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鉴赏切入点探寻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348892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本文探讨语文教学中,把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词凝练美、意象美作为鉴赏活动的切入点,使之积极介入审美过程,加强审美体验。
  【关键词】初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切入点;凝练美;意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文人的精神充满灵气,重视玄远、超脱,他们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她)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实践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字词来体会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美,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象美,使学生积极介入审美过程,加强审美体验。
  一、通过品味字词来体会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古典诗词语言凝炼美主要表现在用词凝练厚重,言简意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字词来感知古典诗词凝练美。
  有些诗歌,仅一两个字,就能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丰富的画面,同时唤起读者相应的情绪体验。如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诵读欣赏”中陆游《游山西村》一诗,在教学中,我就是把“暗”和“明”两个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诗境和体会其理趣所在。学生讨论热烈:“这两字其实很有色彩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暗’表现了柳树的茂密,‘明’表现了花的艳丽”,“这两个字与前面的‘重’、‘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字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惊喜之情”……最后,我也谈了自己的理解:“‘暗’字和‘明’字,看似平常朴实,且又非直接展现色彩,然而似乎在读者眼前展现了这样的画面:远远望去,大片的柳树林,这绿因重重叠叠和浓郁苍翠而显得暗了,明艳耀眼的花点缀其中,而在这花与树的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村落若隐若现。这样的情景,一方面使诗歌营造的意境鲜明生动起来,有豁然开朗之感,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抒情主体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后的欣喜之情。”至此,学生在领略诗意、诗情的同时,对诗歌语言之凝练美也有了深切的认识。
  有些诗词中,诗(词)人往往把自己复杂而又浓郁的情感凝聚在几个字中,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例如我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中“藏”字的内涵:“藏”字不仅写出了初春海棠花在繁密的绿叶中含苞待放的姿态,而且与下面“闹春风”的“桃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海棠花的沉稳含蓄之美,再联系后面一句“爱惜芳心莫轻吐”来看,这“藏”字不也是诗人对儿辈深情的叮咛和殷殷的嘱咐吗?同时,这极其朴素的字眼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彻悟。在交流和探讨中,“藏”字的内涵逐步地丰润起来,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诗境。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在解读古典诗词的起始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关键字词进行品析,一方面可以充分体会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美,同时可以比较顺畅地进入主动的、动态的鉴赏环节。
  二、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象美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诗人通过语言塑造艺术意象或审美意象。在诗歌中,审美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性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含蓄的特点,诗(词)人往往不愿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浓厚的情感投射在具体的物象上,使物象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想像和联想,充分感受这种意象美。
  有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而且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都流露出这样的情感。总之,古典诗词中有着特定的意象群,而且,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也常常具有不同的内涵。
  如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陶渊明《饮酒》一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由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和“菊,花之隐者也”两句话导入,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在学生的文字中,“悠闲”、“闲适”、“隐居”、“隐逸”、“自然”等词语频频出现,描绘的画面也都如淡彩水墨画。我想,诗人悠闲、淡泊地在篱下采菊的超然物外的形象已走进了学生的想像中。
  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诗歌所表现的“草木”、“花”、“鸟”这三个意象的特点,想像杜甫眼中之景。学生都能感受到这些自然之物,都笼罩着深深的凄凉之情,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使它们以凄美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时,隐藏着的诗人的形象也在这“思”的过程中凸现了出来。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对象化产物,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读者通过自己的接受活动,参与了作品意义的实现过程,在文学解读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凝练美”、“意象美”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主观体验,从而进入深层解读,最终使作品获得现实的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
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各自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呢?笔者认
【摘 要】为了整体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素养和学生思维,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本学期我校启动了《“问题引导 合作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校本教研。本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合作互助学习,强调教学不是仅仅教师讲解,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亲自进行探究、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经常处于活化状态,从而达到掌
执法为民是行政执法工作的根本。如何以执法为民为核心,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和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是探索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践中须认真思考的
针对粒子群算法在寻优过程中存在的容易陷入局部极小、收敛速度慢等缺点,结合粒子在实际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大部分可以飞到其预期的最佳位置,而少数粒子由于受不确定因素影响,
分析了非均匀C-C细分的特点,为细分网格上正则部分的曲率计算给出了两种方法:基于网格顶点的曲率计算和基于网格面的曲率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能精确计算出网格的正则点在极限位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复习。这是因为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它们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直接成为考试的题目。  笔者认为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看、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1.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正确读图,首
悬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在分析目前国内外汽车半主动悬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电液作动器EHA(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的半主
传统的自由度方法无法准确描述机构末端执行器的输出运动特征,本文引入运动单元的概念进行描述,并基于这一概念及各运动单元之间的求和与求交两种运算法则,提出了机构构型概
对水工质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用微波击穿气体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的条件,通过数值计算预估了其点火的可行性;通过等离子体流动方程分析了其从点火到稳定工作的能量吸收形式;从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