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师生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完成实训任务。师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因认知能力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对实训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对师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心态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心理调适。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师生心态操作技能职业意识实训效果
[作者简介]卜锡滨(1962-),男,安徽全椒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应用电子技术;孔金(1973-),男,安徽定远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安徽滁州23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年度校本重点课题“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师生心态分析及调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Y-2011-05)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0-02
生产性实训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师生把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技能拿到生产实训中练习检验,以转化为将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职业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行为等。一位专家曾说过:“你去实训,不要仅仅看到工作本身,而应该看到在培养你的一种职业心态、你的气质和你的职业意识,这才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调整师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师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在实训时心态比较浮躁。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实训对于自己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但新鲜感一过,就会放松下来。笔者对安徽省7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2份,其中有效问卷326份,有效率达93.1%。统计发现,54.7%的学生对实训的感觉是“坐不住”,特别是当监管不到位或比较放任时,70.3%的学生出现过迟到、早退或外出不请假等情况,更有7.9%的学生是经常性出现以上情况。
2.角色适应困难,不能主动适应实训岗位的要求。23.2%的学生认为工作时间最好是按上课的节奏来安排;43.1%的学生对连续工作3个小时以上而中途不休息感到不适应;45.5%的学生认为自己缺少做一线工作的耐性,难以忍受机械枯燥的工作;57.6%的学生虽然已经开始实训却好像仍然在上课,没有把生产性实训看做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只是以走过场的眼光看待实训,以旁观者的心理对待生产性实训。
3.部分学生认为报酬低,不如兼职打工。41.4%的学生认为兼职打工既能赚钱,又能认识自我、锻炼自我、了解社会和熟悉岗位,至于技能培养,可以以后再说。关于企业对实训的管理,32.6%的学生认为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缺乏人文关怀,无法忍受实训教师的批评或当面纠正。这也使得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倦怠、抵触等消极行为。
(二)教师方面
1.工作负担过重,没有成就感。教师的课时量因高校扩招而不断增加,不少教师每周的课时量达l6节以上。笔者对安徽省7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100%。统计发现,23.3%的教师每学期承担2~3门课程。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必然导致精力耗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极易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学生对教师缺乏亲近感和信任感,对教师缺乏服从和尊重,教师也就冷漠地对待教学。
2.知识陈旧,实践能力缺乏,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一些教师不适应新的变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古板,缺乏教育教学热情;一些教师缺乏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个人前途,缺少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在回答“作为一名教师,您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只有43.25%的教师将“学生的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在“发展方向”上,选择“安心本职工作,当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的只占7.8%;同时,还有近1/3的教师表示“生产性实训课太琐碎费心,出力不讨好,没有上理论课舒服”。
3.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缺乏上。例如,在回答“您的工作很努力,但年终考核成绩不理想,您会怎么办”的问题时,只有53.9%的教师选择了“认真总结,找差距”;大部分教师认同“不愿意过多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处理学生事务”;14.6%的教师感觉与学生的关系“有些紧张”或“无所谓”。
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师生心态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心态的形成。长期以来,受功利化倾向的影响,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把学生看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却忽视了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但也导致“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等消极思想在学生中的流行。此外,大多数家庭缺乏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或放任自流,或管教过严。以上种种,导致学生的进取心扭曲为名利心,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工作上消极被动,思想上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意识。
2.职业意识缺失,动机不明。高职生就业后职业意识的缺失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困扰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但我国的职业意识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高职生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和动机不稳,学习无目标、无计划,对自我的学业期望不高,也对实训产生影响。
3.学习心理的冲突。由于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学生片面地突出技能而忽略理论,追求实用而不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践中遇到理论问题时又无从下手,这就产生了学习心理的冲突。多数高职生为了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虽做了努力,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这样,对学习目标的追求与对学习现实的不满也产生了心理冲突。
(二)教师方面
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刻,知识面广度不够,缺乏综合知识的迁移能力,如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二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强。统计显示,有近40%的教师没能把知识技能更新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联系起来,走的还是“一本书三尺讲台”的路径。这种知识技能结构上的缺失,是影响其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2.缺乏一线生产操作技能与管理经验,难以全方位指导学生。高职教师既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者,又是岗位生产技术的指导者。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效果,不仅与硬件的数量与质量有关,也是对高职教师现场工作经验的丰富性、有效性的检验。
3.实训工作量大且繁重,难以做到实训与生活管理并重。同一班学生分散到各个工作面和工作时段去实训,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难度。教师在实训中承受着各种压力和自身心理的负担,很难有效地对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对实训效果进行把握。
三、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师生心态调适
(一)学生方面
1.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对生产性实训的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就是要突出技术能力的教育,生产性实训是培养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对于高职生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生产性实训,高职生一是能获得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知识,能有效驾驭本专业所需的技能;二是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自己敬业、合作的精神和职业道德,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四是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正确归因,调整心态,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尽快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好员工。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生产性实训中能够培养自身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许比熟练掌握某一种岗位技能更为重要。因此,学生要在生产性实训工作中慢慢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
3.调节情感,及时倾诉、宣泄不良情感。培根曾说:“当你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你得病。”实训开始,大多数学生对生产性实训的期望值都很高,但一段时间后,不愿吃苦、缺乏忍耐力等陆陆续续地暴露出来。因此,除了引导参加生产性实训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意志力去适应一个全新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会独立生活以及拥有乐观、健康的心态外,对难以释放的困惑和压力,要营造一个倾诉、倾听的氛围,主动寻找倾诉的对象,使心理得到疏导。
(二)教师方面
1.引导教师健全人格、调节心理,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使学生有一个可亲、可敬的学习对象。“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才能以冷静的态度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生才会得到正确的引导并取得好的成效。因此,应设法引导教师健全人格、调节心理,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应付不良情绪的能力,克服认知偏执,丰富自我精神,完善自我意识。
2.促使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提高教师掌控生产性实训的能力,使其充满自信地投入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高职教师只有具有生产性实训岗位的职业经验,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技能素质的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现场指导和心理疏导。因此,要促使教师从课堂教学走向生产实际,在企业实践中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熟悉工作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跟踪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真正成为“懂理论、会技能”的高职教师。
3.提升教师通融知识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营造合作氛围,使教师们在合作中体会成就感。生产性实训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涉及多学科内容,往往超出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教师失去了以往对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使教师们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生产性实训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生产性实训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对于教师来讲,这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要营造合作氛围,引导教师学会合作,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合作严格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
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产品生产相结合的形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师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所特有的心理因素,对于实训效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有必要对师生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度调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让有利因素更加有利,以增强实训效果。另外,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师生实训管理制度,并且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实训效果,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参考文献]
[1]邰葆清,鲁晓霞.浅析高职生职业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7).
[2]尹新,袁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李海洋,纪素丽.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困惑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4(4).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师生心态操作技能职业意识实训效果
[作者简介]卜锡滨(1962-),男,安徽全椒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应用电子技术;孔金(1973-),男,安徽定远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安徽滁州23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年度校本重点课题“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师生心态分析及调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Y-2011-05)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0-02
生产性实训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师生把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技能拿到生产实训中练习检验,以转化为将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职业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行为等。一位专家曾说过:“你去实训,不要仅仅看到工作本身,而应该看到在培养你的一种职业心态、你的气质和你的职业意识,这才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调整师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师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在实训时心态比较浮躁。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实训对于自己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但新鲜感一过,就会放松下来。笔者对安徽省7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2份,其中有效问卷326份,有效率达93.1%。统计发现,54.7%的学生对实训的感觉是“坐不住”,特别是当监管不到位或比较放任时,70.3%的学生出现过迟到、早退或外出不请假等情况,更有7.9%的学生是经常性出现以上情况。
2.角色适应困难,不能主动适应实训岗位的要求。23.2%的学生认为工作时间最好是按上课的节奏来安排;43.1%的学生对连续工作3个小时以上而中途不休息感到不适应;45.5%的学生认为自己缺少做一线工作的耐性,难以忍受机械枯燥的工作;57.6%的学生虽然已经开始实训却好像仍然在上课,没有把生产性实训看做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只是以走过场的眼光看待实训,以旁观者的心理对待生产性实训。
3.部分学生认为报酬低,不如兼职打工。41.4%的学生认为兼职打工既能赚钱,又能认识自我、锻炼自我、了解社会和熟悉岗位,至于技能培养,可以以后再说。关于企业对实训的管理,32.6%的学生认为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缺乏人文关怀,无法忍受实训教师的批评或当面纠正。这也使得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倦怠、抵触等消极行为。
(二)教师方面
1.工作负担过重,没有成就感。教师的课时量因高校扩招而不断增加,不少教师每周的课时量达l6节以上。笔者对安徽省7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100%。统计发现,23.3%的教师每学期承担2~3门课程。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必然导致精力耗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极易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学生对教师缺乏亲近感和信任感,对教师缺乏服从和尊重,教师也就冷漠地对待教学。
2.知识陈旧,实践能力缺乏,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一些教师不适应新的变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古板,缺乏教育教学热情;一些教师缺乏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个人前途,缺少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在回答“作为一名教师,您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只有43.25%的教师将“学生的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在“发展方向”上,选择“安心本职工作,当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的只占7.8%;同时,还有近1/3的教师表示“生产性实训课太琐碎费心,出力不讨好,没有上理论课舒服”。
3.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缺乏上。例如,在回答“您的工作很努力,但年终考核成绩不理想,您会怎么办”的问题时,只有53.9%的教师选择了“认真总结,找差距”;大部分教师认同“不愿意过多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处理学生事务”;14.6%的教师感觉与学生的关系“有些紧张”或“无所谓”。
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师生心态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心态的形成。长期以来,受功利化倾向的影响,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把学生看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却忽视了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但也导致“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等消极思想在学生中的流行。此外,大多数家庭缺乏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或放任自流,或管教过严。以上种种,导致学生的进取心扭曲为名利心,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工作上消极被动,思想上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意识。
2.职业意识缺失,动机不明。高职生就业后职业意识的缺失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困扰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但我国的职业意识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高职生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和动机不稳,学习无目标、无计划,对自我的学业期望不高,也对实训产生影响。
3.学习心理的冲突。由于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学生片面地突出技能而忽略理论,追求实用而不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践中遇到理论问题时又无从下手,这就产生了学习心理的冲突。多数高职生为了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虽做了努力,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这样,对学习目标的追求与对学习现实的不满也产生了心理冲突。
(二)教师方面
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刻,知识面广度不够,缺乏综合知识的迁移能力,如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二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强。统计显示,有近40%的教师没能把知识技能更新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联系起来,走的还是“一本书三尺讲台”的路径。这种知识技能结构上的缺失,是影响其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2.缺乏一线生产操作技能与管理经验,难以全方位指导学生。高职教师既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者,又是岗位生产技术的指导者。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效果,不仅与硬件的数量与质量有关,也是对高职教师现场工作经验的丰富性、有效性的检验。
3.实训工作量大且繁重,难以做到实训与生活管理并重。同一班学生分散到各个工作面和工作时段去实训,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难度。教师在实训中承受着各种压力和自身心理的负担,很难有效地对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对实训效果进行把握。
三、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师生心态调适
(一)学生方面
1.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对生产性实训的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就是要突出技术能力的教育,生产性实训是培养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对于高职生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生产性实训,高职生一是能获得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知识,能有效驾驭本专业所需的技能;二是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自己敬业、合作的精神和职业道德,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四是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正确归因,调整心态,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尽快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好员工。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生产性实训中能够培养自身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许比熟练掌握某一种岗位技能更为重要。因此,学生要在生产性实训工作中慢慢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
3.调节情感,及时倾诉、宣泄不良情感。培根曾说:“当你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你得病。”实训开始,大多数学生对生产性实训的期望值都很高,但一段时间后,不愿吃苦、缺乏忍耐力等陆陆续续地暴露出来。因此,除了引导参加生产性实训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意志力去适应一个全新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会独立生活以及拥有乐观、健康的心态外,对难以释放的困惑和压力,要营造一个倾诉、倾听的氛围,主动寻找倾诉的对象,使心理得到疏导。
(二)教师方面
1.引导教师健全人格、调节心理,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使学生有一个可亲、可敬的学习对象。“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才能以冷静的态度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生才会得到正确的引导并取得好的成效。因此,应设法引导教师健全人格、调节心理,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应付不良情绪的能力,克服认知偏执,丰富自我精神,完善自我意识。
2.促使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提高教师掌控生产性实训的能力,使其充满自信地投入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高职教师只有具有生产性实训岗位的职业经验,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技能素质的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现场指导和心理疏导。因此,要促使教师从课堂教学走向生产实际,在企业实践中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熟悉工作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跟踪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真正成为“懂理论、会技能”的高职教师。
3.提升教师通融知识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营造合作氛围,使教师们在合作中体会成就感。生产性实训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涉及多学科内容,往往超出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教师失去了以往对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使教师们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生产性实训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生产性实训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对于教师来讲,这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要营造合作氛围,引导教师学会合作,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合作严格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
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产品生产相结合的形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师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所特有的心理因素,对于实训效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有必要对师生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度调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让有利因素更加有利,以增强实训效果。另外,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师生实训管理制度,并且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实训效果,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参考文献]
[1]邰葆清,鲁晓霞.浅析高职生职业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7).
[2]尹新,袁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李海洋,纪素丽.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困惑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