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c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PES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手术治疗的98例局限期PES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病变部位PESC的淋巴结转移度及病变浸润深度、病变长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结果

46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6.9%(46/98)。手术共清扫淋巴结833枚,100枚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2.0%(100/833)。胸上段PESC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42.9%、12.5%、0和0;胸中段PESC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8.8%、7.7%、15.7%和15.3%;胸下段PESC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0、0、27.3%和23.5%。T1、T2、T3和T4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4%、42.3%、63.9%和80.0%,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2.0%、8.3%、17.8%和25.0%;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长度<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6%、46.9%和66.7%,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5.4%、11.0%和21.1%,不同病变长度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r–A阴性+弱阳性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度为11.6%,明显高于Chr–A阳性组(4.3%, P=0.013)。NSE阳性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度较NSE阴性+弱阳性组患者有增高趋势(P=0.06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未发现远隔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是局限期PES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

结论

PESC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部位多、范围广。胸上段PESC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胸下段PESC下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胸中段PESC淋巴结转移广泛。浸润深度和病变长度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TNM分期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6–2006年收治的437例局限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7版TNM分期进行重新分期,其中ⅠA期8例,ⅠB期44例,ⅡA期7例,ⅡB期64例,ⅢA期192例,ⅢB期12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Log rank检验对TNM分期行单因素分
目的探讨微波处理肝细胞癌(HCC)切除术中肝断面对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133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手术组(66例)和微波治疗组(67例)。微波治疗组患者在肿瘤切除后,肝脏断面以国产ECO-100微波刀,将微波刀头在距离切缘0.5 cm处插入断面,取多点反复烧灼,平均烧灼时间25 min。比较微波治疗组和常规手术组HCC患者
目的探讨切缘和肿瘤数目对可手术小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2003年12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19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 rank法比较不同切缘(≥1 cm和<1 cm)、不同肿瘤数目(单发及多发)患者预后的差异,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的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9%、85.3%、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女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的因素。结果246例患者中,65例失访。56例出现局部复发,5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全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纤维腺瘤病史和初治手术方式与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无病生存有关(P<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