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穷学生到领带大王
  
  曾宪梓先生,1934年2月2日出生于梅县扶大镇珊全村,4岁丧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那时普遍贫穷,曾宪梓吃不饱穿不暖,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直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土改的同志把他送到学校,十多岁的他才获政府资助免费上了中学,在国家的帮助下,曾宪梓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还得到3元钱的生活费补贴,后来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曾宪梓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读书的机会。由此他暗下了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将来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1963年,曾宪梓赴泰国定居,学会了制作领带的技术。1968年,曾宪梓移居香港,为了谋生,靠6000元起家,办起家庭手工作坊式的领带厂,选料、设计、剪裁、缝制、推销全靠自己,靠着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打天下。
  1971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在港举行乒乓球表演赛,曾宪梓以独到的商业眼光和胆识,赞助香港电视台转播,令“金利来”品牌伴随中国乒乓球队的精彩表演走进香港千家万户,并逐渐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
  曾宪梓把金利来领带推向“世界之最”,金利来领带也把他推上了亚洲领带业的顶峰。1985年,曾宪梓担任了亚洲领带协会的主席,“领带大王”名至实归。
  
  与祖国血脉相连
  
  1982年,曾宪梓又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他决心到西半球去占领领带市场,而此时中国庄严宣布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这个声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获得了全国人民、香港同胞和海外广大华人的热烈拥护,但也有一些不明真相或心怀顾虑的华人把在香港的资金抽往海外,使香港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混乱。于是,曾宪梓毅然放弃去美国办厂的打算而把资金转向国内,此举充分体现他热爱祖国的民族气节。他决定回故乡合资办厂,为中国再创一个领带品牌“银利来”。1986年,“银利来”厂在梅县建成了。曾宪梓亲临剪彩并当场宣布:“我要办好这家厂,我将本人应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国内的公益事业,用于资助嘉应大学的经费,用于支持足球事业,用于家乡的建设!”曾宪梓一次次穿梭于香港和梅县之间。他深入车间亲自参加产品款式与花样的设计,使“银利来”刚上市就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他为“银利来”的崛起而兴奋。当“银利来”一度经营不善时他夜不能寐,在百忙中他干脆承包了银利来,亲自物色经理,巨额的资金、先进的管理,使这家合资企业的生意愈做愈红火,利润从100多万元增长到2000余万元。他坚守信誓不取分文,全部花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得到家乡人民热情赞颂。在曾宪梓的名片上头衔不断加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广东外商公会会长、嘉应大学名誉校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等等。在一些人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今天,曾宪梓这股炽热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这种令人深思感人肺腑的高风亮节,为所有与祖国血脉相连的中国人树立了一座崇高的爱国主义丰碑。
  
  回报祖国,终身不移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曾宪梓强烈地思念养他的祖国,思念他那贫瘠的客家山乡。创业成功的他一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据了解,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曾宪梓就开始对家乡梅州的教育、医疗、体育、公共设施等公益事业作出捐赠。
  1984年,曾宪梓出钱出力,积极奔走联络,推动了嘉应大学的复办。随后的20多年来,曾宪梓先后捐资1600多万元,支持嘉应学院兴建了教学大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宫、学生宿舍等。
  曾宪梓还先后捐巨资兴建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梅县宪梓中学、梅县扶大宪梓中心小学和丽群小学。他先后投入2600万元,用于曾宪梓中学的建校及扩大教学规模和师资力量。目前,曾宪梓中学已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
  今年2月22日,曾宪梓及黄丽群伉俪,携众晚辈,并邀得著名艺人曾志伟,一同从香港来到广东省梅州,主礼曾宪梓捐资总值1000多万元建设的“嘉应学院曾智明大楼”、“梅江区乐育中学运动场”等项目的落成、奠基典礼。同时,在庆典仪式上,曾宪梓再捐2500~港元支持家乡建设。其中,向梅州市捐赠700万元,梅江区、梅县各100万元植树造林;向梅江区福利院捐赠100万元;向梅县捐赠1500万元支持梅县体育场建设。至此,曾宪梓在梅州捐资已近2亿元。
  曾宪梓常说:民富国强,教育为本。只有教育持续发展,人才辈出,才能带来科技创新,才能为再攀高峰带来源头活水、根本动力。多年来,曾宪梓一直倾力教育,并于1992年捐资1亿港元与国家教育部合作设立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育基金成立以来,共奖励内地7000多名优秀教师,颁发奖金4500多万元。从2000年开始,每年资助北大、清华等35所内地重点高校贫困大学生19250人次,累计颁发奖学金6900多万元。
  近年来,曾宪梓在国内教育捐赠还有:清华大学港币2000万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宁夏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重庆基础教育、陕西基础教育等各捐500万元。
  此外,2004年10月,曾宪梓又出资一亿港元设立了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并每年拿出500万人民币,奖励航天科技人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曾宪梓决定捐资1亿港元设立“曾宪梓体育基金”,旨在奖励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支持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这些年来,他在体育方面的各类捐款已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至今,曾宪梓先后捐助的项目超过1000项次,设计教育、体育、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公益等方面,捐款总额近10亿元。
  曾宪梓的善行不仅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让他们积极地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回顾自己创建的基金和曾经做过的公益项目,曾宪梓深有感悟:追求奉献、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快乐的事!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曾宪梓曾经说过: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都一直坚持这个信念。为何?
  采访中曾宪梓谈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一直处在西方国家的奴役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那是一个四分五裂、列强侵略、政治腐败的黑暗社会,痛苦可想而知,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努力不富强,始终会被欺负,但是,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这样一个民不聊生的局面。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共产党仅用28年的时间便成立了新中国。随后30年,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失败的、正面的、负面的,但共产党却能一再地总结并纠正自己的错误,端正国家的建设方向。
  曾连任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的曾宪梓还多次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并和党中央领导共商国是,对于共产党的正确执政方针,曾宪梓始终坚定不移。他还特别强调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也重新确立了最适合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会议在拨乱反正的同时还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任务。至今,改革开放不过短短33年,国家日益繁荣富强。曾先生说,可见,中国曾经那么贫穷落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使国家走向富强,这是历史的见证。
  曾宪梓坚信,从中国远古到近现代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最强盛、中国人在国际上地位最高、最受尊重,应该是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创建、领导今天这个伟大时代的,便是中国共产党。曾宪梓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多为祖国做点好事。他说,也许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如果通过个人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努力,那么众人拾柴火焰高,力量是巨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也就指日可待”
  人们认识曾宪梓几乎都源于他的“金利来”,认得他头顶上企业家的光环,然而,富贵不忘乡邦的曾宪梓,那个永远活在50年代的他,才是“最可爱”的人。他热心捐赠背后的精神动力是浓厚的爱国情怀,是对国富民强的理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信任与拳拳的爱。正是如此,曾宪梓的回报祖国壮举才能显得如此珍贵,而且愈加纯粹!
  
  责任编辑 张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