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的流派及形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坠子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最初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河南、安徽西北与山东西南的部分地区。由于地区不同,流传年代、师承关系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为河南坠子这个古老的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力,使这朵艺术的奇葩开得更加艳丽多姿。
  [关键词]河南 坠子 艺术 流派
  
  河南坠子在其产生、繁衍、兴盛的一百多年间,由于地区不同,吸收兄弟剧种的营养不同,又由于流传年代、师承关系的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以及艺人文化素质的差异,形成了以商丘、周口为中心的东路坠子,以开封、郑州为中心的西路坠子,以新乡、安阳为中心的北路坠子及乔派坠子和赵派坠子等主要艺术流派。这几大流派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从而造就了河南坠子这一艺术奇葩。
  
  一、西路坠子
  
  西路坠子又称中路坠子和上路坠子。泛指黄河以南开封以西流行的坠子,包括郑州、开封、许昌一带的中路坠子和临颍、漯河一带的上路坠子。西路坠子是河南坠子中形成最早、发展最快的一个坠子流派。它吸收了河南梆子、河南曲子、越调、二夹弦等剧种的唱腔。加上中西部地区艺人一向以中州音韵作为唱念的标准语言,讲究字正腔圆的演唱功力。以“硬弓大调”的演唱风格著称。脚梆击节是它主要标志,所以人们说:“西路坠子都挂脚梆。字清板稳,结尾干净利落,一不哼哼,二不哎哎,齐墩墩的搁到那儿”(贝《全国河南坠子艺术座谈会纪录》)。这为西路坠子的音乐风格注入了鲜明的节奏因素,
  流行于临颍、漯河、舞阳一带的西路坠子,因处于颍、沙河的上游,故又称“上路坠子”,与流行于皖北阜阳、界首一带的下路坠子相对。由于水路交通带来的有利条件,两省区的坠子、道情艺人交往甚多,渔鼓坠儿便是坠子形成初期的过渡形式,漯河、舞阳的坠子艺人至今仍保留着这种技艺。
  在西路坠子发展过程中,先后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演员和琴师,刘士禄、王明福、李治邦、丁志忠、张凤枝、刘明霞、董桂枝、程玉兰、刘桂枝、刘明枝、刘宗琴等。
  
  二、东路坠子
  
  在豫东的周口、商丘地区及皖北、鲁西南地区流传的坠子称为东路坠子:周口地区及皖北阜阳地区又称下路坠子,起初也是由开封传来的。
  下路坠子艺人多系渔鼓、道情改唱坠子,善用简板而不用脚梆。唱腔的板式虽与西路坠子基本相同,但因不用脚梆击节,所以在曲调的发展变化方面就比较自由灵活,吸收道情、琴书、山东大鼓、莺歌柳的腔调也比较多。同时,在豫东南还有一种兼唱道情、琴书、曲子的丝线道艺人,此时又都改唱坠子,所以,下路坠子又叫丝弦道。他们还创造了一种简板坠子书,以简板每板两响的连击节拍,造成“紧打快唱”的一板眼效果,自始至终简板连响不停,故亦称响板书,因其节奏欢快、活泼。善唱生活小段,遂称小口坠子。
  以商丘为中心的夏邑、虞城、永城一带的东路坠子,原称大口坠子,起初是为了和小口坠子相区别,实际上大口坠子并不同于西路那种“硬弓大调”的“大口”唱法,它是在西路坠子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道情、瞎子腔、山东大鼓等曲种音乐而发展起来的。山东大鼓中的花腔和闪板夺字的唱法都被吸收、融合于东路坠子的唱腔之中,艺人称之为“山东串”。东路坠子唱腔细腻委婉,善于抒情,同西路坠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东路坠子的代表人物有张大贵、徐玉兰、吕明琴、马艳秋等、
  
  三、北路坠子
  
  北路坠子的形成时间较晚。清光绪年间在东、西两路坠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鼓的曲调演变发展而成,它主要流传在新乡、安阳等地。
  豫北的长垣、原阳、封丘与开封一河之隔,两岸艺人经常往来交流。小鼓弦、大鼓弦、腿板书、三弦书、莺歌柳、道情等曲种遍布豫北各地。当西路坠子传入后,艺人们便纷纷学习仿效,特别是这一带用小鼓三弦伴奏的曲种多,改起来更为方便,所以,用三弦改坠琴、腿板改脚梆的脚蹬梆坠子(又叫文明干梆)就很快发展起来了。不久,东路坠子也由商丘一带传入豫北。同时,北路坠子也吸收大鼓书的音调,尤其是山东梨花大鼓对其影响最大。20世纪20年代以来,豫北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坠子名伶,如乔清秀、徐玉玲等,她们广泛吸收梨花大鼓、西河大鼓、大鼓京腔的唱念艺术营养,创造了具有“京口”之称的北路坠子。
  赵炎祥是北路坠子的代表人物,他以北路坠子为基础,吸收中路坠子的唱腔特点。由此便形成了他那优美、活泼、别致而又独特的唱腔——花腔。北路坠子的另外两位著名演员是乔清秀和乔利元,由于他们的独出心裁、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优美而独特的乔派坠子(下文详述)。
  
  四、乔派坠子
  
  乔派坠子的创始人是从乔利元。在北路坠子的基础上,他吸收山东梨花大鼓中适合男艺人唱的平句唱腔曲调,构成了乔派坠子最初的风格,即所说的带“大鼓味”的坠子(将他改后的坠子腔调与梨花大鼓老北口著名艺人郝老凤的唱腔进行对照,极为相似)。乔利元25岁时收下14岁的乔清秀学唱坠子。后二人结为夫妇。20世纪二十年代当他们进入天津后,乔利元还为乔清秀请了个著名梨花大鼓的师爷潘春聚,乔清秀在乔利元的唱腔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梨花大鼓老北口的“花腔”和高音区的唱腔,按照传统坠子唱腔的基本程式,加以溶化和发展,创造了一个以起腔曲调为特色的新腔。
  乔清秀博纳众采,富于创新。大胆地从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天津快板以及其他戏曲、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中吸取新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唱腔艺术,在继承传统坠子唱腔基础上,经过提炼、熔化、发展、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引子、起腔、平腔、垛子、落腔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坠子唱腔——乔派坠子唱腔,使原来比较粗俗、原始的乡村小调,一跃而登上了大雅之堂并蜚声曲坛,赢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成为三十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河南坠子流派。乔派坠子的唱腔音乐不仅具有曲艺音乐的说唱、叙事特性,同时也具有一般音乐体裁作品所共有的艺术特性——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艺术风格方面既保持了乡间自然风貌的传统美,又富有都市华丽、新颖的现代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的东路、西路坠子的演员们也都喜欢在自己的唱腔中加进一段乔派坠子,以此为时尚。还有不少人结识河南坠子,也是从乔派坠子开始的。因而,乔派坠子极大地提高河南坠子的声誉,扩大了河南坠子的影响,同时也成就了河南坠子的一个艺术高峰。
  
  五、赵派坠子
  
  赵铮的坠子艺术,是在传统河南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对各路坠子兼收并蓄,尤其注重学习乔派坠子,取其精华用于创作。半个世纪以来,她创作、演唱的数十部大大小小的河南坠子曲书目段子,寓美丽的传奇故 事于娓娓的清谈之中,说以述事,唱以言情,溶纳百川,革故鼎新。岳飞的悲壮。孔明的潇洒,黛玉的幽怨,苏三的悲苦,姑嫂的俏皮,春妞的泼辣……瑰丽多采的形象,丰富生动的内涵,熔铸了赵铮河南坠子艺术独具一格的中原气派,中原风范,展示出了“赵派”坠子的别殊风姿。
  赵铮出身于书香门弟,早年接受过系统的中学、大学教育,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新文艺工作者。赵铮青年时代在开封艺校教戏曲、曲艺课程,还辅导校外一些单位的戏曲、曲艺节目。她的一生虽历经曲折磨难,但对曲艺艺术却痴情不改,勤奋不辍,长期的积累,多方的感悟。终于使她成就为集演唱、创作、编导、教学于一身的河南坠子艺术家。
  赵铮创作与演唱的河南坠子,兼融古典美与现代美,唱出了文化,唱出了情志,把粗俗唱成了风雅,把平庸唱出了智慧,达到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她的作品,超凡脱俗的旋律美中跳跃着清新的意趣和情志、漾溢着的意境美、蕴含着的浓郁深厚的书卷之气:她的作品,其节奏的律动,有大江大河的澎湃,有小桥流水的缱绻,鲜明强烈,婉转曲折,动静有致,变化万千,让人领略到跌宕多姿的节奏之美:她的作品,除重视旋律之优美,节奏之铿锵外,更着重神韵之灵动,在叙事、言情、描人、绘景中唱出精神,唱出气度,唱出情致,唱出品位,让演唱的对象焕发出一种“气韵生动”的风采,使赵派坠子的“腔”、“白”、“相”都具有神韵美:她的作品,创作观念独立、开放,她反对传承中的墨守成规,反对程式化的“千段一腔”,坚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从感情出发,从主题立意出发,所以,从“赵派坠子”中流出来的旋律,其“乐”的波动中不仅意趣、意境、风格超凡脱俗,而且也往往独具一格;她的作品,注重手、眼、身、步的表现,这些精、准、深的表情动作,使她所表演的众多人物更加灵动鲜活,惟妙惟肖,体现出了那种“淡香浓粉皆春意,写出名芳更醉人”的高端境界。
  赵铮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艺术积淀深厚,创造能力高超,凭借对姊妹艺术的广泛涉猎,为满足当代观众对古老坠子的新需求,大胆创新,铸成了她鲜明的艺术个性而卓然成家。赵派前奏、赵派起腔、赵派腔弯、赵派垛句、赵派甩腔、赵派结腔是赵派坠子区别于原来坠子各派唱法的新腔。赵派坠子音乐对河南坠子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河南坠子的流派和形成,是一个尚未很好发掘的艺术宝库,它对于曲艺音乐和其他门类音乐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作用。
  期待更多新的坠子流派破蕾绽开。
其他文献
许多影友掌握了一定的摄影知识之后,不知道该拍什么,不知道拍什么才能成为作品。本期提供一个思路,就是从身边的衣、食入手。衣、食看似小事,其实是天大的事。關注我们今天的衣、食现状与变化,就是关注当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生活的照片如果拍好了,将会更容易成为作品。  本期主题为“衣、食”,反映衣或食的作品都可以投稿,二者同时反映的也可以,年代不限、手法不限。从佳作中我们可再次品味时代
[摘要]本文基于对信息消费方式变化规律与受众需求偏好变化的跟踪,提出栏目应该主动迎合受众需求链。并以央视二频道《前沿》这个消费类栏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解剖受众需求链内涵:从人的生活方式出发证明受众的需求是呈链状存在的,并有其内在规定性。  [关键词]受众需求链 消费类栏目    如何把握消费类栏目的定位策略?其核心问题,不仅是判断消费领域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栏目,更要判断人们有什么样的信息消费需要。
[摘要]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阳光小美女》,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该片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次出发,以小人物为立场,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  [关键词]《阳光小美女》个人价值 家庭价值 社会价值    《阳光小美女》(英文名little miss sunshine。又译《选美一家亲》)是一部小成本独立制作电影,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编剧、演员完成,却杀入了奥斯卡最佳
摘要:迄今为止,吕克·贝松所执导的影片,尽管类型不同、风格各异,但是影片蕴蓄的内涵却具有一致性,显示出导演寻找深度的轨迹。他可谓是那类按世界观统合作品的“作者”。  关键词:吕克·贝松 行动 发现 拯救    在法国《首映》杂志创刊300期之际,吕克·贝松接受了采访。吕克·贝松在采访中谈到了他的追求。他说:“我喜欢创新,喜欢另辟新径。”在影片推出前,总要自问“我进步了吗?”一部片子“重要的是要表现
常见的旅途题材影片讲叙的一般都是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出品于1998年的日本影片《菊次郎的夏天》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旅途中的故事——两位“少年”在寻母旅途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引发的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两个“少年”在旅途中感受到现实的严酷和人们的温情。从题材层面上来看,这是一个类似于《寻母三千里》的非常普通的故事。但这部影片自有其有别于同类题材影片的独特之处:全片没有任何涉及人生观、世界观或是非观的讨论
[摘要]冷肃题材的高分电影一般都趋向两个极端,靠剧情取胜和靠艺术表现取胜,在彭辉的纪录片《平衡》中,靠的是导演对整个片子展现真实的控制力,沉重但不失轻灵的氛围,自如掌控的痛苦,真实与悲剧的结合将冷肃题材的表现力完美呈现出来。  [关键词]《平衡》彭辉 藏羚羊    冷肃题材的高分电影一般都趋向两个极端,靠剧情取胜和靠艺术表现取胜,在彭辉的纪录片《平衡》中,靠的是导演对整个片子展现真实的控制力,沉重
[摘要]福泉阳戏面具是宗教与艺术相结合、酬神和娱人相互渗透的原始戏曲形式的一种载体,面具造型和雕刻已从发展期的狰狞图腾的宗教巫术精神面貌转向世俗人物的喜怒哀乐,它掩容增成,是神在人间形象的物化,人们始终把这种木刻假面视为酬神和娱人的膜拜物,虔诚地崇拜它保护它敬畏它,体现出对人品格理想化的追求,是具有象征寓意的特殊表意符号。  [关键词]福泉阳戏 面具 象征性    傩戏传入贵州黔南地区大约是明朝初
摘要 影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讲述了刘好与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三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即游戏式爱情、合同式爱情、给予式爱情。  关键词 婚姻 游戏 合同 给予    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根据平民小说家胡学文小说《婚姻穴位》改编,由著名笑星冯巩执导的一部情爱影片。影片用朴实的手法,塑造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刘好的小人物大男人形象。在婚姻的道路上。刘好先后与三个女人碰撞,奏响了三部不
摘要:电视剧《闯关东》以朱开山宽厚仁善、智勇双全、骨气高卓的形象极具艺术魅力,剧中女性也以其鲜活的生命为全剧带来一道道亮丽引人的风景。娘的亲善仁和与灵思慧举、那文的拙事务、小心眼与临大事时的能拿捏,鲜儿的果敢与坚韧、秀儿的单纯与痴情以及红姐的侠义与自主都极个性鲜明,引人喜爱。鲜明个性中又都不乏善良宽厚、忍让和气的共性,一起演奏出一曲集女性人情,人性、人格诸美于一体的大乐章。  关键词:《闯关东》 
[摘要]通过《监狱风云》这部经典电影的解读,旨在探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囚犯,是否应该享有表达自由,其表达自由真实实现在现行框架内有哪些受限因素,在具体实践中又该如何保护?  [关键词]囚犯 表达自由 人权    又一次回顾《监狱风云》这一经典影片,这部1987年出品的由林岭东导演。周润发和梁家辉主演的监狱黑幕影片曾以兄弟情义影响了很多人。近二十年来,监狱题材的影视剧颇多,如美国《监狱风云》系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