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幕后推手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988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8日,刚从美国调研回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早已做好了迎接这一轮质疑的准备。他必须说清楚,2008年,他是否打着“红会社监委”委员的名义,与中国红十字会进行利益交换或商业合作,挪用2000万元捐款建设“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公益研究院前身)的问题。
  王振耀还记得,从民间慈善组织样本到高额管理费疑云,从企业追捧的新星到赈灾款项去向之谜,最高的期待与最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壹基金的成长。
  2011年,创始人李连杰带着壹基金奔走4年后,终于为壹基金拿到了独立的公募基金会身份。仅仅两年后的芦山地震救援期间,壹基金收到400多万公众总额达3亿多元的捐赠,超过红十字总会,成为此次募集资金最多的基金会。
  一路走来,尽管众多商界、学界大佬教会了李连杰许多本事,但壹基金仍走的磕磕绊绊。
  对于如今的壹基金,在溢美与追捧之后,揭“短”质疑的负面评论也很汹涌。很多人认为,解决了身份问题的壹基金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而且,当账面上的数字越来越大的时候,壹基金的新问题来了:这么多捐款汇聚一家,对壹基金的运营能力形成重负。政策上10%的成本红线和70%的慈善支出底线,要求壹基金不得不以最少的成本完成巨大的慈善项目。
  “如果壹基金成为全国人民唯一选择,这恰恰证明中国的社会组织、民间公益太弱了。”深圳壹基金公益支持部总监唐艺蕾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
  壹基金孤单,但无疑也是幸运的,它存活并生长起来,但作为中国首个由民间发起的、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公募基金会,它不得不更早的面对更多的问题。
  李连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壹基金脚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这条路,还停留在黄灯状态,壹基金选择在黄灯下不断探索。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为了应对社会需要,我国设立了旅游教育专业,培养高等旅游专业人才。但是从现实要求来看,旅游教育存在滞后的情况,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