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价血浆中一种作用于树突状细胞间的长链非编码RNA(lnc-DC)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pSS患者139例,选取78名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同时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各50例,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pSS、SLE、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
【机 构】
: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221009,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221009,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221009,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221009,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血浆中一种作用于树突状细胞间的长链非编码RNA(lnc-DC)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pSS患者139例,选取78名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同时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各50例,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pSS、SLE、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中lnc-DC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S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浆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A型核抗原物质(抗-SSA)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型核抗原物质(抗-SSB)的相对表达量;同时将pSS患者血浆中的lnc-DC与pSS患者的口眼干燥等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SR)、β2-微球蛋白、抗-SSA、抗-SSB等作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lnc-DC对pSS诊断效能及鉴别诊断。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3.38±0.44)相比,pSS患者血浆lnc-DC的表达量(6.82±0.51)明显增高(t=4.78,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SS患者血浆lnc-DC的表达与pSS患者的口眼干燥(r=0.81,P<0.01;r=0.75,P<0.01)等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如ESR(r=0.72,P<0.01)和β2-微球蛋白(r=0.63,P<0.01)、抗-SSA(r=0.45,P<0.01)、抗-SSB(r=0.53,P<0.01)等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血浆lnc-DC在诊断pS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5%的可信区间:0.71~0.90),然而当lnc-DC联合抗-SSA和抗-SSB联合诊断pSS时,AUC则为0.86(95%的可信区间:0.78~0.94);当lnc-DC临界值为5.1时,诊断敏感度(95%的可信区间)为0.73(0.60~0.84),特异度为0.82(0.66~0.92),此时可达到最大的诊断效能。同时发现,与SLE和RA相比,pSS患者血浆中的lnc-DC表达量明显较高,ROC曲线分析可鉴别诊断pSS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和RA等。
结论血浆lnc-DC可提供口眼干燥等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如ESR和β2-微球蛋白、抗-SSA、抗-SSB以外的诊断信息,并可作为诊断pSS的新标志物,对pSS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肝胆肿瘤术后难治性复发患者应用靶向与免疫联合精准治疗的初步临床效果,探讨精准医学时代多学科综合治疗在肝胆肿瘤术后难治性复发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门诊及住院诊治的52例肝胆肿瘤术后难治性复发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56.2±8.5)岁。基于二代基因测序和其他组学包括蛋白组学的结果,为患者制定最适的治疗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变化及相关机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大医院肝细胞癌、乙型肝炎、健康志愿者各10例。检测各组外周和局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癌、肿瘤边缘和正常肝组织的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免疫组化检测GM-CSF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筛选合适肝癌细胞系后,细胞转染CCR4-NOT转录复合体亚基7(CN
脂肪肉瘤是来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软组织肉瘤,病理分为四型。各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临床最常见于四肢,其次为腹膜后,其他部位少见报道。原发于胆囊的脂肪肉瘤极为罕见。笔者检索国内仅有一篇文献报道,国外也仅有个案报道。目前,原发性脂肪肉瘤的治疗方式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亦有研究证实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均能使患者远期生存获益。本文对河北北方学院附属
患者男性,31岁,因吃烧烤、饮啤酒12瓶,于6小时后剑突下疼痛,查血淀粉酶高,CT提示胰腺肿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入住他院。患者住院6天时突发左上腹及左背疼痛,CT发现腹腔大量积液,诊断性腹穿发现不凝血液转入威海市立医院,考虑为脾破裂出血、脾内血肿、胰腺炎,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治疗13天后出院。2个月后因上腹饱胀,体重下降15 KG再度入院,诊断为左上腹巨大囊性肿物(最大截面15.8 cm×8.1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因区域性肝胆管结石病行沿肝中静脉解剖性半肝切除的34例患者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结石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患者平均年龄54.8岁,其中左半肝切除29例(85.3%),右半肝切除5例(14.7%),手术时间( 321.0±78.0) min,术中出血量( 551.0±662.0) ml,出现并发症8例(23.5%)。术后结石残留1例(2.9%)
目的探讨分期腹腔镜手术(SL)对胆囊癌(GBC)及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和Google学术有关SL探查在GBC及HC诊断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其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的优势。结果经过筛选,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1062例SL患者中,有316例(29.8%)发现不可切除肿瘤
常规影像技术难以发现肝微小转移癌,导致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本文对吲哚菁绿荧光影像的机制及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此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心血管疾病标志物POCT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床旁检测细分领域,但是质量管理的步伐略显滞后。本文将分析国内心血管疾病标志物POCT使用中在项目选择、质量体系、结果报告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与其他种类床旁检测的差异性。同时归纳总结了国外心血管疾病标志物POCT管理的相关制度与质量标准,结合国内情况为后续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POCT质量管理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目的利用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UF-5000细菌及白细胞的检测结果,与实验室常规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尿道感染疾病辅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至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门诊与住院,怀疑尿道感染的患者清洁中段尿共1 021份,采用UF-5000检测所有患者标本,以评价其相关检测结果的重复性、线性、携带污染率、稳定性以及复检报警效率等;以尿细菌培养和临床诊断作为参考标准
目的研究从定君生胶囊分离出的德氏乳杆菌发酵上清在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并探索发酵上清中可能的效应成分。方法从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中分离培养出德氏乳杆菌,并用质谱仪和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微量孔板结晶紫染色法和导尿管建模法检测发酵上清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用Live/Dead荧光染料染色,显微镜拍照观察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变化。用浓硫酸-苯酚法检测发酵上清对白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