要展示。荧屏上采访时,记者应该认真倾听,眼睛注视桌采访对象,表现出聚精会神听对方讲话,切忌在采访对象讲话时漫不经心,眼神四顾,或偷看纸条,想着下一个问题,更不能去接手机或看短信。这些神态动作不仅表现出不礼貌,也会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干扰观众的注意力。
  五、情绪控制
  一般来说,初出茅庐的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时都会出现紧张情绪,这里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但是,记者作为现场采访的主角,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培养、锻炼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现场采访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要想打胜仗,记者首先要战胜自己,其次才能把握住采访对象。对于每一次采访,不论题材大小,也不论被采访者职务高低,记者都要力求把事件的前前后后了解清楚,摸清脉络,整个报道需要采访那些人,提那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采访者心里踏实,采访时的表情、神态、言谈举止就会大方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就能心态平静地现场发挥或随机应变。另外,采访记者还要善于消除被采访者的紧张心理,用语言用神态用采访环境等因素使对方以宽松的心态接受采访,这也是心态情绪把握的重要一环。
其他文献
人们提出了一种更为便捷、实用地制备纳米线的方法,即交流电沉积自组装纳米线的方法。交流电沉积自组装微米/纳米线的方法是直接从金属离子溶液中,通过交流电沉积自组装来制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ECL)具有灵敏度高、仪器简单、响应迅速、可控性好、背景噪声低及线性范围宽等突出优点,近年来已成为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分析方法,并被成功地应用于环境监测、免疫测定、痕量分析以及临床诊断等众多实际及研究领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使生物体产生过多的活性氧(ROSs),继而破坏细胞中的蛋白质、DNA、细胞膜等结构,导致人体的疾病及衰老。我们课题组的前期研
本文以醇水体系中CuI歧化反应的研究为切入点,对CuI催化丙烯酸甲酯(MA)聚合反应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和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
摘要:目前,电视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工具。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电视新闻传统的播音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一种新的播音方式出现。“播”是新闻主持人的主要播音方式,“说”是新闻播报的一种调味剂,只有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相互融会贯通,才能使新闻播报更加生动形象,抓住人们的眼球,获得观众的喜爱。  关键词:新闻主持 “播”新闻 “说”新闻  随着经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