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单纯重度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105例单纯重度脑外伤成人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其他部位简明损伤评分3分〕。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接受药物或物理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患者于入住ICU当天及随后每周进行2次双下肢、双上肢床旁超声检查(由超声科高年资医生完成)明确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直到患者出院或死亡。只要任何一条深静脉或者临床证实肺循环内有血栓则定义为静脉血栓诊断成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患者体重指数(BMI)、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是否深静脉置管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采用二变量Logistic回归计算预测概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及预测概率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105例单纯重度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有4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BMI〔优势比(OR)=1.490,95%可信区间(95%CI)=1.174~1.891,P=0.001〕、高PLT(OR=1.023,95%CI=1.006~1.040,P=0.007)、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OR=0.913,95%CI=0.853~0.978,P=0.010)及深静脉置管(OR=0.114,95%CI=0.026~0.493,P=0.004)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378,95%CI=1.411~1.665,P=0.001)、PLT(OR=1.017,95%CI=1.003~1.032,P=0.020)、APTT(OR=0.920,95%CI=0.860~0.982,P=0.012)及深静脉置管(OR=0.113,95%CI=0.029~0.443,P=0.002)为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概率公式为:Logit P-4.673+0.321×BMI0.083×APTT+0.017×PLT-2.181×深静脉置管。ROC曲线分析显示,高BMI、高PLT、APTT缩短及深静脉置管均可预测单纯重度脑外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0.709、0.709及0.680。预测概率预测深静脉血栓发生的AUC为0.89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升高至88.10%及85.71%。
结论单纯重度脑外伤患者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凝、高BMI、高PLT及深静脉置管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