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后层6个月时角膜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表现,以评价硬腭黏膜重建下睑后层后对角膜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11年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硬腭黏膜移植联合眼周皮瓣转移重建眼睑及睑缘粘连患者术后6个月,行睑缘粘连分离术,于术后第一天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后层6个月时所有患者眼睑形态及闭合良好
【机 构】
:
518040广东深圳,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眼科医院,518040广东深圳,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眼科医院,518040广东深圳,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眼科医院,518040广东深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后层6个月时角膜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表现,以评价硬腭黏膜重建下睑后层后对角膜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11年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硬腭黏膜移植联合眼周皮瓣转移重建眼睑及睑缘粘连患者术后6个月,行睑缘粘连分离术,于术后第一天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后层6个月时所有患者眼睑形态及闭合良好,角膜透明.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部分患者角膜上皮层内有激活的细胞,前弹力层有树突状细胞浸润,基质层轻度混浊,角膜内皮细胞面少量高反光KP.结论 硬腭黏膜移植重建下睑6个月时,尽管眼睑闭合良好、裂隙灯下角膜透明,在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仍可见硬腭黏膜对角膜造成的轻微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影响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9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49例患者,内斜视的发病年龄为2~72月,平均为18.43月,4岁前发病48例(97.96%),1岁前发病29例(59.18%);内斜视术前28例患者(96.55%)表现为单眼抑制(5 m及33 cm),42例(100
目的 探讨应用晶体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有核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晶体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有核外伤性晶状体脱位29例29只眼,其中全脱位12只眼,术前高眼压16只眼.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切除前部、中轴部及晶状体周围玻璃体,无需使用过氟化碳液体,吸引晶状体至前部玻璃体腔内进行超声粉碎;不全脱位的晶状体采用囊内超声粉碎.术中检查视网膜并做相应处理.结果全部病
患者男,65岁.因“右眼视物不见半年,胀痛1周”,于2012年7月5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眼视物不见,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患者放弃治疗.近1周出现右眼胀痛,就诊于我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5;眼压:右眼:6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右
眼眶肿瘤多可触及并有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和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而导致眼压升高者临床上十分少见.我们遇到一例眶深部纤维瘤患者,以患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就诊,检查发现眼压升高且杯盘比增大,却无明显的眼球突出,曾误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现报告如下。
目的 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减压阀植入术.结果 疗效较好,有效率为76.9%.结论 减压阀植入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的 采用Pentacam系统对2.2 mm、3.0 mm两种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手术源性高阶像差值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对2010年7~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33例(55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成2.2 mm切口组和3.0 mm切口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
儿童视神经炎是一种引起儿童的亚急性视力丧失的疾病.与成人相比,儿童视神经炎鉴别诊断则更进一步,神经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查是必要的,以便排除感染或肿瘤的发展.目前治疗小儿视神经炎的方法是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注射3-5天,然后是口服皮质类固醇,避免复发.对于这种自限性疾病,儿童能否用高剂量皮质类固醇静滴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但对于单、双眼严重视力丧失的儿童,这种治疗方法却是神经眼科标准。
目的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的临床治疗观察。方法14例,14只眼经眼底检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继发于眼部和(或)全身性疾病.由于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形成,导致眼压升高.由于预后较差,已引起眼科临床的重视.在此文中介绍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特别是就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面,介绍了手术方法,光动力方法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对改善此病预后有所提高。
目的 比较非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和特发性视神经炎(ION)的眼灌注压与眼部血流动力学,分析其与固视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诊治的NAION和ION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组成、全身疾病;按固视性质分为中心视力和中心外视力,比较眼灌注压和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