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48例(164)跟骨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76例,84足)和对照组(72例,80足)。对照组:对患者采用钢丝张力带进行内固定。试验组:对患者采用Arthrex全螺纹生物可吸收型的带线锚钉进行内固。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和外固定以及负重行走时间、Maryland足部评分等进行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锚钉内固定与张力带内固定相比较,前者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恢复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治疗跟骨骨折上,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锚钉内固定;跟骨骨折;张力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73-02
在跗骨骨折中,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1]。跟骨结节骨折移位在6mm以上并且出现旋转以及严重性的倾斜情况,会使得患者的腓肠肌变得松弛,对患者的足跟和足趾功能造成一定的阻碍。对其治疗的手术方式有多种,为了寻找一种最佳的手术方式治疗患者,我院采用钢丝张力带和锚钉内固定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现将两种治疗方式的具体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5月期间,一共收治了148例(164)跟骨结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在19-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0±4.0)岁;致伤原因:车祸60例、体育运动70例、高空坠物18例。根据Essex Lopresti分型:鸟嘴型20例(20足)、撕脱型60例(70足)。患者受伤时间在0.5-11.5d之间,平均为(5.0±1.0)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患者分组为试验组(76例,84足)和对照组(72例,80足)。比较两组患者的致伤原因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让患者处于俯卧位置,对患者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并采用止血带进行控制。对患者进行伤口的处理,制作一个纵形的切口,从患者的内踝上5cm处开始,向跟腱和胫骨的后缘之间往下延伸,一直到跟骨结节的内侧为止。然后再横绕患者的足跟,沿着结节外侧向前一直到第2跖骨的基部为止。将患者的筋膜层切开,最后使得跟骨的后侧和外侧全部的显露出来。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钢丝张力带内固定,并拧入螺钉,让钢丝呈现“8”字型。对患者进行C臂X线片检查,确认骨位正常之后,将切口缝合好。
1.2.2 试验组 患者处于的体位和使用的麻醉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常规的清洗和消毒处理,从患者的内踝上3cm处制作一个切口,跟部的皮垫不需要剥离太多,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内固定。在其骨折的远端处,选择两个进钉的点,一般要离折线1.5-2.0cm、钉矩2.0-2.2cm处,呈现出对称性。使用一次性的手柄将钉点敲击好,用黑色标记好。顺时针将丝攻旋入,一直到黑色标记线没入到骨面为止。使用复合缝线以跟骨结节骨折块为中心,通过骨块周边的骨皮质部分缝合于跟腱,移除巾钳,最后缝合腱周组织及皮肤[2]。对患者进行C臂X线片检查,确认骨位正常之后,将切口缝合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AA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3]。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见表1。
2.2 手术效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9.5±2.0)个月。试验组:优52足、良20足、可12足、差0足;优良率85.7%;有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后痊愈。对照组:优40足、良24足、可24足、差4足;优良率65.0%;发生切口感染患者20例;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和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患者得到好转。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患者发生跟骨骨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软组织的损伤和胀胀以及张力性的水泡等症状[4]。由于跟部皮垫的血供能力非常差以及会出现开放性的伤等,会使手术之后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了切口的感染切口,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和抗生素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得到好转或痊愈。因此,在进行手术时,要对患者使用相关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感染的发生。
总之,锚钉内固定与张力带内固定相比较,前者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恢复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治疗跟骨骨折上,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冬,沈家泰,王少甫,王峰,樊恒.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4例跟骨骨折分析[J].当代医学,2013,(06):73-74.
[2] 任捷,尹崑.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8):11-13.
[3] 吴武,杨建惠,汤东平.急诊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附23例病例报告)[J].当代医学,2010,(03):68-69.
[4] 程灏.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防治探讨[J].山东医药,2010,(16):78-80.
【关键词】 锚钉内固定;跟骨骨折;张力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73-02
在跗骨骨折中,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1]。跟骨结节骨折移位在6mm以上并且出现旋转以及严重性的倾斜情况,会使得患者的腓肠肌变得松弛,对患者的足跟和足趾功能造成一定的阻碍。对其治疗的手术方式有多种,为了寻找一种最佳的手术方式治疗患者,我院采用钢丝张力带和锚钉内固定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现将两种治疗方式的具体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5月期间,一共收治了148例(164)跟骨结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在19-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0±4.0)岁;致伤原因:车祸60例、体育运动70例、高空坠物18例。根据Essex Lopresti分型:鸟嘴型20例(20足)、撕脱型60例(70足)。患者受伤时间在0.5-11.5d之间,平均为(5.0±1.0)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患者分组为试验组(76例,84足)和对照组(72例,80足)。比较两组患者的致伤原因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让患者处于俯卧位置,对患者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并采用止血带进行控制。对患者进行伤口的处理,制作一个纵形的切口,从患者的内踝上5cm处开始,向跟腱和胫骨的后缘之间往下延伸,一直到跟骨结节的内侧为止。然后再横绕患者的足跟,沿着结节外侧向前一直到第2跖骨的基部为止。将患者的筋膜层切开,最后使得跟骨的后侧和外侧全部的显露出来。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钢丝张力带内固定,并拧入螺钉,让钢丝呈现“8”字型。对患者进行C臂X线片检查,确认骨位正常之后,将切口缝合好。
1.2.2 试验组 患者处于的体位和使用的麻醉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常规的清洗和消毒处理,从患者的内踝上3cm处制作一个切口,跟部的皮垫不需要剥离太多,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内固定。在其骨折的远端处,选择两个进钉的点,一般要离折线1.5-2.0cm、钉矩2.0-2.2cm处,呈现出对称性。使用一次性的手柄将钉点敲击好,用黑色标记好。顺时针将丝攻旋入,一直到黑色标记线没入到骨面为止。使用复合缝线以跟骨结节骨折块为中心,通过骨块周边的骨皮质部分缝合于跟腱,移除巾钳,最后缝合腱周组织及皮肤[2]。对患者进行C臂X线片检查,确认骨位正常之后,将切口缝合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AA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3]。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见表1。
2.2 手术效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9.5±2.0)个月。试验组:优52足、良20足、可12足、差0足;优良率85.7%;有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后痊愈。对照组:优40足、良24足、可24足、差4足;优良率65.0%;发生切口感染患者20例;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和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患者得到好转。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患者发生跟骨骨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软组织的损伤和胀胀以及张力性的水泡等症状[4]。由于跟部皮垫的血供能力非常差以及会出现开放性的伤等,会使手术之后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了切口的感染切口,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和抗生素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得到好转或痊愈。因此,在进行手术时,要对患者使用相关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感染的发生。
总之,锚钉内固定与张力带内固定相比较,前者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恢复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治疗跟骨骨折上,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冬,沈家泰,王少甫,王峰,樊恒.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4例跟骨骨折分析[J].当代医学,2013,(06):73-74.
[2] 任捷,尹崑.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8):11-13.
[3] 吴武,杨建惠,汤东平.急诊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附23例病例报告)[J].当代医学,2010,(03):68-69.
[4] 程灏.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防治探讨[J].山东医药,2010,(1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