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应用正当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liang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频应用由于其直观性和生动性,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亮点,也是各校电教工作人员面临的难点。无论是公开课、示范课、专家讲座,还是视频教学、活动现场、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都无一例外地与视频应用有关。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3G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基于无线网络的视频对话和视频资源将会更多地应用于课堂内外。
  当前中小学视频应用主要涵盖硬件系统、视频软件平台、视频资源内容和运维管理四个层面。基于PC、投影和网络环境播放的视频资源内容是关注的焦点,数字化存储、高清格式是视频应用的发展需求,因此视频处理(格式转换、屏幕捕捉、视频编辑、DVD与VCD制作等)和视频共享方式成为当前教育视频内容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便捷地获取视频内容,有效地进行视频资源的规划,构建适合于本校、本区域的视频应用模式?笔者认为可三管齐下。一是,拓宽内容来源途径。除梳理当前学校积累和采购的自有资源外,还可搜集整理适合于本校教育教学的免费网址信息。二是,按使用习惯确定合适的分类管理办法,包括视频资源的分类、筛选、淘汰办法,录像带、数字视频的分类分批处理办法等。分类可按教师习惯使用的简单标识进行,最终达到快速查询、好用易用的目的,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循很学术化的专业分类。分类后一般以学年为单位存档备用。三是,将优秀录像带进行数字化处理。大部分学校均有多年以前的各类录像带,可录像带的数字化转换是大家头疼的问题。录像带的转换并没有太高深的技术,但耗费时间多。对于不涉及内部保密资料的录像带,可以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完成批量处理,也可以培训一批学生,让他们在日常的兴趣小组等活动中逐步完成。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基于视频编码与解压缩技术的更新换代,加之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均会促进视频应用从互联网转向多维度、多终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由于无线网络环境的改善与网络带宽的发展,传统的光盘应用模式会逐渐被B/S结构的在线视频服务器点播应用模式所取代。学校会逐步从“买产品”演变为“买服务”。随着学习资源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成本降低,家庭学习机、移动信息终端、电子书包等也会成为未来教育视频应用的重要部分,而基于电脑、液晶电视、手机、触摸屏设备、电子白板、移动信息终端等多位一体的应用模式会逐步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形成新型家校互动的学习沟通方式。随着设备与网络环境的变化,视频内容将更为丰富多彩,表现在从零散的视频素材到成体系的视频内容,从教师独讲的课堂实录到教师与外部专家共同参与的视频互动,从资源内容的泛载化到专业化发展,从用户的普适性应用到精准的用户定位。同样,碎片时间的应用研究会催生更多短小精悍的精彩教育视频片段在网上传播。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同样会有效改变视频共建共享模式,学校不用再去单独搭建视频服务器,视频资源库终将会成为一个概念,视频检索、上传分享、网址收藏等会成为应用的常规习惯。
  中小学的视频应用涉及面较广,在学校实际建设与应用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量身定制、优化设计。只有从观念视野、建设规划、内容部署、人员管理、应用设计、基础保障等多方面形成一个有效的可管理并可操作的价值链,才能使视频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作者单位:北京第十中学)
其他文献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培养,那教育工作者要怎样用自身的力量挖掘学生的潜力呢?从问题人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对提高孩子主动
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近25分钟的讲话中9次提及“中国梦”,有关中国梦的论述一度被掌声打断。“中国梦”是习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述,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
近年来,教学资源逐渐数字化,降低了纸张等物品的耗费,但计算机实验室的大量建设与校园网络的使用却带来更大的能源负担,电能、计算机消耗品的大量使用反而增加了碳使用的数量。在力争发展低碳型教育中,我们发现很多低碳型教育的特征要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换言之,依托信息技术,是发展低碳型教育的途径之一。  通过信息技术获得数字化资源  发展低碳型教育首先要改变知识呈现的形式,改变或减少原有单纯用书本、报
有本书叫《要生活得写意》,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遐想。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将“人,诗意的栖居”诠释得让人怀想不已。每个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的教师呢?教师精神栖息的沃土在何方?    学校应成为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一颗种子是否能够生长,是否能长成参天大树,固然和这颗种子本身的品质紧密相关,但也和撒播在什么样的田地里、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不无关联。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