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消费教育引导相对缺乏,大众传媒又没有正确发挥其舆论导向功能,这使得大学生消费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引导大学生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消费,通过加大生态消费的教育力度、宣传力度,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消费主题活动,健全生态消费激励制度,使大学生纠正自身在消费意识和行为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消费;高校;教育
与传统的消费观相比,生态消费是基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它把人类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使之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种种消费群体中,高校大学生成为一个日趋活跃的经济消费实体,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注重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消费教育和引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消费的内涵和特点
生态消费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思想意识基础上,消费的内容、方式与结果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益于消费者生态健康,同时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
生态消费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以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其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遵循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与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相适应。与传统消费观念相比,生态消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适度性
生态消费的适度性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无限的欲求。
2.全面性
生态消费不同于传统的高消费一味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需要,而要求人类在消费过程中要同时兼顾人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等。
3.环保性
生态消费强调对资源能源和生活用品的多次循环利用,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以达到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公平性
生态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消费中的公平性特点,包括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物际公平,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不能因为人类的消费需求而无视甚至随意剥夺其它生物的生存权利,而应充分尊重自然,大力赞助自然,竭力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公平,即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指每一个人在消费过程中都应以不妨碍同时代的其他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环境享受的权利为前提。区域公平即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是指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能以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5.持续性
由于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全面性、公平和环保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及子孙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因此,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能够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现状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对社会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然而,由于缺乏理性认识判断和实际的社会生活经验,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的误导和冲击,当今高校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等种种不良消费行为。
1.生态消费观念淡薄
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念极为淡薄。学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情况非常普遍,对环保产品的了解和购买也不尽人意,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定点投放基本做不到。
在目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开设生态消费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生态消费观念在高校缺乏课堂这个主阵地的广泛宣传。关于生态消费的主题活动也开展较少,在校园文化宣传方面也很少涉及到生态消费方面的内容。
2.盲目消费、相互攀比炫耀、过度浪费现象严重
一部分学生自入大学后便开始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由于缺少正确的理财和生态消费观念,他们毫无预算和节制的把用于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消费在上网、娱乐、高档衣物及其它奢侈品上,很多学生入不敷出。同时,互相攀比的心理既歪曲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他们的消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途径
1.加强生态消费的教育力度
将生态消费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作为一个专题或一部分来讲授,也将它渗透到其它相关专业课中。
利用校园广播、报刊、条幅、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楼、食堂、草坪、操场等多个角落布置内容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约资源、从点滴做起”等与生态消费相关的横幅或标语,营造浓厚的生态消费氛围,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消费观念在高校范围内牢固树立。
鼓励学生成立环保组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让他们能自觉加入其中,为环保事业增添一份力量。让他们能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积极宣传生态消费观念和环保知识。配合学校为同学们提供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场所,重点做好对环境有重大污染的废物处理,如:电池和电子类产品。
2.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消费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各类社团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消费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环保产品的设计比赛等。开展活动时,不仅向学生传授生态消费的知识,同时将切实可行的生态消费方案应用到实际,使活动更能体现出实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中选择绿色环保、节能产品及再生利用产品,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工艺、小设备和小发明等,尽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使节电、节水、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3.形成“选择性激励”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率先认识到了生态消费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巨大意义,他们也有可能为此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但这种行动并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其他的非生态消费者同样也可以从这些外部经济效应中获得益处,却不用承担任何成本,而产生生态消费的外部经济效应的成本全部由生态消费者独自承担了。显然,即使觉悟再高的人,长期如此其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解决的办法就是对生态消费的人与非生态消费的人区别对待,做到赏罚分明,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性激励”。在高校中“选择性激励”可以由学校和党团组织联手展开,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生态消费行为进行激励,通过示范作用能够引导更多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向生态化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邱高会.论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培育[J].教育研究,2011(7).
[3]梁萍.培植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4]沈月.生态文明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5]姚晓红,吴超.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
[6]赵志毅,王淳.高校消费道德教育论[J].江苏高教,2004(1).
[7]付晓丽.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8]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洁(1969-),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生态消费;高校;教育
与传统的消费观相比,生态消费是基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它把人类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使之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种种消费群体中,高校大学生成为一个日趋活跃的经济消费实体,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注重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消费教育和引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消费的内涵和特点
生态消费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思想意识基础上,消费的内容、方式与结果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益于消费者生态健康,同时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
生态消费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以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其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遵循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与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相适应。与传统消费观念相比,生态消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适度性
生态消费的适度性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无限的欲求。
2.全面性
生态消费不同于传统的高消费一味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需要,而要求人类在消费过程中要同时兼顾人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等。
3.环保性
生态消费强调对资源能源和生活用品的多次循环利用,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以达到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公平性
生态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消费中的公平性特点,包括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物际公平,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不能因为人类的消费需求而无视甚至随意剥夺其它生物的生存权利,而应充分尊重自然,大力赞助自然,竭力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公平,即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指每一个人在消费过程中都应以不妨碍同时代的其他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环境享受的权利为前提。区域公平即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是指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能以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5.持续性
由于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全面性、公平和环保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及子孙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因此,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能够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现状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对社会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然而,由于缺乏理性认识判断和实际的社会生活经验,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的误导和冲击,当今高校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等种种不良消费行为。
1.生态消费观念淡薄
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念极为淡薄。学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情况非常普遍,对环保产品的了解和购买也不尽人意,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定点投放基本做不到。
在目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开设生态消费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生态消费观念在高校缺乏课堂这个主阵地的广泛宣传。关于生态消费的主题活动也开展较少,在校园文化宣传方面也很少涉及到生态消费方面的内容。
2.盲目消费、相互攀比炫耀、过度浪费现象严重
一部分学生自入大学后便开始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由于缺少正确的理财和生态消费观念,他们毫无预算和节制的把用于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消费在上网、娱乐、高档衣物及其它奢侈品上,很多学生入不敷出。同时,互相攀比的心理既歪曲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他们的消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途径
1.加强生态消费的教育力度
将生态消费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作为一个专题或一部分来讲授,也将它渗透到其它相关专业课中。
利用校园广播、报刊、条幅、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楼、食堂、草坪、操场等多个角落布置内容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约资源、从点滴做起”等与生态消费相关的横幅或标语,营造浓厚的生态消费氛围,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消费观念在高校范围内牢固树立。
鼓励学生成立环保组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让他们能自觉加入其中,为环保事业增添一份力量。让他们能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积极宣传生态消费观念和环保知识。配合学校为同学们提供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场所,重点做好对环境有重大污染的废物处理,如:电池和电子类产品。
2.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消费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各类社团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消费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环保产品的设计比赛等。开展活动时,不仅向学生传授生态消费的知识,同时将切实可行的生态消费方案应用到实际,使活动更能体现出实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中选择绿色环保、节能产品及再生利用产品,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工艺、小设备和小发明等,尽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使节电、节水、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3.形成“选择性激励”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率先认识到了生态消费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巨大意义,他们也有可能为此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但这种行动并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其他的非生态消费者同样也可以从这些外部经济效应中获得益处,却不用承担任何成本,而产生生态消费的外部经济效应的成本全部由生态消费者独自承担了。显然,即使觉悟再高的人,长期如此其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解决的办法就是对生态消费的人与非生态消费的人区别对待,做到赏罚分明,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性激励”。在高校中“选择性激励”可以由学校和党团组织联手展开,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生态消费行为进行激励,通过示范作用能够引导更多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向生态化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邱高会.论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培育[J].教育研究,2011(7).
[3]梁萍.培植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4]沈月.生态文明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5]姚晓红,吴超.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
[6]赵志毅,王淳.高校消费道德教育论[J].江苏高教,2004(1).
[7]付晓丽.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8]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洁(1969-),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