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并以之作为指导中国各项事业的重要战略思想。同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这个培养人的特殊行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合作交流。因此,必须构建“以人为本,以学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和谐空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教学空间呢?
一.密切师生关系,追求和谐境界。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快乐和苦恼。”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对他的教育,首先要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师道尊严”在我们一些教师中根深蒂固,现已成为新时代下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桎梏,它与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实践中共同发展。第三,关爱学困生。从心理上来说,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家长、同学、甚至有的教师歧视他们,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对他们诚挚的爱和信任,才能补平他们心理上的缺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才是教育艺术的最佳表现”。第四,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是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就像死水一潭。向他们了解原因时,他们有的不愿说,有的说不出,有的说不准,这就使教师无法对症下药。细细反思,这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少,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的原因。有的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相处几十分钟外,很少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就连在课堂上也是足不下讲台,师生之间根本不了解、不信任,学生不愿对教师说出心理话;有的学生当教师问他时,他一时想不到问题,而当遇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又不在他身边,时过境迁也就忘了;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再加上怕老师,心中有问题,嘴里说不明白。“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就要与学生多交往。不论课内课外,还是校内校外,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多与学生接触,并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与他们同学习、同活动,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们,结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课外、校外的活动不像课堂上那么严肃,所以更有利于学生放松,更有利于学生质疑。第五,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求知精神来感染学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一切按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教师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地帮助、引导和鼓励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如泛舟。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
课本是课程的一种载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叶方舟,教师只有与学生同舟共济,灵活驾驭,方可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熟悉并内化教材,认真、仔细地研究和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弄清课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每册课本中所编排的课文内容、体裁、目标要求、重点、难点都必须烂熟于心,实现教材阅读者的阅读意图与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合拍。
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所选编的文章不仅内容十分广泛,而且体裁多样,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优秀篇章。有的书写美好人生,关爱生命,讴歌理想,论说人生修养;有的描写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有的传播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有的抒发浓浓亲情,教育人们学会和睦相处、学会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好教材;科学作品,更有利于激活青少年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课文的每个单元之前都有内容提要、学习要求和阅读指导,课后又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内容,教师一定要依托课本,对课本提供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按要求所要达到的层次做到成竹在胸,使备课达到深入。
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课文内容、体裁,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社会环境,恰当地设计和运用既新颖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方法。在每一节课上使用的教法益精不益多,益灵活不益死板,切忌贪多杂乱,力求直观明了。要高度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教材,会自己利用教材来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教会学生一本书,学生自己就能读更多的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爱书、爱读书的习惯,实现学生与课本的和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早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载体。从古到今,人们都把读书作为获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所以古人撰联“青灯是严师朝朝催吾早起,黄卷是良友夜夜伴我迟眠”。但时代发展到电视、电脑、网络普及的今天,我们往往发现优秀学生尚可坚持读书,中间学生基本不读书,学困生更是畏书如虎。古人讲,“开卷有益”。不爱书、不读书怎么能学到大量的知识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可通过给学生讲《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和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天天到图书馆读书查阅资料、毛泽东同志在炮火连天的战斗岁月身不离书并经常让警卫员搜集报纸读书读报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爱书、爱读书、爱课本、读课本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可通过教师有声有色地介绍课本中所选文章的作者创作的艰辛历程,作者在创作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作品对读者的重大影响和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显示的具大作用等,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欣赏作品及从作品中汲取知识营养的欲望。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就是说读书还要讲究方法。我们在教育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除了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记读书笔记等方法外,要教給学生抓关键、抓文眼的方法。即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来读文章和理解文章。这样读文章才能记得准、记得牢、理解得深刻。因为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准确明了,都把功夫花在谋篇和用词上。那么读者要能够真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也必须在读文章时把精力花在抓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上。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师师和谐。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敬佩,使自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必须在学习、研究、探索与同事相处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养成勤奋学习、深钻业务、相互交流的良好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打破长期以来教师之间相互封闭的局面,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使自己由经验型转变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为学生间开展相互沟通和合作学习做出榜样。语文学科教师之间要共同研究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衔接和侧重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及特征。通过交流、研究、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做到因材施教。还应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效果,借鉴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这样不仅可使学科之间优势互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偏科现象,及时弥补“短腿”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与班主任的交流,一方面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和班风,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培养优秀生、转化学困生,促进中间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更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班级。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教学空间呢?
一.密切师生关系,追求和谐境界。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快乐和苦恼。”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对他的教育,首先要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师道尊严”在我们一些教师中根深蒂固,现已成为新时代下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桎梏,它与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实践中共同发展。第三,关爱学困生。从心理上来说,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家长、同学、甚至有的教师歧视他们,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对他们诚挚的爱和信任,才能补平他们心理上的缺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才是教育艺术的最佳表现”。第四,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是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就像死水一潭。向他们了解原因时,他们有的不愿说,有的说不出,有的说不准,这就使教师无法对症下药。细细反思,这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少,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的原因。有的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相处几十分钟外,很少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就连在课堂上也是足不下讲台,师生之间根本不了解、不信任,学生不愿对教师说出心理话;有的学生当教师问他时,他一时想不到问题,而当遇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又不在他身边,时过境迁也就忘了;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再加上怕老师,心中有问题,嘴里说不明白。“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就要与学生多交往。不论课内课外,还是校内校外,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多与学生接触,并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与他们同学习、同活动,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们,结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课外、校外的活动不像课堂上那么严肃,所以更有利于学生放松,更有利于学生质疑。第五,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求知精神来感染学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一切按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教师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地帮助、引导和鼓励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如泛舟。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
课本是课程的一种载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叶方舟,教师只有与学生同舟共济,灵活驾驭,方可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熟悉并内化教材,认真、仔细地研究和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弄清课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每册课本中所编排的课文内容、体裁、目标要求、重点、难点都必须烂熟于心,实现教材阅读者的阅读意图与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合拍。
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所选编的文章不仅内容十分广泛,而且体裁多样,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优秀篇章。有的书写美好人生,关爱生命,讴歌理想,论说人生修养;有的描写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有的传播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有的抒发浓浓亲情,教育人们学会和睦相处、学会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好教材;科学作品,更有利于激活青少年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课文的每个单元之前都有内容提要、学习要求和阅读指导,课后又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内容,教师一定要依托课本,对课本提供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按要求所要达到的层次做到成竹在胸,使备课达到深入。
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课文内容、体裁,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社会环境,恰当地设计和运用既新颖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方法。在每一节课上使用的教法益精不益多,益灵活不益死板,切忌贪多杂乱,力求直观明了。要高度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教材,会自己利用教材来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教会学生一本书,学生自己就能读更多的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爱书、爱读书的习惯,实现学生与课本的和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早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载体。从古到今,人们都把读书作为获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所以古人撰联“青灯是严师朝朝催吾早起,黄卷是良友夜夜伴我迟眠”。但时代发展到电视、电脑、网络普及的今天,我们往往发现优秀学生尚可坚持读书,中间学生基本不读书,学困生更是畏书如虎。古人讲,“开卷有益”。不爱书、不读书怎么能学到大量的知识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可通过给学生讲《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和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天天到图书馆读书查阅资料、毛泽东同志在炮火连天的战斗岁月身不离书并经常让警卫员搜集报纸读书读报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爱书、爱读书、爱课本、读课本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可通过教师有声有色地介绍课本中所选文章的作者创作的艰辛历程,作者在创作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作品对读者的重大影响和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显示的具大作用等,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欣赏作品及从作品中汲取知识营养的欲望。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就是说读书还要讲究方法。我们在教育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除了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记读书笔记等方法外,要教給学生抓关键、抓文眼的方法。即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来读文章和理解文章。这样读文章才能记得准、记得牢、理解得深刻。因为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准确明了,都把功夫花在谋篇和用词上。那么读者要能够真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也必须在读文章时把精力花在抓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上。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师师和谐。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敬佩,使自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必须在学习、研究、探索与同事相处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养成勤奋学习、深钻业务、相互交流的良好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打破长期以来教师之间相互封闭的局面,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使自己由经验型转变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为学生间开展相互沟通和合作学习做出榜样。语文学科教师之间要共同研究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衔接和侧重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及特征。通过交流、研究、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做到因材施教。还应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效果,借鉴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这样不仅可使学科之间优势互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偏科现象,及时弥补“短腿”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与班主任的交流,一方面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和班风,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培养优秀生、转化学困生,促进中间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更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