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大多数的物理教师现在谈起新课程的教学可能都会频繁提及“探究”二字。可事实上,在现今的物理课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做到让学生探究,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搞“探究”呢?就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个人观点,与同仁们共勉。
所谓探究,就是指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能一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总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当学生一遇到问题时,老师也不能就急忙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拿“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来说吧,几年前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白色硬纸板,并在纸板上事先画好法线、角度刻度线,然后在“光的反射”一节课中,先让学生用激光笔在白色的纸板上找到反射和入射光线,让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夹角大小的关系,重复数次后,按课前安排,随即让学生把激光笔从纸板左边(或右边)拿到右边(或左边),再重复数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的方位关系,最后再让学生将白色纸板沿法线向后折为两半,问学生在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学生答未能找到),之后再与学生依次讨论,一一得出反射定律的条文。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井有条,课堂气氛也较活跃,只要设问及时,学生均能踊跃回答出实验现象包含的规律,但学生是在老师事先安排的活动程序中被动地学习,这其实是老师在学生具体活动、探究中放不开手脚,怕探究偏离了自己设计的主线,怕探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怕这怕那,所以还没等学生探出个结果,老师就已草草收场,提出下一个设计好的问题。所以教学中看不出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的场面,而是被动地跟着老师“探究”,这不叫探究,而应该叫做“设圈上套”。这样的探究与其说有,还不如说无。因为它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的方法,还会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百害而无一利。当然,教学中不可能处处都让学生活动,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科学规律。但是教学设计中一旦安排了科学探究,就不能不让学生真的去探究,不能是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搞“探究”。
经过认真的反思,我现在仍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白色纸板,但不让他们先在板上画东西,而是让学生再准备好铅笔、直尺、量角器等。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找出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激光笔,平面镜和他们带来的纸板,试着在纸板上找到反射光线。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实验。可是有些学生尝试数次均未能找到反射光线,而另外一些学生经过失败后终于找到了反射光线,我看见他们开始若有所思起来。这时,可及时地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看不到纸板上的反射光线,有时又看得到?学生很快发现当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时:较易找到反射光线。这比起以前教学时一开始便告诉学生实验中纸板一定要与镜面垂直效果更好。当所有学生均意识到要让纸板与镜面垂直时,我又告诉他们可以用铅笔记下历次实验入射到镜面上相同一个点的光线的射入位置和射出位置,此时学生已完全放开了手脚,实验室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乐园。数分钟后,打开实验室的电灯,发现大多数人开始用准备好的铅笔、直尺和量角器在纸板上开始画、量了起来。又过了数分钟,当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时,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都跟入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是相等的,有的学生说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会随激光笔位置的改变而变小或者变大,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他们小组没有找到反射光线,只是看到光线特别明亮(光垂直镜面照射)……在学生稍稍安静下来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今天实验应得的结论,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含义),但也有学生回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镜面)的夹角大小相等”。在这个时候,我提醒学生“今天刚开始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找到反射光线,是不是那几次实验中光没有被镜子反射?”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并开始窃窃私语。此时我让学生拿起白纸板,只用激光笔照射镜子,问学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光是否被镜子反射?这时有学生回答,在他身旁同学身上看到了反射光线,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侧面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很快明白此时虽看不到反射或入射光路但光仍被镜子反射。这时我才让学生把纸板从中间对折后再垂直压在镜子上,让学生观察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这次实验完成时,大多数学生已能明白只要光照到镜子上都会被反射,但却不一定能看到反射光路,这就充分说明了光在反射时并不只是“角相等”这样一个规律;从而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必共面”,这也应当是光反射时必定遵循的规律之一。这时才告诉学生可以以刚才的对折线为基准来判断空间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这条实际并不存在的线叫做法线,而两条光线与它的夹角才叫做反射角、入射角,学生便能逐一领会反射定律的精神,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结果。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来看,我们不应以担心课堂时间不足为由,而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由和空间,而应在课前充分准备,周密安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开手脚,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在课前的准备中应当充分预计教学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并在出现我们事先没有准备而学生又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并且又不偏离教学设计的主线;这样我们就能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空间,又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科学的方法,领会探究的精神。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所谓探究,就是指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能一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总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当学生一遇到问题时,老师也不能就急忙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拿“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来说吧,几年前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白色硬纸板,并在纸板上事先画好法线、角度刻度线,然后在“光的反射”一节课中,先让学生用激光笔在白色的纸板上找到反射和入射光线,让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夹角大小的关系,重复数次后,按课前安排,随即让学生把激光笔从纸板左边(或右边)拿到右边(或左边),再重复数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的方位关系,最后再让学生将白色纸板沿法线向后折为两半,问学生在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学生答未能找到),之后再与学生依次讨论,一一得出反射定律的条文。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井有条,课堂气氛也较活跃,只要设问及时,学生均能踊跃回答出实验现象包含的规律,但学生是在老师事先安排的活动程序中被动地学习,这其实是老师在学生具体活动、探究中放不开手脚,怕探究偏离了自己设计的主线,怕探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怕这怕那,所以还没等学生探出个结果,老师就已草草收场,提出下一个设计好的问题。所以教学中看不出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的场面,而是被动地跟着老师“探究”,这不叫探究,而应该叫做“设圈上套”。这样的探究与其说有,还不如说无。因为它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的方法,还会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百害而无一利。当然,教学中不可能处处都让学生活动,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科学规律。但是教学设计中一旦安排了科学探究,就不能不让学生真的去探究,不能是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搞“探究”。
经过认真的反思,我现在仍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白色纸板,但不让他们先在板上画东西,而是让学生再准备好铅笔、直尺、量角器等。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找出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激光笔,平面镜和他们带来的纸板,试着在纸板上找到反射光线。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实验。可是有些学生尝试数次均未能找到反射光线,而另外一些学生经过失败后终于找到了反射光线,我看见他们开始若有所思起来。这时,可及时地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看不到纸板上的反射光线,有时又看得到?学生很快发现当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时:较易找到反射光线。这比起以前教学时一开始便告诉学生实验中纸板一定要与镜面垂直效果更好。当所有学生均意识到要让纸板与镜面垂直时,我又告诉他们可以用铅笔记下历次实验入射到镜面上相同一个点的光线的射入位置和射出位置,此时学生已完全放开了手脚,实验室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乐园。数分钟后,打开实验室的电灯,发现大多数人开始用准备好的铅笔、直尺和量角器在纸板上开始画、量了起来。又过了数分钟,当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时,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都跟入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是相等的,有的学生说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会随激光笔位置的改变而变小或者变大,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他们小组没有找到反射光线,只是看到光线特别明亮(光垂直镜面照射)……在学生稍稍安静下来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今天实验应得的结论,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含义),但也有学生回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镜面)的夹角大小相等”。在这个时候,我提醒学生“今天刚开始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找到反射光线,是不是那几次实验中光没有被镜子反射?”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并开始窃窃私语。此时我让学生拿起白纸板,只用激光笔照射镜子,问学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光是否被镜子反射?这时有学生回答,在他身旁同学身上看到了反射光线,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侧面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很快明白此时虽看不到反射或入射光路但光仍被镜子反射。这时我才让学生把纸板从中间对折后再垂直压在镜子上,让学生观察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这次实验完成时,大多数学生已能明白只要光照到镜子上都会被反射,但却不一定能看到反射光路,这就充分说明了光在反射时并不只是“角相等”这样一个规律;从而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必共面”,这也应当是光反射时必定遵循的规律之一。这时才告诉学生可以以刚才的对折线为基准来判断空间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这条实际并不存在的线叫做法线,而两条光线与它的夹角才叫做反射角、入射角,学生便能逐一领会反射定律的精神,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结果。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来看,我们不应以担心课堂时间不足为由,而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由和空间,而应在课前充分准备,周密安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开手脚,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在课前的准备中应当充分预计教学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并在出现我们事先没有准备而学生又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并且又不偏离教学设计的主线;这样我们就能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空间,又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科学的方法,领会探究的精神。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