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外感风寒所引起的感冒是由于风寒外邪侵入体表而造成的疾病,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宜用解表药进行治疗,但冬季与夏季治疗却有所不同。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往往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而引起的感冒,宜用辛温解表的中药进行治疗,多选用麻黄、桂枝等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中药。夏季天气炎热,人们所患的外感风寒往往是由于贪凉喜冷太过所致,多选用香薷、厚朴等辛温发散、解表化湿的中药治疗。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的全草,顶部有淡紫红色或灰绿色的穗状花序,茎呈方柱形,有暗绿色或黄绿色的对生叶,叶的边缘呈疏锯齿状,全植物有密集的白色茸毛,气味清香而浓郁。
中药学认为,香薷味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夏季乘凉外感风寒或过食冷饮而内伤湿证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香薷含有香芹酚、香芹酚乙酸酯、麝香草酚及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苷等化学物质,具有发汗解热,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和利尿等作用。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内伤暑湿所致的呕吐腹泻等阴暑证,应用香薷为主的香薷饮进行治疗,常常取得较好的疗效。香薷饮用香薷15克,厚朴12克,白扁豆12克,水煎服,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
夏季内伤暑湿所致的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者,应用香荷饮进行治疗。香荷饮用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服用时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具有消暑理气,祛湿解表的功效。
(编辑/李挺)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往往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而引起的感冒,宜用辛温解表的中药进行治疗,多选用麻黄、桂枝等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中药。夏季天气炎热,人们所患的外感风寒往往是由于贪凉喜冷太过所致,多选用香薷、厚朴等辛温发散、解表化湿的中药治疗。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的全草,顶部有淡紫红色或灰绿色的穗状花序,茎呈方柱形,有暗绿色或黄绿色的对生叶,叶的边缘呈疏锯齿状,全植物有密集的白色茸毛,气味清香而浓郁。
中药学认为,香薷味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夏季乘凉外感风寒或过食冷饮而内伤湿证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香薷含有香芹酚、香芹酚乙酸酯、麝香草酚及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苷等化学物质,具有发汗解热,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和利尿等作用。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内伤暑湿所致的呕吐腹泻等阴暑证,应用香薷为主的香薷饮进行治疗,常常取得较好的疗效。香薷饮用香薷15克,厚朴12克,白扁豆12克,水煎服,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
夏季内伤暑湿所致的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者,应用香荷饮进行治疗。香荷饮用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服用时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具有消暑理气,祛湿解表的功效。
(编辑/李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