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信息技术与所教授的课程整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是结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该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该课程整合的方法,分析了整合后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感器;课程整合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我们的教育领域。将信息技术和我们的课程整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结构,它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改革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网络教学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构建一种互动的师生教学关系,从而营造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的课程打基础的。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各类传感器,理解各类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应用。由于传感器的类型很多,工作原理各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掌握这门课的知识点,尤其是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没有实物,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将各个知识点通过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果将这些知识点放在学习网站中,可以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使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课后复习,自我测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独立解决专业课程及学习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把多种传感器、电源、处理电路、显示仪表集于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量系统。实验时学生主要根据实验指导书给的步骤接几根线,手动调节实验仪器,手动记录输入和输出值、计算实验结果、画出实验曲线。这种实验箱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比较低,学生只是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的传感器种类、实验原理、测量电路和方法了解。这种通过实验装置完成的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模拟工厂的实际操作,按要求完成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这对调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二、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方法
现在将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各有优缺点。
1.构建一个数字化资源库
该资源库所有的教学资料是以积件的形式存在的,积件不是直接可以应用于教学的一个软件,而是一个“可再开发备课系统”,它为教师(或学生)备课(或学习)提供了一个专用资源库以及专用备课平台。它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两部分组成。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资源库和通常的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每个教师(或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专用资源库中的教学信息和操作简便的专用平台,编制成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软件。积件库是针对某学科(或课程)的专用数据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知识点)、微教学单元库(小课件)、例题库、试题库、教学策略库等。积件组合平台则是为教师备课所提供的平台。我们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利用文字、图像、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对其进行分解,构成一个个小的积件。教师可以在积件库中选取自己所需的积件,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上课的所需课件,学生也可以通过积件库中的积件进行自学和自我测试。利用这样的数字化资源库,将其融入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习惯等,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制作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意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且通过自我测试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
2.构建一个课程的实验实训仿真平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有些学校无相应的实训设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较差的。采取和一些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相应的实验实训仿真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通过仿真平台的学习,掌握一些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了解安装与调试的要点,提高实际操作的正确性。这一类的仿真平台开发时间较长,需要企业、学校、技术公司三方共同合作开发,在仿真平台中也要融入传感器的各类知识点,相应的实验实训课题和配套的试题库,并且有自己的评分系统,学生操作后,直接给分,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评分公正,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也乐于接受。
两种方法相比,积件库相对来说,更偏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将其他人的好的一些积件,融入到自己的课件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课件。仿真平台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三、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效果
我校的教师参与了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库以及仿真平台的建设,并且将建设好的信息资源投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也参与这些资源的使用,使用之后,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数字化资源库确实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让老师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编写自己的课堂教学脚本。不少老师反映现有开发的资源库中,积件数量还是太少,希望能够不断的添加,进一步丰富资源库。学生在资源库能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也可以进行自我测验。由于数据库的呈现方式过于直观,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受限,不利于启发式教学。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要遵循启发式原则,特别是某些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果直接出示图片会让学生思考问题停留于表面,有时甚至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仿真平台很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学生很乐于通过在仿真平台上进行学习,可以模拟传感器的适用场合,可以进行模拟的安装与调试。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广播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节约一部分教学资源。但是现在开发的仿真平台还存在3d动画轮廓不是很清晰,仿真平台的系统较大,占用较多的计算机内存,有可能使用时不是很流畅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使仿真平台更趋于完美。
信息技术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了新型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整合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施整合后,对传感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变革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我们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使两者的结合更加完美,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为民,杨改学.从信息化教育的定义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6(3).
[2]郑立新,等.《汽车构造》课程与现代教学手段整合方式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信息技术教育文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度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任玮(1976—),女,大学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通信控制工程学院,工学硕士,讲师,现供职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自动化工程系,研究方向:电气控制。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感器;课程整合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我们的教育领域。将信息技术和我们的课程整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结构,它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改革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网络教学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构建一种互动的师生教学关系,从而营造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的课程打基础的。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各类传感器,理解各类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应用。由于传感器的类型很多,工作原理各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掌握这门课的知识点,尤其是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没有实物,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将各个知识点通过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果将这些知识点放在学习网站中,可以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使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课后复习,自我测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独立解决专业课程及学习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把多种传感器、电源、处理电路、显示仪表集于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量系统。实验时学生主要根据实验指导书给的步骤接几根线,手动调节实验仪器,手动记录输入和输出值、计算实验结果、画出实验曲线。这种实验箱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比较低,学生只是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的传感器种类、实验原理、测量电路和方法了解。这种通过实验装置完成的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模拟工厂的实际操作,按要求完成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这对调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二、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方法
现在将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各有优缺点。
1.构建一个数字化资源库
该资源库所有的教学资料是以积件的形式存在的,积件不是直接可以应用于教学的一个软件,而是一个“可再开发备课系统”,它为教师(或学生)备课(或学习)提供了一个专用资源库以及专用备课平台。它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两部分组成。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资源库和通常的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每个教师(或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专用资源库中的教学信息和操作简便的专用平台,编制成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软件。积件库是针对某学科(或课程)的专用数据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知识点)、微教学单元库(小课件)、例题库、试题库、教学策略库等。积件组合平台则是为教师备课所提供的平台。我们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利用文字、图像、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对其进行分解,构成一个个小的积件。教师可以在积件库中选取自己所需的积件,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上课的所需课件,学生也可以通过积件库中的积件进行自学和自我测试。利用这样的数字化资源库,将其融入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习惯等,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制作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意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且通过自我测试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
2.构建一个课程的实验实训仿真平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有些学校无相应的实训设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较差的。采取和一些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相应的实验实训仿真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通过仿真平台的学习,掌握一些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了解安装与调试的要点,提高实际操作的正确性。这一类的仿真平台开发时间较长,需要企业、学校、技术公司三方共同合作开发,在仿真平台中也要融入传感器的各类知识点,相应的实验实训课题和配套的试题库,并且有自己的评分系统,学生操作后,直接给分,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评分公正,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也乐于接受。
两种方法相比,积件库相对来说,更偏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将其他人的好的一些积件,融入到自己的课件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课件。仿真平台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三、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效果
我校的教师参与了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库以及仿真平台的建设,并且将建设好的信息资源投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也参与这些资源的使用,使用之后,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数字化资源库确实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让老师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编写自己的课堂教学脚本。不少老师反映现有开发的资源库中,积件数量还是太少,希望能够不断的添加,进一步丰富资源库。学生在资源库能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也可以进行自我测验。由于数据库的呈现方式过于直观,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受限,不利于启发式教学。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要遵循启发式原则,特别是某些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果直接出示图片会让学生思考问题停留于表面,有时甚至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仿真平台很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学生很乐于通过在仿真平台上进行学习,可以模拟传感器的适用场合,可以进行模拟的安装与调试。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广播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节约一部分教学资源。但是现在开发的仿真平台还存在3d动画轮廓不是很清晰,仿真平台的系统较大,占用较多的计算机内存,有可能使用时不是很流畅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使仿真平台更趋于完美。
信息技术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了新型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整合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施整合后,对传感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变革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我们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使两者的结合更加完美,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为民,杨改学.从信息化教育的定义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6(3).
[2]郑立新,等.《汽车构造》课程与现代教学手段整合方式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信息技术教育文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度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任玮(1976—),女,大学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通信控制工程学院,工学硕士,讲师,现供职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自动化工程系,研究方向:电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