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话中秋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又叫做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它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均源于此。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经过历代的创新,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饮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他文献
这是个三口之家,爸爸下岗了,儿子念初中,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妈妈的收入维持。夫妻俩计划把所有财力都集中起来,供儿子读大学用。爸爸把每周1次的面条增加到每周5次,直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他才会买肉回来,改善伙食。  這天,爸爸刚买了面条回家,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爸,今天多烧几个菜,我的一个同学要来吃饭。”说罢就把电话挂断了。  儿子的电话打乱了爸爸的计划。他把面条放进冰箱,然后去了菜市场——儿子带同学来
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国庆节到了,10个同学做彩旗,一共做了100面,每人做的旗数都有数字7。请问,10个同学分别做了多少面彩旗?”  一会儿,叶琳站起来说:“有9个同学每人做7面,另外一个同学做37面。算法是7€?=63 ,100-63=37。”老师点点头。   赵亮接着说:“有8个同学每人做7面,另外两个同学一个做17面,一个做27面。算法是:7€?=56 ,100-56=44 ,27+17
期刊
安德鲁正从车库倒车出来,忽然看见女儿阿万蒂沿着通往大门的路走着。只见她穿戴整齐,手上拿着一封信。  “去哪儿?”  “我……我是去……”阿万蒂迟疑了一下,说,“爸爸,我去邮局。”  “去干什么呢?”  “我得寄信。”  “给我吧。我顺路帮你寄好啦。”  阿万蒂犹豫了一下,把信递了过去。安德鲁将它放在身旁的座位上,倒车出大门,向阿万蒂摆摆手,便开走了。在路上的时候,他无意间瞥见了那个信封。信封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