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儿捏脊疗法研究进展
捏脊疗法是指按一定的技巧性动作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外治疗法中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深受患儿家长的喜爱。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从手法操作、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做一综述,以进一步探索该疗法的研究价值。
1 手法操作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关于捏脊法最早的最早文献记载。
随着推拿学的发展以及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此法渐趋规范化、科学化、通俗化。目前各级教材描述的较为规范的操作方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具体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按揉相应的背腧穴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证可在上述操作基础上加按揉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按揉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按揉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按揉大肠俞、胃俞、肝俞;自汗按揉肾俞、肺俞;尿频按揉膀胱俞、肾俞、肺俞;烦躁按揉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按揉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按揉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按揉肾俞、肺俞、风门等。
2 机理研究
中医学认为此法源于经络学说。人体以背、腹分阴阳.即背为阳,腹为阴。脏腑有病可影响经络,经络有病亦可内传脏腑。脏腑病变常反应在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上,即相应的俞穴可出现酸痛,有时局部还可发现压痛及条索状或结节样反应物。捏脊疗法作用于督脉及膀胱经,能疏通经脉,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以达安和脏腑。
现代医学表明,脊柱既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整体地、双向地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近年来,捏脊疗法的实验研究涉及面广。实验研究发现:①可促进生长;②增高白细胞、C3b-R和C3b-IC、TB淋巴细胞酯酶、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③调节胃肠功能、调整肠道菌群数量或调节食欲;④提高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Fe、zn、cul的含量,降低非必须元素(如cd)含量,有利于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发育;⑤改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过程;⑥恢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协调功能。
3 临床应用研究
3.1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捏脊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该系统疾病中的泄泻、厌食症、营养不良、疳积、新生儿黄疸等。
3.1.1小儿泄泻:刘晓碌等采用捏脊、揉腹、揉背俞穴、沿脾胃及大肠经在四肢的循行路线进行推揉的四步推拿法治疗婴幼儿腹泻,治愈66例,好转4例,未愈2例,治愈率为91.7%。马元君等以健脾止泻散配合捏脊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56例,治愈32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思密达、金双岐治疗总有效率72.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1.2小儿厌食症:崔霞等以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率为96.8%,发现此法可以明显改善厌食症患儿大便不调及性情睡眠等症状,且起效时间短。杨海波等以养胃增液汤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52例,显效32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6.2%。宋守军等针刺四缝穴加捏脊治疗小儿J天食72例,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痊愈率达90.3%。
捏脊疗法是指按一定的技巧性动作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外治疗法中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深受患儿家长的喜爱。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从手法操作、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做一综述,以进一步探索该疗法的研究价值。
1 手法操作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关于捏脊法最早的最早文献记载。
随着推拿学的发展以及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此法渐趋规范化、科学化、通俗化。目前各级教材描述的较为规范的操作方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具体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按揉相应的背腧穴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证可在上述操作基础上加按揉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按揉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按揉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按揉大肠俞、胃俞、肝俞;自汗按揉肾俞、肺俞;尿频按揉膀胱俞、肾俞、肺俞;烦躁按揉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按揉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按揉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按揉肾俞、肺俞、风门等。
2 机理研究
中医学认为此法源于经络学说。人体以背、腹分阴阳.即背为阳,腹为阴。脏腑有病可影响经络,经络有病亦可内传脏腑。脏腑病变常反应在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上,即相应的俞穴可出现酸痛,有时局部还可发现压痛及条索状或结节样反应物。捏脊疗法作用于督脉及膀胱经,能疏通经脉,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以达安和脏腑。
现代医学表明,脊柱既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整体地、双向地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近年来,捏脊疗法的实验研究涉及面广。实验研究发现:①可促进生长;②增高白细胞、C3b-R和C3b-IC、TB淋巴细胞酯酶、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③调节胃肠功能、调整肠道菌群数量或调节食欲;④提高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Fe、zn、cul的含量,降低非必须元素(如cd)含量,有利于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发育;⑤改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过程;⑥恢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协调功能。
3 临床应用研究
3.1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捏脊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该系统疾病中的泄泻、厌食症、营养不良、疳积、新生儿黄疸等。
3.1.1小儿泄泻:刘晓碌等采用捏脊、揉腹、揉背俞穴、沿脾胃及大肠经在四肢的循行路线进行推揉的四步推拿法治疗婴幼儿腹泻,治愈66例,好转4例,未愈2例,治愈率为91.7%。马元君等以健脾止泻散配合捏脊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56例,治愈32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思密达、金双岐治疗总有效率72.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1.2小儿厌食症:崔霞等以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率为96.8%,发现此法可以明显改善厌食症患儿大便不调及性情睡眠等症状,且起效时间短。杨海波等以养胃增液汤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52例,显效32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6.2%。宋守军等针刺四缝穴加捏脊治疗小儿J天食72例,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痊愈率达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