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教材,学会因“材”施教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成功教学的根本。一个老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1 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
  1.1 教学特点
  生物科学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教师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给予定义,又怎样通过辨析达到强化,是上好这类课的关键。
  1.1.1 充分利用概念的字面含义
  所有的概念都需要以一定的字词来加以表述,而这些字词作为代表生物学事物的语言符号一般都不是随意使用的,它们往往都有着较丰富的含义,常常是相应概念内在含义的最生动、最直接的表露。如对有些概念能作通俗易懂的总结:核酸——首先在核内发现的一种酸;秋水仙素——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的一种化学物质(素);青霉素——由青霉菌产生的一种抗菌素;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作用;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联会——同源染色体相会并联结的过程;自养——自己合成有机物来养活自己;子房——种子生长的房间等等。通过这样的字面分析,能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某个概念的大致含义。
  1.2 从实例中归纳出精确定义
  对学生来说,很多概念的定义是非常抽象的,如基因、单倍体等。教学中学生需要教师来对定义中的抽象信息进行解读——也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些抽象的定义。美国教育学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抽象化的语言是人类经验之塔的最顶层,在这里它已经把事物的原型抽象化了,它是学生最难以直接理解的信息,教学过程决不能从这种抽象化了的语言开始,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由具体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念。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对于“什么是基因?”这一问题,可以先讲几个具体的基因,再来归纳基因的定义:为什么有人是双眼皮有人是单眼皮呢?这是由遗传物质DNA决定的,在双眼皮者细胞的DNA分子中有一个特殊的片段,决定了其长出双眼皮,科学家就把DNA分子的这一片段称为双眼皮基因。那基因就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具体的事例讲起,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定义。一旦加入这些具体信息,再抽象的概念都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1.3 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
  有些概念很难下定义,或其定义不易理解。对于这样的概念,分析概念所具有的属性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方法。
  (1)理解关键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学概念反映的总和。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建立概念体系,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如植物的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其本质特征是植物体接受外界刺激后,在形态学上通过生长表现出来的定向运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是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单一方向”和“定向”这两个关键词在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掌握上有突出作用。
  (2)将概念简化以提取概念的精髓。
  用简洁扼要的语言、符号、图形等概括概念本质属性,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步骤,它起着组织、整理和巩固知识的作用,避免学生因复杂的文字而出现记忆错误。如细胞周期的概念简图:圆形图和直线图。例如直线图:一个细胞周期(c点到e点),图上c点是上一次分裂的结束点,e点是下一次分裂结束点,一个细胞周期“从c点到e点”很直观地体现了细胞周期概念的前提——连续分裂的细胞(至少为两次细胞分裂)和本质——“两个完成”(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原生质层、质壁分离、主动运输等必须用图形来配合讲解。
  (3)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澄清概念中模糊语言的含义。
  概念是对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由于受文字数的限制,既要体现一般性,又要体现特殊性。因此,概念中常会出现一些诸如“一般”、“主要”、“绝大多数”、“通常”等模糊词语。教师在分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一方面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适时给以指导,帮助学生澄清知识的模糊点。如“同源染色体”概念: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初次接触时,对于为什么“都相同”前有“一般”修饰,教师不急于解释,但要点出并要求学生自行看书,查阅资料,指出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即可。再次接触(性别决定和伴胜遗传)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同源染色体概念中的“一般”相同是生物界的普遍性(如常染色体、无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染色体)而言,但也有特殊性(如两性生物的性染色体X,Y,他们的形态和大小就不同,但属于同源染色体)存在。最后得出判断是否为同源染色体的本质:在有性生殖(减数分裂)中是否能配对(联会)并分离。
  (4)比较分析,理解概念间内在联系融会贯通。
  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层次性、发展性、从属性和因果关系等。层次性关系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还有“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含氮碱基”等。发展性关系如建立在细胞生理功能变化上的一组概念:未分化→分化→成熟→衰老→死亡;分化细胞→脱分化→未分化→再分化。还有建立在动物胚胎发育阶段上的一组概念: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因果关系如“表现型=基因型 环境影响”。从属性关系兼有因果关系的如关于科学实验设计的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学生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能准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2 生物学原理规律的教学策略
  通过阐述生物学的现象、事实或实验结果,揭示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规律。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好这一类课的关键。
  学习的过程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生物课更是学生进行探究生物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学法”,以问题引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奥秘的热情,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1 动手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精心设计的生物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求和探索。
  在进行学生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当学生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原理之 后,可创设如下问题,进一步探究知识:①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用白色的洋葱可以吗?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做材料行吗?②当把蔗糖溶液的浓度提高到50%时换入清水中后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随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从而顺利地得出结论。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把问题情境的难度提高。③如果把洋葱表皮浸入到质量分类5%的KNO。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在学生观察到与蔗糖溶液中的不同现象(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后,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原因。在共同的探索和求知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使重点、难点在愉快的气氛中比较容易地被掌握。
  2.2 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归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2.3 运用实践活动,营造活动情境
  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结合这些实践活动针对性提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营造活动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教师可按“人体一些正常性状调查表”的内容,让学生在班中逐项调查耳垂、舌、拇指、食指与无名指的遗传表现,依次填入调查人数栏。调查结束后,教师再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各种性状不同表现的比例如何?怎样确定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这些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怎样决定的?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并且及时地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加以分析,释疑。学生才能够通过教师的反馈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
  2.4 讲述生物科技史,再现历史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技史创设教学情境,介绍生物科技发现的史实、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例如,通过讲述光合作用的研究史,经历了许多代科学家和很多典型的科学实验,终于基本上搞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展示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研究史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的研究史一步一步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无定法,但教学也有迹可循。以上所述,都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同行进行交流,以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提出了关于基因频率稳定性的理论。即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同时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迁移和遗传漂变,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的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这就是哈迪-温伯格定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学生物学》是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面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杂志,本刊创办于1985年。  本刊所设的栏目有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参考资料、生物学教学研究、生物学实验技术与科技活动、生物学习题与练习、生物教育硕士论坛和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等栏目。栏目特色表现在:关注中学生物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倡导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化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在生态系统信息流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稳定性,极易考查学生的生态观,尤其是应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的能力。下面就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中对生态系统不同知识点的考查逐一剖析。    1 生态系统的结构      1.1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例1](
摘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最大限度上动员各阶层社会群众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中来,中国共产党在太行根据地针对不同的群众开展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时国内以及各个根据地艰苦的条件下,八路军129师不惧艰难,在进入太行根据地时,严格遵守中央指示,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对青年等不同民众作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太行抗日根据地 群众 青年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9 文献标识码: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是:把握命题结构,解析知识要点,建立命题网络,贯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四看”是指纵看、横看、俯看和逆看。“四看”复习法是纵看过程、横看对比、俯看联系、逆看典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审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和本质的感悟,能够较好地实现生物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下面以“减数分裂”复习课为例简述之。    1 纵看过程 
摘 要 新课程关注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天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设各种教学探究活动,让师生、生生之间思维不断碰撞,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思维开发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 91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那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看似行云流水、丝丝入扣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
为推进素质教育下的高考改革,帮助2009年参加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本刊特在2008年8月发行主题为“学业水平测试研究和应对”的增刊。该刊特别适合高中生物教师和高中学生订阅,是高中学生复习的良师,也是高中教师高考指导的益友。欢迎订阅!   该专辑将遵循江苏省有关学业水平测试精神,体现素质教育下的改革理念,追踪生物命题的最新动态,发布生物全真模拟试题。  专辑的宗旨:帮助教师明确复习思路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无疑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与生态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高度的一致,目前教育追求的是“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莫过于“人力资本”了。但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却有如“鱼与熊掌”般难以兼得。如何才能使“鱼与熊掌能兼得”?这应是当今教师应挖空心思、搅尽脑汁去钻研的课题。
一、选择题  1 人体肝细胞内C02分压和K 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股权确认规则一直以来是公司法中的核心构成之一,它是股东身份的衡量标准,决定谁才是真正的股东,谁又能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以澳大利亚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作为研究背景,分析与归纳值得我国借鉴的公司法规则。纵观域外法系,美国公司法和英国公司法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不一致,而澳大利亚公司法居于折中地位,既不像美国公司法那般激进,又不像英国公司法那般保守。同时,澳大利亚公司法中的股权确认规则设计得比较明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