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一种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话语生成模式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es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题发挥”已经成为一种网络舆论话语生成的主要方式和规律。本质上说,这种舆论现象是网民各种社会心理寻找出口的一种策略,是各种焦虑、不满情绪的集中发泄。其特别之处在于热衷于“真相”叙事,让事件的话语逻辑符合公众的想象。其做法先是新闻基模发生转型,然后是话语勾连、事件定性。本质上“借题发挥”就是通过话语勾连建构一种对抗性的意识形态,通过定义霸权强化舆论话语导向。借题发挥营造舆论声势,目的是要寻求权力转化,向政府施压。网络空间的“借题发挥”是现阶段政治体制变革与媒介技术变革交汇后的产物,也是当下暂时的政治参与方式。它表明传播形态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转型,同时也说明舆论生成方式的转型,这个过程需要话语支点、由头,以寻求话语正当性形构。从现代性角度进行价值追问,“借题发挥”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巫术”,它是工具理性的产物,是网络空间极具中国特色的话语实践和交往行动。“借题发挥”体现了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智慧和舆论生成特点。关注这一网络舆情新动向,分析其内在机理,对互联网治理意义重大。
其他文献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能够为媒介更好发挥新闻建设性作用提供重要理论资源。这一哲学认为,希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固有需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本体论现象,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生存状态,这便需要媒介调整新闻理念,关注更多社会积极变革,以一种充满希望与建设性的路径报道新闻事件,建构一种希望新闻学,从而使人类固有的希望情绪得以最大化展现。当然,作为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解构,希望新闻理念并不意味着排斥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它同样注重批判性的一面,并为解决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
媒体效果理论阐释媒体信息带来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媒体效果实现的前提是媒体信息接触,即人们在使用媒体过程中接触到相关信息。建设性新闻聚焦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强调在报道社会问题时,致力于寻求并建立一套可以付诸行动的解决方案,从而让新闻报道参与社会治理。新闻报道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是受众信息接触。按照媒体效果理论,建设性新闻的传播要回答一系列有关媒体效果的问题。例如对于受众而言,建设性新闻能满足何种需求?除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普通民众关注与接触建设性新闻还有哪些前提?建设性新闻需要多长时间的受众信息接触才能产
建设性新闻把新闻的关注焦点从“问题是什么”转向“如何解决问题”,这促使新闻寻求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观点,以及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寻求更多的科学性解答方案。然而,由于新闻学对于科学阐释缺乏权威性、记者对于科技缺乏认知、新闻时效性导致新闻报道难以深入调查科学实验数据等原因,科学实证与新闻的有机结合在新闻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诸多问题。作者通过选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系列新闻案例,论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闻的改进方案,使建设性新闻通过科学报道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本刊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权威学术期刊,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刊发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12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2017年被推荐为全国"百强报刊",2018年入选"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期刊)榜单。
本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审视信息技术产业中所发生的商品化、集中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因特网改变了传播的模式和方法并引起了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传播方面的变革,但它并未真正改变资本与劳动间的关系。越来越多范围内的文化生活被卷入金钱关系和资本循环的逻辑中,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创造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名义被转变为商品,以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来衡量。同时,信息技术产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日益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公司的手中。在这个市场上,竞争凌驾于市场份额之上,而不是由建立在价格、数量和质量上的供求规则来决定的。基于因特网
本刊2013年改版的同时试行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15年这项制度全面推行。自那时起,本刊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因为每一篇刊发的稿件都融入了审稿专家的学识,浸润了他们的心血。本刊于2017年第12期、2018年第12期先后刊发两批审稿专家名单,今再次刊出第三批审稿专家名单,以示谢忱。
2019年8月28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第四届编辑出版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公布了第七届(2018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结果暨《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20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传媒从单一属性的信息播发平台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活跃且重要的一分子,逐步走向市场并具备产业化属性。传播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激发了传媒经济研究的从无到有,从最初零散的片段求解,到由点及面的发散探索,再到研究成果的涌现和研究体系的初步成型,中国特色传媒经济研究与新中国媒介经营管理实践、传媒产业化发展历程同步。70年来,我国的传媒经济研究经历了“破冰”“重启”“活跃”“系统化”等发展阶段,形成了越来越稳定的学术范式、初步完备的理论体系、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及日渐成熟的学科体系,为传媒产业健康发
考察社交网站关键词的形式和叙事的变迁是理解数字时代文化走向和趋势的重要视角。通过对国内14家社交网站首页在2005年至2017年间发布的分享话语进行“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发现,在社交网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享话语逐渐成为社交网站的主流话语和“共享现实”,并在社交网站发展的“阐释灵活性”阶段呈现出抽象化特征和社会性叙事,在社交网站发展的“平台范式”阶段呈现出他者化特征和交织着社会性和技术性的混杂叙事。分享叙事的转变凸显了社交网站对网民产消者身份的强调以及商品化社交关系的商业逻辑。这些发现表明,分享话语既
对市场经济本源的认识深入和20世纪60年代的消费者运动,推动美国广告监管从以促进竞争为目标的企业本位转向了以保障民主为目标的消费者本位。商业言论之宪法权利的确认和20世纪80年代的放松管制改革,从违宪审查和成本-收益核算两个方面对广告监管予以节制。最终,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以消费者为本、适度强管的社会性广告监管机制。消费者本位在中国已从立法文本过渡到了政策文本,若要真正形成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目标的广告监管机制,须从根本上涤除广告只是政治的附庸和文化的天敌的一贯持念,正视重视广告对市场经济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