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绎爱情的戏曲剧目众多,《西厢记》是最具诗风清雅、意境温馨的一出大戏。几百年来,各个剧种都在演不同版本的《西厢记》,京剧大师荀慧生的《红娘》亦是《西厢记》的精彩演绎。
北昆的《西厢记》忠实于王实甫的原著,表演真切感人,顾曲念白“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愧古人誉《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西厢记》为古代扛鼎之作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王西厢》或《北西厢》),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故事取自唐元稹《莺莺传》,剧本借鉴了金章宗时董解元(1190-1208年)之《西厢记诸宫调》,但情节更紧凑,诗意更浓厚,“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为千古绝唱。时赞《王西厢》为天下夺魁之作、传奇之祖、元杂剧压卷之作。
《元刊杂剧三十种》《永乐大典》(卷13983·戏文19)均收录了《王西厢》。明、清《王西厢》的刻本不下百种,印制唱本之多为元杂剧、明清戏文之首。
明代李日华将《王西厢》以南曲改编,称《南西厢》。《北西厢》唱成套北曲,注重文学性;《南西厢》唱南曲,注重舞台戏剧性。
几百年来《西厢记》久演不衰,“红娘”成为助人为乐者的代称,张生莺莺之恋成为爱情佳话。


北京人为《西厢记》自豪
《西厢记》是大都(北京)人王实甫写的,剧本一出,大都伶人(演员)率先演出。《西厢记》自元朝至今一直在演,北方昆曲历代传唱,北京人当为之自豪。
《西厢记》一经演出就有轰动效应,文创产品随之而出,元青花瓷瓶(1985年曾在日本大阪展出)上绘有《西厢记》主题,明代有《西厢记》的画作(藏于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清道光年间有粉彩《西厢记》套杯,更有无数的扇面、首饰盒、年画等,都绘有《西厢记》内容。
北昆《西厢记》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戏曲(梅兰芳大师1930年访美),1928年10月北京昆曲名角韩世昌带队应邀到日本主要城市演出,每场座无虚席,谢幕时再三热烈鼓掌。演出剧目中有《西厢记》的《寄简》《佳期》《拷红》等折。韩世昌(31岁)演莺莺,马彩凤(40岁)演张生,马祥麟(15岁,马彩凤之子)演红娘,《西厢记》的大幅剧照刊登在日本杂志上,东瀛热赞不已。



劇情波澜起伏,动人心弦
第一场《惊艳》:书生张珙赴长安途中,在普救寺游览,邂逅相国之女崔莺莺,顿生爱慕,于是暂住寺院,以便接近。
第二场《联吟》:夜晚,侍女红娘陪莺莺在寺内花园烧香,张生隔墙吟诗以打动莺莺,红娘劝莺莺与之唱和,莺莺诗云“闲庭空寂寂,无计度芳春”。
第三场《寺警》: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掳莺莺为妻,崔夫人诺婚与退兵人,张生致函白马将军,请其解救,寺僧惠明奋勇突围下书。
第四场《赖婚》:孙飞虎兵败,但崔夫人赖婚。张生失望,莺莺怅然。 第五场《听琴》:在红娘安排下,张生月夜弹琴,奏《凤求凰》表明心迹。莺莺听后怨责母亲失信,自己“巴不得效鸾凰”,让红娘告诉张生,望他再住时日。
第六场《传书》:张生相思得病,托红娘寄简,莺莺读后佯怒后回简,张生拆开一看原是密约相会。
第七场《赖简》:莺莺花园密会张生,牵手时,莺莺为谨慎虚唤红娘三声,红娘贸然应声……张生怏怏而归。
第八场《佳期》:张生病重,红娘对莺莺说:“夫人她忘恩,小姐休负心……红娘自小口儿紧,休防我这贴心贴意的人”,莺莺决心“今晚西厢妹会兄”,与张生“夜来明去双飞翼”。
第九场《抗辩》(拷红):崔氏得悉莺莺私会,拷问红娘,红娘直言崔氏忘恩负义,崔氏“为免得向外扬家丑,也只好顺水推舟。”崔氏命张生次日赴京赶考,若考不中“休来见我”。
第十场《惜别》:瑟瑟秋风中,莺莺、张生难舍难离,莺莺含泪千叮咛万嘱咐,张生远去,莺莺还在张望。

忠于原著,更合昆曲
昆曲之美在于詞句文雅、曲调悠扬,《西厢记》中有的唱词、念白直接采用《王西厢》,如张生唱的“凤求凰”,莺莺唱的“碧云天”等。
元杂剧由唱(唱腔)、白(念白)、科(表演)组成,每戏1本4折,“折”就是场次。《王西厢》突破为5本21折5楔子,一些折不再一人唱到底,而由数人轮唱。北昆的《西厢记》安排了更为精彩的轮唱,令人耳目一新:
莺莺:苦等待又嗔他来得快。盼他来,又怕他来。
张生:粉墙高却喜花枝矮,为应约月夜跳墙来。
莺莺张生共唱:满腹,满腹,苦语怎相诉,欲言又止口难开。
红娘:早知你双双都把相思害,小姐呀,你瞒我红娘太不该。
莺莺:喜红娘出院外,张生:喜小姐相看待,
红娘:看小姐怎铺排,
莺莺:呆书生竟把诗情解,
张生:求老天莫把良缘拆,
红娘:莫辜负小姐焚香深深拜。
几位主演声情并茂,观众如醉如痴,一些场次有幕后女声伴唱,《惊艳》启幕,女声唱:“马蹄香衬落花尘,二月东风信。绿映红遮锦成阵,正芳春。闲游访友蒲东郡……”为剧情铺垫。《惜别》闭幕,女声唱:“几时重会, 何日、何日君归?离愁千缕从何剪,全凭着情真意坚。愿有情人都成美眷……”深化主题。女声伴唱是北昆的一个特色,许多戏里都有。
舞美设计,简洁而有诗意,《惜别》,荒丘、长亭、漫天黄叶,莺莺着大红暗花丝绒斗篷,张生着黑丝绒褶(读xué)子,景简、色浓,烘托出离情怅惘。
戏好、角儿好,整台戏好


中国戏曲凡是大戏必行当齐全,莺莺五旦亦称闺门旦、张生巾生、红娘六旦、崔母老旦、法本(长老)老生、惠明净、法聪(寺僧)丑。
莺莺楚楚动人,歌吟诉情。
潘晓佳饰演莺莺,扮相好、唱得好,演出了相国千金的内心情感。
莺莺对美好婚姻的渴求主要通过大段唱腔、表情演出来。例如,莺莺在佛堂偶遇风流儒雅的张生,手中花枝戛然而落,回房前忍不住凝眸再看;在与张生隔墙唱和时,莺莺想往张生风采但不失端庄。潘晓佳准确表现了莺莺的即时情感。
《听琴》开场,莺莺唱:“月照残红,香消露冷。他做了影儿里情郎,我做了画中的爱宠。只落得心儿里想念,确只能向梦里,梦儿里相逢。”唱出了闺怨,深沉而又矜持。
《惜别》时,诸人暂退,舞台上只有莺莺与张生,莺莺唱:“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难将息,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宜迟……” “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寄。你休要金榜无名誓不归,盼则盼你真情永不移。”潘晓佳双睛泪光莹莹,唱得观众揪心、悲情。
几处大幅度的身段表演有张有控,大有闺门旦风范。
张生唱念做表,玉树临风。
王琛到北昆的第一出大戏就是《西厢记》,也是他的“看家戏”之一。
巾生的扮相、手势、身段、台步都要好看,小嗓要清亮,唱出来要“有味儿”、带情,王琛天生就是唱巾生的。
张生穿雪青色褶子、着“厚底儿”(黑色厚底长靴),翩翩出场,唱《混江龙》“整衣襟走进大雄宝殿……”非常大气、舒展;唱:“美人儿见了万千,似这般端庄娴静何曾见”一展歌喉,张生的上场“惊艳”观众。
《寺警》,“书剑飘零客”张生,临危不惧,有担当,有谋略,王琛演得洗练、沉稳。
《悔婚》,崔夫人劝酒,张生说:“小生量窄”,责其悔婚,冷笑讥之,张生乃“丈夫”也。
红娘奉命请张生赴宴,在欢快的乐曲中,张生兴奋地挥袖起舞,舞姿倜傥,赢得掌声一片。
崔夫人令莺莺称张生为哥哥,二人顿时木然、错愕,同唱:“猛听得一声叫哥哥,刹时间口难开步难挪……”,离席时张生坚定地对红娘说:“此生非莺莺不娶”,其爱至真至诚。
各剧种,主角在大段唱时都安排静场(所有人退下),唯有昆曲要对角儿配演。莺莺唱“碧云天”,张生与莺莺“做戏”(表演),入戏而不“搅戏”,王琛演得恰到好处。
张生唱《二煞》“霎时儿分别,何时儿相聚。身阻隔千山万水,将心儿留与伊”,突然给莺莺跪下,以表心迹: “这天高地厚情,直待到海枯石烂时”, 唱完,张生正面(面向台下)跪拜,向天地盟誓;接唱“但有情就终相聚”,莺莺激动,向张生扑然跪拜,台上丝竹婉转,台下可闻唏嘘之声。
红娘聪慧善良,溢彩流光。
莺莺是第一主角,张生是亮点,红娘是戏精。从开场到闭幕,每一场都有红娘的戏,马靖多层次、鲜活地演出了善良、真诚的小红娘,让观众如捧珍珠。
马靖扮演的红娘,分寸拿捏得非常好,红娘伶俐活泼、心直口快,因在相府,故懂礼法,莺莺初见张生痴望时,红娘用手帕挡着莺莺视线。红娘年龄比莺莺小,不懂得爱情,只是希望莺莺找到如意郎君,所以处处帮衬她,如果把红娘演得老练了,就不是红娘了。
马靖多方面展现红娘的性格,崔夫人赖婚,红娘把手帕用力下甩,表现她的愤愤不平。红娘劝莺莺去相会时说“小姐休负心”,表现出信义。拷红时,红娘唱“任凭夫人吼,不怕家法抽……成人美,索性照实说根由”,顿挫有力,激起了全场观众的情绪,不由得大声喊好。
惠明侠肝义胆,昂昂然。
史舒越饰演寺僧惠明,在《寺警》中一开口就有黄钟大吕之概,史舒越少年时就唱包公的大戏,他的嗓音与京剧名家李欣很似。史舒越唱上字调《收尾》“您与俺助威风,擂几声鼓(念白:突重围,定把这救命的文书)送蒲关”,让观众过了一把听净角唱的瘾。
史舒越的身上“边式”(身段挺实)、台步好看,演谁像谁,台上的他总是画着脸谱,台下却是清秀的小帅哥。
感谢北昆所有演职员的倾情投入,《西厢记》才得完美。
元朝文化的代表是元曲,元曲含杂剧和散曲(元人称乐府),每支曲子有宫调和曲牌,按《中原音韵》押韵,曲高词雅之作若群星璀璨。
看昆曲《西厢记》,享视听欢娱,得文学熏陶,噫,微斯戏也,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