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永远的“学生”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蒙先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我是学生》。他认为,自己虽然有较长的创作生涯和革命工作经历,而且有很多社会兼职,但他的最大特点,贯穿平生的身份不是别的而是学生,尽管正式学历只有高中一年级肄业。他说:“当我想清楚了我是学生以后,我是何等地快乐啊!这不但是一种身份也是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与情感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由王蒙的这些肺腑之言,我自然地联想到:作为一个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更应该当一辈子“学生”。
  从一般意义上说,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意味着学习时代的结束,工作时代的开始,如果当了教师,则意味着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诚然,但不尽然。我坚信,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师,一个有自觉职业追求的教师,一个“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教师,必将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开始新的学习征程——只不过学习方式有了转变,由学生时代的“专业”学习变成了现在的“业余”学习,由过去的师长们督促学习变成了自觉学习,从而使学习更由衷,更投入,更接近学习的本义。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两句话有时可以成为怠惰者不愿学习的借口,但更可以成为勤奋者永远上下而求索的动力。学海很大,但在海边浅尝辄止地濯足和到大海深处搏击风浪、领略无限风光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我们应该用心倾听大海深处的召唤!大学毕业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教师,在几年十几年之后,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的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从业者,甚至随着知识的老化渐生力不从心之感;有的则已在当地、市内、省内小有名气,甚至已在全国崭露头角。如果再过十几年,后者中的某些人或许更上一层楼,成为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甚至成为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足迹遍神州,著作等身。造成这种分别的原因很多,但他们是否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无疑是其成功与否的分水岭。以语文教育界而论,叶圣陶、吕叔湘、斯霞、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程红兵……哪一位不是真正的“学痴”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这个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身教胜于言教。你对于学科的钟爱,你面对书本时陶醉的眼神,你对学科知识的熟稔和游刃有余的驾驭,你被学养举起的自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看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人精神的滋养,对人境界的提升,从而心向往之,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休闲与娱乐的方式,美化人生与享受人生的方式,升华自我与超越自我的方式。教师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也要能杂学广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即使不能精通本专业的所有知识,也应在专业系统内的某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发现,体现出一个教师认识上的深度和精度,以及思维上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应该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著作,了解和掌握教育规律,取法乎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离开孜孜不倦的学习是不可思议的。教师,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吧,让学习照亮我们的事业、辉煌我们的事业!
  (作者地址:甘肃通渭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
其他文献
2018年以来围绕经济增长等目标,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推进,央行向市场和缓注入流动性,使其处在合理充裕状态,在总量和结构上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前期的货币政策更为强调中性,松紧度上较严格并且以“去杠杆”为工作重心。在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缺乏中长期流动性来源,多以短期负债满足资金需求并用于投资,造成微观主体的流动性错配现象。同时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体现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上,资本结构不同,企业的流动性管理也
高陡边坡的生态修复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其陡峭的坡面无法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的稳定性,且在降水过程中形成的径流不断侵蚀坡面土壤,严重影响植被生长,与此同时,后期的养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意识的加强,营造出多种植物种类混合应用和结构层次丰富的近似天然植物群落结构景观的生态环境[1]。但在城市可供绿化的面积十分有限,建筑
湿地是指介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它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和高生产力等特征,可向人类提供多种食品、医药、能源及工业原料,并具有蓄水、补充地下水、调
期刊
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德育工作将面临复杂环境和严竣的挑战。如何把握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认清学生德育现状,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出现了“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了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 德育教育方式落后于时代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