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fei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道德教育(德育)和学科教育(智育)的同时要着力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以期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呢?那就是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从阅读中体会美育
  有人问我:“小学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课《春雨》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牛毛、果林、桃花、树梢、田野、池塘、庄稼、青蛙等物景,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它们的美。上课伊始,由歌曲導入,活泼自然,体现了诗歌轻松优美的特点。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声音读出春雨的形象,“细如——牛毛,飘——飘、洒——洒”,用亲切、欢快的口吻读出春雨滋润万物的博大胸怀。“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再引导学生用雄壮、豪迈的声调读出同学们趁着春雨挖坑种树,绿化祖国大地的爱国情怀。最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声情并茂、欢快有趣的课堂上感受到春雨的美、春天的气息,受到文辞的熏陶,阅读效果明显增强。审美心理学认为:“美是高强度的情感催化剂。”美能悦情,使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意志昂扬。情能悦趣,情感的高涨可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兴趣的飞跃发展。以美催情,用情促趣,情趣互生,相得益彰。这一美感诱导法能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语境中品位美育
  小学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感情色彩很浓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做旁观者,枯燥地叙述,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我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我设计了两个情境: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学生在再现这样的场面以后,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强化对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达到了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从感官上感受美育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的目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用四个自然段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景,但由于学生较小,仍以形象性、直观性思维为主,难以直接通过文字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而且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受地域限制,难以理解文中描写的景物。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使学生直观、清楚地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用个性去宣传美育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板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懂得教师的教学意图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当我看到孩子们用敬佩兼羡慕的眼光注视着黑板时,我感到美的气息正在飘荡。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尽办法加强学生美感的培养,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从小学抓起,加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鉴赏美,在美育中增长知识。
其他文献
《老子》中有“积累”的原始意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积累”,《现代汉语词典》释:(事物)逐渐聚集;《辞海》释:聚集增多,都取渐进“聚集”义。但就语文“积累”而言,就有什么是语文的“聚集”,语文“聚集”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语文“聚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强调语言积累、阅读积累(包括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
摘 要: 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信”“达”“雅”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作文教学中追求“信、达、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审题全面,立意深刻;选材真实丰富,构思有新意;语言表达通顺、有文采。  关键词: “信、达、雅” 作文教学 创新    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他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近几年,随着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也感觉越来越“吃力”不
目前,国内外对宿主抗细粒棘球绦虫免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宿主体内的免疫保护、免疫逃避与免疫损伤机制。有很多关于细粒棘球绦虫病的中间宿主的免疫抗原Eg95的研究报道,但对终
摘 要: 在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公认的难点,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和实际成效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性,呈现出“高投入低回报”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对作文写作技巧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写作能力提升不快。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全面有效地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措施。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力、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但教师批改作文是辛苦的,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而这种批改形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作文批改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改进作文批改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按“自读作文—朗读评议—学生自改—教师抽批”四步进行评
摘 要: 教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放写作空间,自由选材,自由表达,自主实践,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消除“作文恐惧症”,让学生想写、愿写、感写。同时,还要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就一定能抒发真实的情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自主作文”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廓清迷雾,正本清源,提出了写作教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