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酷暑的一个下午,我应著名收藏家、古越轩书画社杜金康先生之邀,一同由浙江上虞风尘仆仆赶往福州市,去观赏一块奇石。
傍晚,在玉石雕刻大师林敏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他的“点石工作室”。工作室有点狭促,光线也有些暗淡,但随着聚光灯的打开,偏于墙隅的那块产自浙江临安昌化、重达84公斤的田黄巨石,因了林敏先生的妙手雕刻,已经出落得光彩照人,刹地就明亮了我们的眼睛。看得出,杜金康先生更是激奋,因为他是这件艺术作品的主人。
伫立于这件艺术作品前,杜金康先生不时细细打量、欲摸又止。那种爱怜之意,委实让人艳羡,令人生妒。而在他微阖的双目间,我知道他定然是在回味与这块田黄巨石的缘分故事……
那是2010年10月的一天,他听朋友马先生说起,在昌化民间藏有一块田黄巨石,卖家出价很高。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他立即前往,希冀一睹为快。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田黄巨石一经摆在他的眼前,便那样强烈地吸引了他。凭着对昌化田黄曾经有过的钻研琢磨,以及收藏家特有的眼光和魄力,他决意收藏这块田黄巨石。
田黄石,最早是在福建寿山发现的,产于“坑头溪”旁水田底之砂层中,产石地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至清末,寿山普通田黄基本绝迹。史树青先生在《清怡亲王田黄对章》中说:“今则田坑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至今田黄的价格,一直在飙升之中。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田黄出寿山。然而有一天,历史上以产鸡血石闻名的昌化,居然也出田黄且名震天下!北京大学教授、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崔文元先生说:“昌化田黄石均产在开采鸡血石岩洞脚的山坡上的泥土里面,是亿万年前地壳变动,散落在山脚的独石,再经过土壤、水分、地温、色素的长期侵蚀二次生成,其演变过程是极其漫长的。这种石头的肌理往往是纯净无瑕,温润可手。质洁的便被称为‘昌化田黄’,其颜色丰富,有黄、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完全可以与寿山田黄相媲美。”当寿山田黄资源几近枯竭之时,昌化田黄便成为奇石市场的一道珍稀风景。
买田黄恰如买玉石,有时也得“赌”一把。其时,杜金康先生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而今,每当说到那个果敢拍板的场景,杜金康先生依然激情难已。几经磋商,卖家梅先生以杜金康先生可以接受的价格出让:“此石与您有缘,哪怕价再低我也不后悔。”
第二天中午,田黄巨石运抵上虞古越轩,竞相观看者如潮。“玉不琢不成器”,即便是优质的田黄,如未雕未琢、无钮无工,充其量也仅是一块上等石材、一方美石而已。杜金康先生邀请几位朋友帮助出谋划策,商定雕刻样稿。后又经人牵线,这块石料的雕刻由福州极具潜力、颇有声望的林敏先生承刻。当田黄巨石被运抵福州以后,中国美院副教授王—飞先生更是主动担纲起了绘制雕刻样稿的重任。
在田黄上画雕刻样稿,须综合考虑田黄的外形、色泽、手感、石皮,以至萝卜丝和红筋格等特征,追求综合效应;何况田黄有“六德”,绘画的主题和表现方式,自应尽可能地与之相呼应相吻合。
在点石工作室,我有幸得以欣赏到王一飞先生的原稿。但见工笔的细劲线条,如丝如缕,无论山水抑或人物,无论云海日出抑或亭台楼阁,皆借着细腻的层次、典雅的风格、纯熟的技法,铺绣得满图生辉。从石头形制的具体布局我们就可以欣赏到,多达12名童子的画面,蕴含了多子多福之意;而海水、瀑水的点染,以及翠竹、松柏的铺陈,则分明寄寓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尤其“童子礼佛”的场景,更令人动容:在观世音菩萨前,无论两位童子拜佛,抑或尚在玩耍的童子正要赶来,其情致和懵懂神态,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
有了精湛的雕刻稿本,还得为作品题款。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龄先生的书法早已超越了书斋的极限,由他来题款,其书法与画面的契合,与田黄“六德”的契合,当不言而喻,而以王冬龄先生的声名更可为之增姿添色。于是乎,当王冬龄先生写下“千秋万代”这幅草书作品时,田黄巨石从此便有了一个隽永而叫得响的款名。
2011年初,当雕刻稿本、题款一应俱备时,林敏先生显然已经做好了接过最后一道接力棒的准备。从田黄巨石运抵到下手雕刻的一段时间里,他专注于思考:怎样进行二次设计、深度创作。他白天、夜间体悟构思设计、勾画不说,通宵不寐、辗转反侧是他真实的写照。
当林敏先生真正操刀之时,他更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发现该田黄刻进去两三厘米依然是细腻金黄的田黄“肉”,且质地如玉般晶莹剔透,也就是说,此田黄乃昌化田黄中的上上品。于是乎,对这块“石头”,对委以重任的杜金康先生,他自心存感激,并将自己所有的才气、力气都融入了处理题材和石材的关系上。他用他那粗厚的手、灵活的指关节在石上移游,不轻,也不重;不缓,也不急。这块硕大的田黄,经过硬质铁器的轻轻划过,一群山,便巍巍地挺了起来;一拨人,便生生地立了上来;一泓水,便柔柔地醒了过来。
林敏,是曾经先后荣获8次全国金奖的“80后”玉石雕刻大师。在这块业已刻成的“千秋万代”作品中,尤其是正面中间部分的细节处理,足见林敏先生的驾驭功力。原来,原石的面目告诉我们,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有“钉”(昌化人指“杂点”“僵块”的意思)。为此,他并没有一剔了之,而是匠心独运,运用“三雕”方式进行处理。于是,终于转瑕为瑜、化拙为巧,并凸现了上等皮色也不易达到的好效果。
经过林敏先生长达8个多月的以田黄为纸、刻刀为笔的一番创造,其艺术震撼力已是显而易见:见山见水,见人见物,都是对美的发现、美的挖掘、美的憧憬。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我愿与陆游一样,把票投给后者,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石头,我更喜欢能为人类留下想象空间、创造空间、雕琢空间的石头,因为一旦把她们打磨成艺术品,便会显现出无比的魅力,比如昌化田黄。
傍晚,在玉石雕刻大师林敏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他的“点石工作室”。工作室有点狭促,光线也有些暗淡,但随着聚光灯的打开,偏于墙隅的那块产自浙江临安昌化、重达84公斤的田黄巨石,因了林敏先生的妙手雕刻,已经出落得光彩照人,刹地就明亮了我们的眼睛。看得出,杜金康先生更是激奋,因为他是这件艺术作品的主人。
伫立于这件艺术作品前,杜金康先生不时细细打量、欲摸又止。那种爱怜之意,委实让人艳羡,令人生妒。而在他微阖的双目间,我知道他定然是在回味与这块田黄巨石的缘分故事……
那是2010年10月的一天,他听朋友马先生说起,在昌化民间藏有一块田黄巨石,卖家出价很高。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他立即前往,希冀一睹为快。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田黄巨石一经摆在他的眼前,便那样强烈地吸引了他。凭着对昌化田黄曾经有过的钻研琢磨,以及收藏家特有的眼光和魄力,他决意收藏这块田黄巨石。
田黄石,最早是在福建寿山发现的,产于“坑头溪”旁水田底之砂层中,产石地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至清末,寿山普通田黄基本绝迹。史树青先生在《清怡亲王田黄对章》中说:“今则田坑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至今田黄的价格,一直在飙升之中。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田黄出寿山。然而有一天,历史上以产鸡血石闻名的昌化,居然也出田黄且名震天下!北京大学教授、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崔文元先生说:“昌化田黄石均产在开采鸡血石岩洞脚的山坡上的泥土里面,是亿万年前地壳变动,散落在山脚的独石,再经过土壤、水分、地温、色素的长期侵蚀二次生成,其演变过程是极其漫长的。这种石头的肌理往往是纯净无瑕,温润可手。质洁的便被称为‘昌化田黄’,其颜色丰富,有黄、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完全可以与寿山田黄相媲美。”当寿山田黄资源几近枯竭之时,昌化田黄便成为奇石市场的一道珍稀风景。
买田黄恰如买玉石,有时也得“赌”一把。其时,杜金康先生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而今,每当说到那个果敢拍板的场景,杜金康先生依然激情难已。几经磋商,卖家梅先生以杜金康先生可以接受的价格出让:“此石与您有缘,哪怕价再低我也不后悔。”
第二天中午,田黄巨石运抵上虞古越轩,竞相观看者如潮。“玉不琢不成器”,即便是优质的田黄,如未雕未琢、无钮无工,充其量也仅是一块上等石材、一方美石而已。杜金康先生邀请几位朋友帮助出谋划策,商定雕刻样稿。后又经人牵线,这块石料的雕刻由福州极具潜力、颇有声望的林敏先生承刻。当田黄巨石被运抵福州以后,中国美院副教授王—飞先生更是主动担纲起了绘制雕刻样稿的重任。
在田黄上画雕刻样稿,须综合考虑田黄的外形、色泽、手感、石皮,以至萝卜丝和红筋格等特征,追求综合效应;何况田黄有“六德”,绘画的主题和表现方式,自应尽可能地与之相呼应相吻合。
在点石工作室,我有幸得以欣赏到王一飞先生的原稿。但见工笔的细劲线条,如丝如缕,无论山水抑或人物,无论云海日出抑或亭台楼阁,皆借着细腻的层次、典雅的风格、纯熟的技法,铺绣得满图生辉。从石头形制的具体布局我们就可以欣赏到,多达12名童子的画面,蕴含了多子多福之意;而海水、瀑水的点染,以及翠竹、松柏的铺陈,则分明寄寓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尤其“童子礼佛”的场景,更令人动容:在观世音菩萨前,无论两位童子拜佛,抑或尚在玩耍的童子正要赶来,其情致和懵懂神态,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
有了精湛的雕刻稿本,还得为作品题款。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龄先生的书法早已超越了书斋的极限,由他来题款,其书法与画面的契合,与田黄“六德”的契合,当不言而喻,而以王冬龄先生的声名更可为之增姿添色。于是乎,当王冬龄先生写下“千秋万代”这幅草书作品时,田黄巨石从此便有了一个隽永而叫得响的款名。
2011年初,当雕刻稿本、题款一应俱备时,林敏先生显然已经做好了接过最后一道接力棒的准备。从田黄巨石运抵到下手雕刻的一段时间里,他专注于思考:怎样进行二次设计、深度创作。他白天、夜间体悟构思设计、勾画不说,通宵不寐、辗转反侧是他真实的写照。
当林敏先生真正操刀之时,他更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发现该田黄刻进去两三厘米依然是细腻金黄的田黄“肉”,且质地如玉般晶莹剔透,也就是说,此田黄乃昌化田黄中的上上品。于是乎,对这块“石头”,对委以重任的杜金康先生,他自心存感激,并将自己所有的才气、力气都融入了处理题材和石材的关系上。他用他那粗厚的手、灵活的指关节在石上移游,不轻,也不重;不缓,也不急。这块硕大的田黄,经过硬质铁器的轻轻划过,一群山,便巍巍地挺了起来;一拨人,便生生地立了上来;一泓水,便柔柔地醒了过来。
林敏,是曾经先后荣获8次全国金奖的“80后”玉石雕刻大师。在这块业已刻成的“千秋万代”作品中,尤其是正面中间部分的细节处理,足见林敏先生的驾驭功力。原来,原石的面目告诉我们,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有“钉”(昌化人指“杂点”“僵块”的意思)。为此,他并没有一剔了之,而是匠心独运,运用“三雕”方式进行处理。于是,终于转瑕为瑜、化拙为巧,并凸现了上等皮色也不易达到的好效果。
经过林敏先生长达8个多月的以田黄为纸、刻刀为笔的一番创造,其艺术震撼力已是显而易见:见山见水,见人见物,都是对美的发现、美的挖掘、美的憧憬。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我愿与陆游一样,把票投给后者,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石头,我更喜欢能为人类留下想象空间、创造空间、雕琢空间的石头,因为一旦把她们打磨成艺术品,便会显现出无比的魅力,比如昌化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