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释明的界限探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模式正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在此过渡阶段,辩论主义和处分权得到彰显。法官释明作为辩论主义的有效补充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广泛,对辩论主义、处分权以及法官中立原则有补充完善的作用,但由于释明的范围缺乏明确界限,司法实践中存在过度释明或消极释明,导致当事人权利难以保障。文章结合德国、日本对释明权范围的具体规定展开讨论。
  关键词 释明 辩论主义 处分权 法官中立
  作者简介:许德圣,浙江省平阳县人民法院审判员。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05-02
  民事诉讼中,如果原告申请的请求额远低于实际可请求额时,法官应如何处理?有两种对立的处理方式:(1)告知原告可以更改诉讼请求,维护实质正义;(2)基于法官中立,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维护形式正义。案件的裁决极可能因法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不利于法律预测功能的发挥。因此明确法官释明的范围存在必要性。
  一、释明权理论简述
  (一)基本涵义
  法官释明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提出,1877 年的《德国民事诉讼法草案》第126条第1项规定,“审判长可以向当事人发问,释明不明确的声明,促使当事人补充陈述不充分的事实,声明证据,进行其他与确定事实关系有必要的陈述”。该规定的出台主要是考虑当时社会盛行的个人本位、自由主义思潮,法官释明只是起补充作用。随着当事人主义绝对化的弊端凸显,该法历经多次修改,法官释明作用日益重要。最近一次的修订是在 2002 年,第一百三十九条“实质的诉讼指挥”明确并细化了法官释明的操作。
  日本民事诉讼法借鉴德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辞典》对“释明权·释明义务”作了如下定义,“释明权是为了使诉讼关系(作为案件内容的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得以明确,而赋予法院就事实上、法律上的事项向当事人发问或督促其举证的一种权能。”
  (二)制度基础
  辩论主义是现代民事诉讼模式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当事人主义的直观表现。德国法学家卡尔将辩论主义解释为“只有当事人才能将争议的事项引入诉讼程序,并有权利要求法官就争议的事项作出裁决”,日本法学家兼子一认为辩论主义要求在诉讼中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对于未被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即使法官得到了心证仍不能作为裁判依据。
  这也是当时盛行的当事人主义的理论基础,在遵循该主义的诉讼模式下,法官查清案件事实作出准确裁断的前提是当事人有效行使了其辩论权,其能明确、适当、充分地提出主张、陈述和举证。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原告请求被告履行给付义务时未陈述具体的履行期限,如果直接适用辩论主义,则会以原告未尽主张责任、举证责任而判其败诉。于是釋明权被引入诉讼,从而保证裁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可见,法官释明权的根源是辩论主义存在不足之处。两者并非对立,法官释明权是对辩论主义的修正,强调主动性。虽然我国的辩论主义尚未上升到确立高度,但诉讼模式整体正在向当事人主义过渡,因此对法官释明有很大的需要性。
  (三)释明权与其他原则的关系
  1.处分权原则。与辩论原则紧密联系的是处分权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然而,诉讼请求是否真实意思表示、诉讼事实是否主张完整等都是处分权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的系列问题。就侵权行为分析,把如此专业的诉讼考量完全以处分权原则衡量——交给诉讼技能缺失的当事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处分权领域,法官释明(合理适度)也有存在的必要。即非对立,乃完善。
  2.法官中立。很多学者认为法官释明会导致偏袒,丧失法官中立性,其实不然,原因如下:
  首先,合理释明是基于法律或程序政策立场,其行使有规则有体系,而非随意。在一个具体的案例中,法官向原告释明诉讼请求不完整有待补充时,并非表示法官偏袒原告决定使其胜诉,诉讼请求不完整本身就是法官积极行使释明权的职责所在。
  其次,法官中立并非消极审判。若认为保持中立就应摒弃释明,则意味着要求法官成为极端意义上的消极审判者。即使是普通法系“含着水审判”的法官,遇到当事人陈述不清或前后矛盾时也会发问或告知,要求其澄清。
  综上,法官释明是当事人诉讼模式下的产物,在保持法官中立原则的前提下,在当事人主张、陈述、举证不充分、不正确时,作出发问或告知,以期完善辩论原则和处分权原则。
  二、释明的边界
  (一)目的边界
  按上文所说,法官释明根源是辩论主义存在不足,其作用在于完善辩论原则和处分权原则,实现实质正义。“通过适切和及时的提示,法院可以帮助真理获胜”是德国创设释明制度的初衷,2002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对释明条文作出修正,“最上位的目的”是使当事人“透过诉讼程序迅速确定其于实体法上应享之权利”。我国《证据规定》第3条举证告知、第8条拟制自认以及第35条告知变更诉讼请求的目的也是如此。
  释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突袭裁判。常见的释明情况是法官在法庭调查前向当事人提示案件争议点或听取当事人辩论意见后方能采用他们之前未曾主张的法律观点。这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当事人辩论权的作用。
  (二)事实边界
  对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如果存在不完整不明确之处,法官需要进行释明,这是传统的法官释明范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39条将法官释明权的行使范围确定为:当事人申请不清晰、主张不完整、陈述严重不清时的释明;需要法官明确双方当事人在事实引证上的法律概念的;促使当事人变更申请等。
  1.适度扩张。如今对于释明范围的争议点在于,其是否有适度扩张的可能性,即对于虽非当事人主张但已经由部分证据材料实际呈现的,且与案件事实存在必要联系,对于这部分事实(除了众所周知事实或法官依职权调查事实)法官是否应行使释明?   这是实务上常见的情况,正如引言部分所述案例,对于诉讼材料已经实际呈现且为法官所获知的、原告诉讼请求额远低于可请求额时,法官若以尊重当事人处分权为由无视其存在,裁判结果必定背离实质正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在多数情况下,原告未充分主张诉讼请求不是不愿主张,而是适用法律有误或错误估计了法律意义,如果法官作出释明,原告“趋害避利”的可能性必定减小。第三点,《证据规定》第35条规定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這是对诉讼请求质变式的释明(原告极可能反败为胜),相比较而言,对诉讼请求额的释明只是量变范围(原告胜诉结果未变,从部分求偿上升至全额获偿),若将此排除在释明范围之外,对该条规定无疑存在解释上的困难。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域外的法律规定:德国联邦法院准许原告只明确请求额的等级;美国加州民事程序法规定人身伤害案件的原告可以不主张具体的数额;法国民诉法第40条允许当事人提出数额不确定的诉讼请求。
  2.能否进行突破。适度扩张的释明范围是应当奉行的,但对于突破后的释明,应分情况考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54条C 项规定了超请求裁判的合法性:在缺席判决以外的其他任何终局判决中,都应当判给当事人应得的救济,即使其在诉状中没有要求该项救济。该规定是对诉讼请求额释明的突破,在实务中甚至可能直接越过释明作出超请求裁判,从这一点上来说,该种做法威胁辩论原则,并不提倡照搬。
  日本民事诉讼中对法官释明权的行使范围主要有:澄清不明、排除不妥当之处、诉讼材料遗缺、提出新诉讼材料以及举证方面的释明等五类。其中学界对“提出新诉讼材料进行释明”的这一规定保有争议,认为对辩论原则形成较大冲击力。对于这一情况应做分类分析:如果新诉讼资料只是当事人新的声明,并没有主张新事实,不能认为该释明突破辩论主义;若涉及新的事实,如果该事实虽未经主张但已实际呈现,按照上文所述法官可以将其法律意义提示当事人,若先前的诉讼材料中并未呈现该新事实,此时释明是对辩论主义的否定。
  实务中还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法官从诉讼材料中得知当事人有未主张的案件事实后,法官作出了释明,但当事人并不采用,此时法官应当如何处理?在一些国家地区立法中,明确规定在此种情况下法官应采纳这类事实,而不论当事人是否采用。
  对这类释明突破,我国不应提倡:相关要件事实经法官释明后当事人仍未采用,可以排除当事人因错误理解法律意义而对诉讼权利作出非真实意思表示的处分,即当事人已经有效行使其处分权,法官进一步释明失去了充分依据。若法官仍采纳这部分事实,有职权主义扩张、对抗当事人处分权的嫌疑。
  法官释明权根源在于辩论主义存在不足,如何在完善辩论原则、处分权原则的同时做到适度合理行使,是各国民事诉讼法颇为棘手的难题。应该说,法官释明范围、次数多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件的实际需要,通过立法预设存在较高难度,对此,大陆法系学者倾向于通过判例积累的方法将释明范围逐渐加以明确。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民事诉讼“释明”概念的展开.中外法学.2006 (2) ;张爽.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释明权.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4]严仁群.释明的法律逻辑.法学研究.2012(4).
  [5][德]奥特玛·尧厄尼希著.周翠译.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刘明生.德国法院阐明义务之新进展——以公元2001年德国民事诉讼法修正为中心.辅仁法学.2010(1).
  [7][德]奥特玛·尧厄尼希著. 周翠译.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严仁群.释明的法律逻辑.法学研究.2012(4).
  [9][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事业接班人,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将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本文在简要介绍客家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地处客家地区的高校应充分依托这一资源,以客家精神为载体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教育 客家精神  基金项目:粤高校党建研究会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
摘 要 目前,根据各地法院的实践,离婚案件的代理人只能获得一般授权,且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当事人本人必须出庭。这样的规定保障了离婚案件审理的程序公正,但对审理案件的效率却会产生影响。本文就离婚案件中诉讼代理人的地位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力求实现离婚案件审理效率与公正的统一。  关键词 离婚纠纷 一般授权 特别授权  作者简介:童栎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
摘 要 由于刑事案件的纷繁复杂、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许多无法克服的主、客观制约因素,无论是哪个国家,纵使其有多么发达、完善的社会治理系统、有多么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制度,想要完全避免刑事冤案的发生,都是不可能的。但冤案的不可避免并不等于可以对冤案视而不见、见错不纠。每个国家都有责任通过司法程序来及时、有效地纠正司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实现司法的最终公正,这是群众的期望,更应该是司法实践所追
摘 要 小额诉讼程序已纳入我国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该程序具有简便灵活、节约高效的优势,但也面临程序、救济等诸多问题,对法院及当事人来说,这样一项舶来品,究竟如何适用,需要细细斟酌。本文在对小额诉讼概念、特征及其价值特性剖析基础上,以某地基层X法院的半年运行情况着眼,力图发现问题,提出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设计。  关键词 小额 终审 程序 救济  作者简介:郫县人民法院课题组,郫县人民法院。  
摘 要 毒品犯罪是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的犯罪。它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且往往诱发抢劫、盗窃等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并且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拟对近十年来(2003-2013年10月)某基层检察院办理的涉毒案件进行专题调研,试图通过分析本县毒品犯罪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提出相应防控对策,以有效打击毒品犯罪。  关键词 毒品犯罪 贩卖毒品 共同犯罪 治安管理  作者简介:吴菊
摘 要 南疆XX乡XX村80、90后占全村人口的43.7%,男女比例相当,人口流动性较大。本文指出,为做好对该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开展“去极端化”活动,增强法律和公民意识,不断发展和完善南疆农村教育,提升其劳动技能。  关键词 宣传 教育 双语  作者简介:魏超然,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摘 要 法律漏洞的填补进路分为法理,类推适用,目的论扩张,目的论限制,其他基于目的考量对法律文本的修正,习惯等几种;所谓法理,乃指法律之原理而言,亦即自法律根本精神演绎而得之法律一般的原则;类推适用系指:将法律真对某构成要件(A)或多数彼此相类的构成要件而赋予之规则,转用于法律所未规定而与前述构成要件相类的构成要件(B);目的论扩张是指为了贯彻该法律规范的立法目的,必须越过该法律规范的字面含义,将
摘 要 近年来,国际社会中恋爱暴力的普遍存在,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但与国际社会的视角不一致的是,恋爱暴力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婚姻暴力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恋爱暴力。但近些年来恶性恋爱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大对恋爱暴力的研究,制定防范恋爱暴力犯罪的对策刻不容缓。  关键词 恋爱暴力 恋爱暴力犯罪 定罪量刑  作者简介:周小玉,河南大学法学院法
摘 要 按照“三严三实”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认真研究和解决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实现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 作风 党员干部 “三严三实”  作者简介:巨澜,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
摘 要 随着广东高院的最后判决作出,宣告加多宝三年来十余起诉讼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加多宝方面称要向最高院提出上诉,但回顾三年间的争议,从商标权到“红罐”的所有权,最后到广告中的侵权问题,而争议最大的莫属“红罐”的所有权的判决,“红罐”之争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本文将对争议进行梳理。  关键词 知名商品 反不正当竞争法 包装 装潢权  作者简介:梁晨,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