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已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在农村推进和加速新课程改革,先应制定“支农”政策,拓宽师源,加强科学管理等有力措施来稳定和建设教师队伍。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失;对策
农村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建设新农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流失却令人担忧。
一、对教师流失的认识
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在不断合理流动中实现的,所以合理的人才流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教师流动,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并非这种流进合格人才,流出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相对于某个学校单位而言,具备任职资格的优秀教师放弃从事教师职业或教师由现在任职学校变换到高一级学校任职,即向外或向上单向流动,可以称为显性教师流失。根据的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主体通常是年龄在45岁以下,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或通过自考、进修等途径取得本科学历,并在优质课等教学评比中获奖的教师;也有担任过校长,副校长等职务而富有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流失的途径一般是参加经济发达地区学校、高一级学校、民办学校公开招聘,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报考研究生,或通过组织人事调动而“跳槽改行”等。教师流失还有另一种形式,可以称之为隐性教师流失,是指在岗教师将目光投向课后、校外,在工作上“出工不出力”,对本职工作马马虎虎,投入精力较少,却干私活,在校外兼职、兼课,搞有偿家教,办兴趣班等,大搞“堤内损失堤外补”。“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在教师,关键是要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否则,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句空话。”[1]在实施新课改中,中小学教师专业性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已是基础教育不争的事实,而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更是雪上加霜,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稳定和发展,更不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引起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
多元的价值需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学校管理存在着诸多失衡,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和利益与知识才能的失衡对部分教师功利主义滋生产生催化作用,致使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从教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1.经济收入水平低下.教师劳动除具有经济效益之外,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市场经济不对功利以外的效益实行调节,这使得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的这一部价值游离于市场调节之外,无法体现其真正的劳动价值。“1995年全国工资大调整,教育系统平均工资水平达到5002元,但仍然比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5500元低498元。”[2]据了解,此类差距目前并未有缩小。“近20年来,我国城市收入比明显拉大,1980年为2.8比1,1998年3.1比1,2002年为5比1。”[3]这样,其结果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明显低于同一地区的其他行业人员工资,也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工资水平。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归县一级政府统一管理,但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尚未完全落实。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占工资总额的30%是“档案”工资,这使得工资调整成为“空调”,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还是“雾里花,水中月”。但目前,农村教师的劳动仍是教师个人谋生的手段。
2.分配的失衡.2002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了《切实做好农村地区“一费制”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2002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要试行“一费制”,同时要求属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而政府对整个基础教育投入总额不足,经费投入的结构不合理(投入偏向高中)。”[4]再加上先前取消了教育附加费,不准搞教育集资,造成基础教育“几家欢乐万家愁”就不难想象了。在“向政府要钱,向社会讨钱,向学生收钱,想办法挣钱”的“钱”校长“黔驴技穷”时,改善学校教师福利待遇是一句空洞无力的口号。
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仅与教龄和职称挂钩,工作上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办法、也没有经济能力体现。职称高的教师通常是具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当然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也相关),工资水平也相对而言要高一些。在这种境遇中,中青年教师心不安,气不顺。
于是在患寡、患不公的双重夹击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想方设法往外跳,一心一意往上调成风。
3.校内管理欠科学.在农村,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校内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
首先,许多中小学校的选才、用才等制度欠科学、不透明、不完备,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大搞“暗箱操作”,人情之风盛行,使得许多中青年教师心灰意冷,对学校的信任度下降。
其次,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领导素质不高,一无专业知识,二无实际能力,仅依据过时经验行事,目光短浅,根本不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维持会长”们只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利益,形成了“此处不留人”的工作环境,使得怨声四起。
最后,因深处农村的中青年教师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学校成为“死水”。即使有良好发展趋势的教师,但因学校唯恐替教师作“嫁衣”,也影响了有限经费的投入。这些挫伤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原本“先天不足”教师“后天营养不良”,教师成长受阻,发展无望,形成绝大多数教师“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办学条件差,学校缺乏吸引力,农村中小学也是师范毕业生的“遗弃对象”。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困境中产生了失落、彷徨心理,在借助流失了的教师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榜样”在前,效仿者众,造成农村人心不稳的教师队伍见“利”思迁,“损不足”而赴“有余”。“往高处走,向利处流”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已不堪重负,而面对新课程,被动的应付是中小学唯一的选择。
三、对中小教师流失的对策
美国著名学者琳达·达琳—哈蒙德曾指出,“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比其他变量要重要得多。”教师是教育的“血脉”,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地快速地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所以应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优质教育,将摆在建设新农村重中之重的位置。
1.多渠道增加投入,制定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政策农村中小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上应受到政策的保护。“没有经济后盾,要大家专心投入工作不现实;没有经费,只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难以持久,更无法引进教师。”[5]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真正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根据当地的实情,适当提高“一费制”标准,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教育,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加强在县一级政府统一管理前提下,提高教师待遇,在使用、分配人、财、物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制定对农村教师特殊优待政策,如优先解决住房,妥善安排教师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问题,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在“支农”、“惠农”政策指导下,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补贴标准(当然增补的不再是档案工资),并设专项资金,奖励工作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增多外出进修、学习教师名额比例等,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学校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思想,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在有限经费使用上,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减少经费人为浪费,发挥其效益最大化,增强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在校内“四制”改革中,建立和完善校长聘任制,教师结构工资制,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另外,学校管理者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其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其成就感,通过“事业留人”。加强学校有效管理,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为教师营造安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留人”。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谈到人才流动时说,在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节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道德力量调节。农村中小学要关注校内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战线和其他行业敬业爱岗的先进人物事迹,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名与利、公与私、苦与乐,发扬“蜡烛”、“人梯”精神,下定终身从教的决心。在当下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应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积极迎接挑战,结合校本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拓宽视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同时,规范教师的兼职行为,对教师的隐性流失进行引导,促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工作上。
4.拓宽师源,解决流失后教师数量的不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和非师范类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尤其要走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流,走出去的学生不愿回农村从教”的怪圈,改变“逼走了现任教师,吓走了未来教师”的窘境。同时借鉴外国经验,利用政策引导教师双向流动,对隐性流失进行正确疏导,将一定地域范围内教师由“单位人”置换成“系统人”,实行教师“无校籍”制度。农村中小学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还可引进骨干教师、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来弥补教师结构缺陷,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而对于“支农”、“留守”教师,要给予优厚待遇,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不良,数量不足的难题。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让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资源优势,应当提高农业人口的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气,才能稳定农村中小教师队伍。
注 释:
[1]李小融 中国基础教育问题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 第354页.
[2]孟灿文、宋长清“八五”期间职工工资快步增长差距拉大 中国统计 1996(8).
[3]袁振国 全面建设小康:教育政策选择的重点与难点 中国教育报 2003-6-4.
[4][5]朱家存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第151页、第157页.
参考文献:
[1]朱家存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2]李小融 中国基础教育问题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3]苏延 农村教育何以应对税费改革 中小学管理 2001(7-8).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失;对策
农村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建设新农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流失却令人担忧。
一、对教师流失的认识
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在不断合理流动中实现的,所以合理的人才流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教师流动,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并非这种流进合格人才,流出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相对于某个学校单位而言,具备任职资格的优秀教师放弃从事教师职业或教师由现在任职学校变换到高一级学校任职,即向外或向上单向流动,可以称为显性教师流失。根据的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主体通常是年龄在45岁以下,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或通过自考、进修等途径取得本科学历,并在优质课等教学评比中获奖的教师;也有担任过校长,副校长等职务而富有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流失的途径一般是参加经济发达地区学校、高一级学校、民办学校公开招聘,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报考研究生,或通过组织人事调动而“跳槽改行”等。教师流失还有另一种形式,可以称之为隐性教师流失,是指在岗教师将目光投向课后、校外,在工作上“出工不出力”,对本职工作马马虎虎,投入精力较少,却干私活,在校外兼职、兼课,搞有偿家教,办兴趣班等,大搞“堤内损失堤外补”。“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在教师,关键是要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否则,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句空话。”[1]在实施新课改中,中小学教师专业性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已是基础教育不争的事实,而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更是雪上加霜,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稳定和发展,更不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引起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
多元的价值需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学校管理存在着诸多失衡,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和利益与知识才能的失衡对部分教师功利主义滋生产生催化作用,致使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从教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1.经济收入水平低下.教师劳动除具有经济效益之外,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市场经济不对功利以外的效益实行调节,这使得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的这一部价值游离于市场调节之外,无法体现其真正的劳动价值。“1995年全国工资大调整,教育系统平均工资水平达到5002元,但仍然比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5500元低498元。”[2]据了解,此类差距目前并未有缩小。“近20年来,我国城市收入比明显拉大,1980年为2.8比1,1998年3.1比1,2002年为5比1。”[3]这样,其结果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明显低于同一地区的其他行业人员工资,也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工资水平。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归县一级政府统一管理,但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尚未完全落实。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占工资总额的30%是“档案”工资,这使得工资调整成为“空调”,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还是“雾里花,水中月”。但目前,农村教师的劳动仍是教师个人谋生的手段。
2.分配的失衡.2002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了《切实做好农村地区“一费制”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2002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要试行“一费制”,同时要求属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而政府对整个基础教育投入总额不足,经费投入的结构不合理(投入偏向高中)。”[4]再加上先前取消了教育附加费,不准搞教育集资,造成基础教育“几家欢乐万家愁”就不难想象了。在“向政府要钱,向社会讨钱,向学生收钱,想办法挣钱”的“钱”校长“黔驴技穷”时,改善学校教师福利待遇是一句空洞无力的口号。
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仅与教龄和职称挂钩,工作上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办法、也没有经济能力体现。职称高的教师通常是具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当然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也相关),工资水平也相对而言要高一些。在这种境遇中,中青年教师心不安,气不顺。
于是在患寡、患不公的双重夹击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想方设法往外跳,一心一意往上调成风。
3.校内管理欠科学.在农村,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校内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
首先,许多中小学校的选才、用才等制度欠科学、不透明、不完备,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大搞“暗箱操作”,人情之风盛行,使得许多中青年教师心灰意冷,对学校的信任度下降。
其次,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领导素质不高,一无专业知识,二无实际能力,仅依据过时经验行事,目光短浅,根本不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维持会长”们只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利益,形成了“此处不留人”的工作环境,使得怨声四起。
最后,因深处农村的中青年教师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学校成为“死水”。即使有良好发展趋势的教师,但因学校唯恐替教师作“嫁衣”,也影响了有限经费的投入。这些挫伤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原本“先天不足”教师“后天营养不良”,教师成长受阻,发展无望,形成绝大多数教师“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办学条件差,学校缺乏吸引力,农村中小学也是师范毕业生的“遗弃对象”。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困境中产生了失落、彷徨心理,在借助流失了的教师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榜样”在前,效仿者众,造成农村人心不稳的教师队伍见“利”思迁,“损不足”而赴“有余”。“往高处走,向利处流”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已不堪重负,而面对新课程,被动的应付是中小学唯一的选择。
三、对中小教师流失的对策
美国著名学者琳达·达琳—哈蒙德曾指出,“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比其他变量要重要得多。”教师是教育的“血脉”,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地快速地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所以应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优质教育,将摆在建设新农村重中之重的位置。
1.多渠道增加投入,制定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政策农村中小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上应受到政策的保护。“没有经济后盾,要大家专心投入工作不现实;没有经费,只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难以持久,更无法引进教师。”[5]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真正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根据当地的实情,适当提高“一费制”标准,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教育,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加强在县一级政府统一管理前提下,提高教师待遇,在使用、分配人、财、物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制定对农村教师特殊优待政策,如优先解决住房,妥善安排教师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问题,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在“支农”、“惠农”政策指导下,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补贴标准(当然增补的不再是档案工资),并设专项资金,奖励工作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增多外出进修、学习教师名额比例等,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学校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思想,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在有限经费使用上,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减少经费人为浪费,发挥其效益最大化,增强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在校内“四制”改革中,建立和完善校长聘任制,教师结构工资制,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另外,学校管理者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其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其成就感,通过“事业留人”。加强学校有效管理,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为教师营造安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留人”。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谈到人才流动时说,在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节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道德力量调节。农村中小学要关注校内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战线和其他行业敬业爱岗的先进人物事迹,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名与利、公与私、苦与乐,发扬“蜡烛”、“人梯”精神,下定终身从教的决心。在当下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应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积极迎接挑战,结合校本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拓宽视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同时,规范教师的兼职行为,对教师的隐性流失进行引导,促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工作上。
4.拓宽师源,解决流失后教师数量的不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和非师范类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尤其要走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流,走出去的学生不愿回农村从教”的怪圈,改变“逼走了现任教师,吓走了未来教师”的窘境。同时借鉴外国经验,利用政策引导教师双向流动,对隐性流失进行正确疏导,将一定地域范围内教师由“单位人”置换成“系统人”,实行教师“无校籍”制度。农村中小学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还可引进骨干教师、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来弥补教师结构缺陷,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而对于“支农”、“留守”教师,要给予优厚待遇,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不良,数量不足的难题。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让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资源优势,应当提高农业人口的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气,才能稳定农村中小教师队伍。
注 释:
[1]李小融 中国基础教育问题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 第354页.
[2]孟灿文、宋长清“八五”期间职工工资快步增长差距拉大 中国统计 1996(8).
[3]袁振国 全面建设小康:教育政策选择的重点与难点 中国教育报 2003-6-4.
[4][5]朱家存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第151页、第157页.
参考文献:
[1]朱家存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2]李小融 中国基础教育问题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3]苏延 农村教育何以应对税费改革 中小学管理 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