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音乐教学的模式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习惯,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遏制,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这是一种落后的教育现象,是一种只见分数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新时期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呢?
一、转变“教”与“授”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很多科目教学都已上升了一个层次,而很多音乐课程上却仍然演绎着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方法,从而导致了学生音乐知识贫乏,学习方法被动,缺乏自主意识的现象。一堂课45分钟是极其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教师讲解、板书、示范、谈话、布置教具等用的时间过长,必然会剥夺学生的活动时间,那就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精讲”是老师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节省时间让学生多练。笔者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观摩课。教学时,她在板书方面做了很大文章,把大量的文字教材写在小黑板和幻灯片上,大大减少了课堂上的板书内容,而精讲表现在语言的凝练,设问的启发性与数量的合理性,一堂课时间分配是这样的:10~12分钟是教师活动,10~13分钟是学生活动,20分钟左右是师生共同活动。整节课下来,讲授内容不少,教学效果特好。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备课充分,讲授精练,点拨恰到好处;另一方面就是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了课堂教学。
二、音乐课上体现主体参与的策略
主体参与的培养离不开对学习环境的创设,作为“导”者和“助”者的教师,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设立培养主体参与,体现学生主体参与。
1.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一个崭新的天地,学生在教学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种利用网络进行的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拓展音乐学习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2.音乐学习的多媒体环境
网络教学的功能非常强大,多媒体技术也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多感官刺激的视听环境。利用这一技术的关键是不能把它做死,甚至当成幻灯片的翻版,这样则又把教学引入到“行为主义”的死胡同里,实际上,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应该是作为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而不是教师的“代言者”。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3.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
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学习
现在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流行歌曲中也不乏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教学计划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音乐老师及班上同学推荐。老师只对自选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适当的把关就行了。例《同一首歌》《爱我中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仅情趣高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名曲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知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的参考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会丰富课堂内容,还会开阔老师的视野,以便挖掘出一些更新、更广的内容。
(3)以音乐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中总有一些素质较强者,以他们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互相鼓励,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场所,由音乐素质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小组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4)为作品命题,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教学中,老师把未曾冠以曲名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乐曲命题。每个学生感受不同,所想象的意境也会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命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过程,最后由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5)创作教学,增强实践能力
具体创作实践活动可包括两种:一是指导性命题创作,如为诗歌谱曲,为舞蹈配乐,为课文编剧等。二是为设定的某种场合选择背景音乐,如餐厅、商场、广告或某种仪式等等。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呢?
一、转变“教”与“授”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很多科目教学都已上升了一个层次,而很多音乐课程上却仍然演绎着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方法,从而导致了学生音乐知识贫乏,学习方法被动,缺乏自主意识的现象。一堂课45分钟是极其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教师讲解、板书、示范、谈话、布置教具等用的时间过长,必然会剥夺学生的活动时间,那就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精讲”是老师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节省时间让学生多练。笔者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观摩课。教学时,她在板书方面做了很大文章,把大量的文字教材写在小黑板和幻灯片上,大大减少了课堂上的板书内容,而精讲表现在语言的凝练,设问的启发性与数量的合理性,一堂课时间分配是这样的:10~12分钟是教师活动,10~13分钟是学生活动,20分钟左右是师生共同活动。整节课下来,讲授内容不少,教学效果特好。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备课充分,讲授精练,点拨恰到好处;另一方面就是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了课堂教学。
二、音乐课上体现主体参与的策略
主体参与的培养离不开对学习环境的创设,作为“导”者和“助”者的教师,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设立培养主体参与,体现学生主体参与。
1.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一个崭新的天地,学生在教学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种利用网络进行的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拓展音乐学习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2.音乐学习的多媒体环境
网络教学的功能非常强大,多媒体技术也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多感官刺激的视听环境。利用这一技术的关键是不能把它做死,甚至当成幻灯片的翻版,这样则又把教学引入到“行为主义”的死胡同里,实际上,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应该是作为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而不是教师的“代言者”。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3.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
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学习
现在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流行歌曲中也不乏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教学计划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音乐老师及班上同学推荐。老师只对自选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适当的把关就行了。例《同一首歌》《爱我中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仅情趣高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名曲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知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的参考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会丰富课堂内容,还会开阔老师的视野,以便挖掘出一些更新、更广的内容。
(3)以音乐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中总有一些素质较强者,以他们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互相鼓励,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场所,由音乐素质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小组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4)为作品命题,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教学中,老师把未曾冠以曲名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乐曲命题。每个学生感受不同,所想象的意境也会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命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过程,最后由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5)创作教学,增强实践能力
具体创作实践活动可包括两种:一是指导性命题创作,如为诗歌谱曲,为舞蹈配乐,为课文编剧等。二是为设定的某种场合选择背景音乐,如餐厅、商场、广告或某种仪式等等。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