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化医学背景下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到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医学专业人士。这对于加快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临床与基础一体化,推动转化医學发展、造福患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转化医学;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01896-02
  【Abstract】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Introdu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o the concept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rder to training talents with ability of transforming medicine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Thi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professional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clinical and basic,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nd benefit patients.
  【Keywords】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novation-type graduate; Training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从经济竞争到科技竞争, 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高端, 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 负有为国家创新体系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职责。创新意识、 创造精神、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是2 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医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实际应用中去,最终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必须培养能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1]。笔者对如何在转化医学背景下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创新型研究生是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有自信心、有想象力,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既有较强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又有较强的聚合思维的能力; 不仅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而且具有应用型的技能, 能够把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这无疑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振宁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时说: 中国教育有两个优势, 两个不足。两个优势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一个是应试能力强, 在国际大赛中成绩都很优秀, 获得不少荣誉。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薄弱, 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而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则认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 坚持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举, 树立多元人才观, 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因材施教, 提倡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鼓励在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上发现新的生长点, 同时将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 确定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创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2]。在转化医学背景下,大型综合医院应着眼于社会需求,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医学专业人士,这对于加快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临床与基础一体化,推动转化医学发展、造福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3 探索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3.1 以双导师制作为转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导师制度
  双导师制是指由主导师和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双导师制是根据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培养模式,它强调在开放的视野及环境中开展研究生教育,倡导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4]。这个特点与培养转化医学人才的要求一致,故采取双导师制进行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前提下,在基础课阶段就可以双向选择确定一位临床医学导师作为主导师,并跟随主导师进行科研以及临床方面的训练; 然后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根据与研究课题主要涉及的交叉学科,选择在交叉学科领域的一位导师作为合作导师,对科研进行专业性指导。这样,学生就能在多个学科领域接受到深层次的指导,有利于科研课题的纵深推进。
  3.2 以MD-PHD联合培养方案作为特色的培养方式
  MD-PHD联合培养计划是为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医学科学家而设立的,该计划培养出的学生获得医学博士( MD) 和医学科学博士(PHD ) 双博士学位[5]。在美国,MD-PHD 的培养计划依各个医学院的不同培养方案而各不相同,但多数培养方案大致为7-9年,包括三个阶段,前两年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并进行临床轮转; 中间3-5年进行正式的PHD训练,通常在医学院选择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并要求完成博士论文和答辩; 最后两年,学生在医学院完成临床技能课程,进行轮转见习,完成MD的 课程 顺利毕业的学生获得MD-PHD双博士学位[6]。MD-PHD培养计划于1964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提出,目前126 所美国医学院校中,至少已有118 所提供MD-PHD 联合培养计划,该计划的毕业生很多已成为医疗行业的模范和领袖人物,为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7]。最近美国迈阿密大学对20年的MD-PHD 培养计划毕业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毕业生中59%在大型学术型医疗部门工作,有 85位全职教授,11位大学董事或部门主管,2位医学院院长 并且,有30% 的毕业生获得了 NIH的项目资助可见,MD-PHD 培养计划对于医学科学家的培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8]。MD-PHD联合培养计划定位于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医学研究能力的医学科学家,这一点正好与转化人才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所以 MD-PHD联合培养是转化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转化医学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发的基础上,是没有终点的良性循环,它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在转化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探索,但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转化医学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使其不断成熟完善,从而构建起转化医学的华丽大厦,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 .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57-158.
  [2] Drolet BC, Lorenzi NM. Translational Research: 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um from Bench to Bedside[J].Translational Res,2011,157:1-5.
  [3] 楊惠静,齐海宇,阴赪宏.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临床人才培养[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22-23,92.
  [4] 吕 伟. 教育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26( 6) : 128-130.
  [5] Miler J. Career intentions of MD/phD program graduates[J].JAMA,2009,301(6):597-598.
  [6] Whitcomb ME. The need to restructure MD-phD training[J]. Acad Med, 2007,82(7):623-624.
  [7] Ahn J, Watt CD, Man LX, et al. Educating future leaders of medical research: analysis of student opinions and goals from the MD-phD SAGE survey[J]. Acad Med, 2007,82(7):633-645.
  [8] Koniaris LG, Cheung MC, Garrison G, et al. Perspective: PhD scientists completing medical school in two years: looking at the Miami PhD-to-MD program alumni twenty years later[J].Acad Med,2010,85(4):687-691.
  通讯作者:
  康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医学博士,主治医师,Email:km1019@163.com
  基金项目:
  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改革课题(编号: 306754)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众多学者对检验尿血红蛋白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性的成就。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胶体金单克隆抗体隐血法、尿沉渣镜检、尿液分析仪及尿沉渣分析仪等有效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检测尿血红蛋白方法的应用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将以上检验方法进行综合,联合了各种方式的优点,避免了单一检验方式的不足,保证了检测报告的准确度,提高了尿液检验质量,可以作
目的:研究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急诊术后腹胀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诊术后出现腹胀、呃逆应用肌注胃复安、口服莫沙比利、吗丁啉等治疗无效者,应用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穴位
实验研究了稀土变质处理对新型中碳CARMO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及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该钢铸态及热处理态的成分、微观组织形貌及性能特点。结
【摘 要】目的:对鞍山市某医院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及普通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分析,了解和掌握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用于指导今后防护工作。方法: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采用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核医学工作岗位同普通X射线影像诊断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无显著差异且两类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均满足GB 18871-
【摘 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用于PICC穿刺置管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我院经B超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者84例,总结其穿刺效果以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82例(97.6%)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经二次穿刺成功;无静脉血栓或静脉炎等并发症。结论:在B超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问题十分严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不但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与交流,消除老人的孤寂感和烦闷的心情。使老人感到生活的乐趣。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保健工作。  【关键词
【摘 要】目的:调查研究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状况状况。方法:2013年6月至9月对我省6家同级别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知识程度不足甚至存在误区。结论: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知识及认知程度不足,存在误区,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进一步培训
文章介绍了拉弯矫延伸率控制的两种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了张力辊之间的速度和张力关系。 In this paper, two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stretch-stretch ratio are introduc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圏在外科腹腔镜中的效果与应用。方法:成立外科腹腔镜手术管理的品管圈小组,通过术前访视,术中配合,制定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结果:通过手术室护士的参与提高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病人的满意度,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结论:应用品管圈方法进行外科腹腔镜手术的管理,不仅提高了手术的配合默契度,发扬了医务人员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合作意识,充分体现的护士的自主权、参与权、管
CFS是以种以疲劳、失眠乏困无力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运用耳穴贴压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rn1 临床资料rn1.1 一般资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