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设计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提出的,它改变了传统智力理论的认识局限,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力体系——多元化智能的存在。加德纳界定了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并且还在不断丰富着对智能类型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些智能,智能存在于作品或问题解决中,应该在真实的生活背景或场景中衡量。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它启示教师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而不是只关注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问题解决和创造真实产品的能力,应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等。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浦东南路小学坚持“未来属于孩子”的理念,选择信息技术与多元智能作为两个支点,以“融合多元智能理念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展开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三角形初步认识》就是其中诸多案例成果之一。
教学过程实录与点评
1.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师(打开课件第一页):今天我们要继续来研究三角形。
师(演示课件“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看!这些是我们身边各种各样建筑中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聚精会神,举手回答):都有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
师(演示课件中各种三角形,闪动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还有吗?
生(思考):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师(微笑着板书“边”):好的,今天我们就要从三角形的边来研究它。
活动效果点评:这个阶段涉及学生的数学逻辑、视觉空间智能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入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了学生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并引导他们回忆了三角形的各部分特征,教师点出从边来研究三角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给本堂课点起了指明灯。通过这样的由生活情境信息来导入新知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易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
2.搭三角形:实践出真知
师(演示课件“动手做三角形”):首先,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师(边讲边动手做一个三角形作为示范):这些长短不同的小棒代表长短不同的线段,说说看,做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自信地一起回答):三根。
师(微笑,继续操作并指着手中的连接管提问):那么,这样的连接线段的连接管又需要几个?
生(自信地一起回答):三个。
师(制作完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完成一个三角形了,看明白了吗?
师(露出神秘的神情):在动手做之前,小组内先商量一下,怎样能做出不同的三角形?小组内准备怎样分工?
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为搭三角形做好准备)。
师(提出要求):都商量好了是吗?那我们来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围出的不同的三角形最多。准备,开始!
生(都很激动,准备比赛)(小组合作,动手做三角形)。
师(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刚才我发现,第二小组特别厉害,他们不但动作最快,而且搭出了各种三角形。二组的同学们,你们能否派个代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第二小组推选代表,进行介绍):我们是小组分工来完成的。
生(其他小组争先恐后汇报):我们小组中,我是用三根不同颜色的材料来搭的,我的同桌是用三根颜色一样的材料来搭的,而剩下的两个同学是用其中两根颜色一样的材料来搭的。
师(给予表扬和鼓励):你们都听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这样分工合作才能最快地搭出更多的不同的三角形。
活动效果点评: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分组比赛搭建三角形。学生则利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征,在小组内合作搭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整个教学活动紧张又活泼,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虽然这是一堂数学课,但教师的这一活动设计,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融合并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任务的形式提出来,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与竞争热情。搭建三角形这一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明白了只有分工明确、互相合作、动作迅速才能搭得又快又多。
3.三角形分类:自主探究、开拓思维
师(点击媒体,出现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和新要求):小胖和小亚他们也和你们一样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开动脑筋,搭出了不同的三角形。熊猫乐乐提出什么问题呢?它提出了能不能按各边之间的关系将你们做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电脑,进行分类)。
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说说看,你们按各边的特征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呢?
生1(每个小组都派一个人准备回答):我们将三角形分成三类,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两条边相等的和三条边都相等的。
生2:我们按颜色来分的,有三条边颜色都相同的,有两条边颜色一样的,还有三条边颜色都不一样的。
生3:分成两类,三条边不相等的和两条边相等的。
师(点击媒体,出现“初次分类结果”,进行总结):刚才,大部分小组都将三角形分成了三类:三条边不相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
师(点击媒体,“出现新的集合圈”):小胖也来凑热闹了,你们能根据集合圈中的要求将刚才分好的三角形放进圈中吗?先看清楚集合圈所要求的三角形类型,然后拍手来决定!
(其中,学生在对一个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进行归类时出现了矛盾,有的认为可以放到有两条相等的圈中,有的不同意放进去。)
师(兴奋地让学生进行小小辩论赛):现在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来个小小辩论赛,同意放进去的代表正方,不同意放进去的代表反方,正反方同学各自先商量一下你们的理由,然后开始辩论!
生(开始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商量讨论)。
正方:因为这个三角形有三条边都相等,其中也有两条边相等的,所以,我们觉得可以放进去。
反方:题目是要求把两条边相等的放进去,没有说三条边相等的也可以放进去。
正方(反驳):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里包括有两条边相等的,所以应该放回去。
师(演示课件闪动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并进行移动同时还表扬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辩论发现,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应该放进去,因为它们也含有两边相等这个特征,只是比较特殊。
师(先点击电脑出现概念,同时进行板书):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给他一个名称叫“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生: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教师同时板书)
师(继续揭示概念):那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能否给它取个名字?
生(猜测):三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完成板书并加深概念理解):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可以称作“正三角形”。那等边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是怎样的等腰三角形?
生(举手回答):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师点击电脑集合圈变化)
师:现在你们是否知道应该怎样来分桌面上的三角形了吗?再重新动手分一分。
生(再次动手,牢固掌握本节课的难点)。
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学生说,教师进行演示,并完成板书):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成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而且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点击电脑中的练习题):都懂了吗?好!那我们来做道选择题。下面图形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几个等边三角形?先找一找,这七个三角形中有几个等边三角形?用手势告诉我!准备!出!(学生都出两个)说说是哪两个三角形?
生(争先恐后回答):4号和5号,因为它们的三条边都一样的。
师:那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呢?手势准备,出!(学生有出三个手指的,也有出五个手指的)
我们一个个看过去,同意的拍一下手。
活动效果点评:学生在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基础上初次进行分类,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根据边的特征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则由学生来思考完成,这为后继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接下来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究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属于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呢?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在辩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之后,教师才运用多媒体来揭示正确答案。当学生发现自己想的和正确答案完全相同,其学习的信心倍增。这种教学处理方法比教师直接讲授给予学生以正确答案更为可贵。
4.折一折,画一画:巩固新知
师(微笑地取出一个没有标注的三角形):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猜测是等腰三角形)什么也没有告诉你,能否运用桌面上的工具自己动脑筋验证一下?
生(独立探究,寻找答案):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折的方法。
师:验证出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方法?
生(分别汇报)。
师: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最好?
生:折的方法最简便。
师:通过对折,你除了发现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外,还发现了什么?
生(想到了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也是个轴对称图形。
师(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并播放教学媒体来验证学生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再取出一个三角形):那这个又是什么三角形呢?(学生猜测是等边三角形)你能否用自己喜欢的好方法来验证一下?
生(有了前面的探究,他们很快用折的方法发现它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师(请学生汇报,并演示多媒体进行验证):通过折的方法,我们验证了它们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而且也得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进行板书)
师(点击电脑中练习题2):来看一道选择题: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
生: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一条或三条对称轴,(并解释)因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这时的等腰三角形就有三条对称轴。
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活动效果点评: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以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判断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折对称轴),并通过折对称轴联系到以前所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到等腰三角形的其他特征。
5.小结并拓展
师(点击电脑出现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思考,并举手回答):知道了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一部分。还知道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或三条对称轴。
师(总结点击电脑出现结束语):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师(布置课后的拓展题):每个人都有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你能否只剪一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呢?课后思考一下!
活动效果点评:本阶段主要让学生回忆整节课35分钟中所学习的内容,以及通过回忆,了解学生是否真实地掌握了关于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的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教师布置的拓展题,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动手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
案例总评
1.《三角形初步认识》教学效果总结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整个教学设计清晰紧凑,体现出教师的诸多精心考虑,使得教学整体气氛活泼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很好地传授学科知识内容。教师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一次考验和磨炼。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使学生的多项智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体现,整堂课都是围绕学生自主的智能活动展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得出结论,并在每个知识点后及时进行反馈。在对三角形进行正确分类时,学生通过辩论后,能很快地发现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在综合运用中,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不但发现找等腰三角形的好方法,还发现了自己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这里也可以运用。同时,多媒体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用恰到好处。
2.关于教学设计特色的总体评价
(1)有效的任务驱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者把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智能活动,通过具有竞争和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和生动活泼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们具备了高度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动力,从而促进了教学进程的发展。
(2)正确的智能转化: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智能活动,使学生的多项智能得到了发展,并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进行转化和交叉。例如,三角形的分类本是数学问题,涉及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但是通过搭建三角形、折对称轴等活动设计,使学生运用身体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来加深对数学逻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不但发展了各项智能,还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特性的数学知识。
(3)充分的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大量学生动手活动,知识点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合作的方法在不断的动手实验、实践验证中发现的,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现。
(4)适当的技术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来演示教学情景,呈现关键教学知识点,有助于教学整体效果的优化。当然,该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善的地方。如,教师在分析重点内容时语言不够精炼,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功能;在让学生探究理解三角形分类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分类标准多样性的拓展理解等。
每个孩子都有一片自己的天空,教育应该尽早地观察和引导孩子们的智能发展潜力,既让他们全面发展,又引导他们在优势智能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惜,许多教师都将多元智能误解为单一的特色发展或一时的冲动行为,而忽视了智能教学的“互补转化性”与“日常积累性”。实际上,即使是一个大理念,因为冲动一时而去热闹一阵也未必能有成效;而专注改进和持之以恒,小小的实践也可积累出无比的潜能。难能可贵的是,浦东南路的教师们经过不断努力,正慢慢将多元智能潜移默化地整合进日常教学设计之中。相对于目前教学设计领域中动辙就炮制出一个所谓的新模式而言,教育实践可能真正缺少的就是这种“一路走来、终始如一”的宝贵精神吧。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提出的,它改变了传统智力理论的认识局限,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力体系——多元化智能的存在。加德纳界定了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并且还在不断丰富着对智能类型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些智能,智能存在于作品或问题解决中,应该在真实的生活背景或场景中衡量。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它启示教师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而不是只关注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问题解决和创造真实产品的能力,应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等。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浦东南路小学坚持“未来属于孩子”的理念,选择信息技术与多元智能作为两个支点,以“融合多元智能理念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展开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三角形初步认识》就是其中诸多案例成果之一。
教学过程实录与点评
1.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师(打开课件第一页):今天我们要继续来研究三角形。
师(演示课件“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看!这些是我们身边各种各样建筑中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聚精会神,举手回答):都有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
师(演示课件中各种三角形,闪动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还有吗?
生(思考):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师(微笑着板书“边”):好的,今天我们就要从三角形的边来研究它。
活动效果点评:这个阶段涉及学生的数学逻辑、视觉空间智能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入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了学生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并引导他们回忆了三角形的各部分特征,教师点出从边来研究三角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给本堂课点起了指明灯。通过这样的由生活情境信息来导入新知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易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
2.搭三角形:实践出真知
师(演示课件“动手做三角形”):首先,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师(边讲边动手做一个三角形作为示范):这些长短不同的小棒代表长短不同的线段,说说看,做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自信地一起回答):三根。
师(微笑,继续操作并指着手中的连接管提问):那么,这样的连接线段的连接管又需要几个?
生(自信地一起回答):三个。
师(制作完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完成一个三角形了,看明白了吗?
师(露出神秘的神情):在动手做之前,小组内先商量一下,怎样能做出不同的三角形?小组内准备怎样分工?
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为搭三角形做好准备)。
师(提出要求):都商量好了是吗?那我们来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围出的不同的三角形最多。准备,开始!
生(都很激动,准备比赛)(小组合作,动手做三角形)。
师(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刚才我发现,第二小组特别厉害,他们不但动作最快,而且搭出了各种三角形。二组的同学们,你们能否派个代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第二小组推选代表,进行介绍):我们是小组分工来完成的。
生(其他小组争先恐后汇报):我们小组中,我是用三根不同颜色的材料来搭的,我的同桌是用三根颜色一样的材料来搭的,而剩下的两个同学是用其中两根颜色一样的材料来搭的。
师(给予表扬和鼓励):你们都听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这样分工合作才能最快地搭出更多的不同的三角形。
活动效果点评: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分组比赛搭建三角形。学生则利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征,在小组内合作搭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整个教学活动紧张又活泼,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虽然这是一堂数学课,但教师的这一活动设计,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融合并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任务的形式提出来,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与竞争热情。搭建三角形这一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明白了只有分工明确、互相合作、动作迅速才能搭得又快又多。
3.三角形分类:自主探究、开拓思维
师(点击媒体,出现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和新要求):小胖和小亚他们也和你们一样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开动脑筋,搭出了不同的三角形。熊猫乐乐提出什么问题呢?它提出了能不能按各边之间的关系将你们做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电脑,进行分类)。
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说说看,你们按各边的特征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呢?
生1(每个小组都派一个人准备回答):我们将三角形分成三类,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两条边相等的和三条边都相等的。
生2:我们按颜色来分的,有三条边颜色都相同的,有两条边颜色一样的,还有三条边颜色都不一样的。
生3:分成两类,三条边不相等的和两条边相等的。
师(点击媒体,出现“初次分类结果”,进行总结):刚才,大部分小组都将三角形分成了三类:三条边不相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
师(点击媒体,“出现新的集合圈”):小胖也来凑热闹了,你们能根据集合圈中的要求将刚才分好的三角形放进圈中吗?先看清楚集合圈所要求的三角形类型,然后拍手来决定!
(其中,学生在对一个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进行归类时出现了矛盾,有的认为可以放到有两条相等的圈中,有的不同意放进去。)
师(兴奋地让学生进行小小辩论赛):现在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来个小小辩论赛,同意放进去的代表正方,不同意放进去的代表反方,正反方同学各自先商量一下你们的理由,然后开始辩论!
生(开始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商量讨论)。
正方:因为这个三角形有三条边都相等,其中也有两条边相等的,所以,我们觉得可以放进去。
反方:题目是要求把两条边相等的放进去,没有说三条边相等的也可以放进去。
正方(反驳):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里包括有两条边相等的,所以应该放回去。
师(演示课件闪动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并进行移动同时还表扬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辩论发现,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应该放进去,因为它们也含有两边相等这个特征,只是比较特殊。
师(先点击电脑出现概念,同时进行板书):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给他一个名称叫“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生: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教师同时板书)
师(继续揭示概念):那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能否给它取个名字?
生(猜测):三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完成板书并加深概念理解):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可以称作“正三角形”。那等边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是怎样的等腰三角形?
生(举手回答):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师点击电脑集合圈变化)
师:现在你们是否知道应该怎样来分桌面上的三角形了吗?再重新动手分一分。
生(再次动手,牢固掌握本节课的难点)。
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学生说,教师进行演示,并完成板书):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成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而且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点击电脑中的练习题):都懂了吗?好!那我们来做道选择题。下面图形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几个等边三角形?先找一找,这七个三角形中有几个等边三角形?用手势告诉我!准备!出!(学生都出两个)说说是哪两个三角形?
生(争先恐后回答):4号和5号,因为它们的三条边都一样的。
师:那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呢?手势准备,出!(学生有出三个手指的,也有出五个手指的)
我们一个个看过去,同意的拍一下手。
活动效果点评:学生在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基础上初次进行分类,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根据边的特征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则由学生来思考完成,这为后继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接下来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究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属于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呢?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在辩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之后,教师才运用多媒体来揭示正确答案。当学生发现自己想的和正确答案完全相同,其学习的信心倍增。这种教学处理方法比教师直接讲授给予学生以正确答案更为可贵。
4.折一折,画一画:巩固新知
师(微笑地取出一个没有标注的三角形):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猜测是等腰三角形)什么也没有告诉你,能否运用桌面上的工具自己动脑筋验证一下?
生(独立探究,寻找答案):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折的方法。
师:验证出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方法?
生(分别汇报)。
师: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最好?
生:折的方法最简便。
师:通过对折,你除了发现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外,还发现了什么?
生(想到了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也是个轴对称图形。
师(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并播放教学媒体来验证学生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再取出一个三角形):那这个又是什么三角形呢?(学生猜测是等边三角形)你能否用自己喜欢的好方法来验证一下?
生(有了前面的探究,他们很快用折的方法发现它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师(请学生汇报,并演示多媒体进行验证):通过折的方法,我们验证了它们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而且也得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进行板书)
师(点击电脑中练习题2):来看一道选择题: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
生: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一条或三条对称轴,(并解释)因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这时的等腰三角形就有三条对称轴。
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活动效果点评: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以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判断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折对称轴),并通过折对称轴联系到以前所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到等腰三角形的其他特征。
5.小结并拓展
师(点击电脑出现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思考,并举手回答):知道了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一部分。还知道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或三条对称轴。
师(总结点击电脑出现结束语):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师(布置课后的拓展题):每个人都有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你能否只剪一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呢?课后思考一下!
活动效果点评:本阶段主要让学生回忆整节课35分钟中所学习的内容,以及通过回忆,了解学生是否真实地掌握了关于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的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教师布置的拓展题,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动手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
案例总评
1.《三角形初步认识》教学效果总结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整个教学设计清晰紧凑,体现出教师的诸多精心考虑,使得教学整体气氛活泼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很好地传授学科知识内容。教师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一次考验和磨炼。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使学生的多项智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体现,整堂课都是围绕学生自主的智能活动展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得出结论,并在每个知识点后及时进行反馈。在对三角形进行正确分类时,学生通过辩论后,能很快地发现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在综合运用中,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不但发现找等腰三角形的好方法,还发现了自己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这里也可以运用。同时,多媒体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用恰到好处。
2.关于教学设计特色的总体评价
(1)有效的任务驱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者把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智能活动,通过具有竞争和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和生动活泼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们具备了高度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动力,从而促进了教学进程的发展。
(2)正确的智能转化: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智能活动,使学生的多项智能得到了发展,并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进行转化和交叉。例如,三角形的分类本是数学问题,涉及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但是通过搭建三角形、折对称轴等活动设计,使学生运用身体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来加深对数学逻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不但发展了各项智能,还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特性的数学知识。
(3)充分的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大量学生动手活动,知识点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合作的方法在不断的动手实验、实践验证中发现的,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现。
(4)适当的技术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来演示教学情景,呈现关键教学知识点,有助于教学整体效果的优化。当然,该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善的地方。如,教师在分析重点内容时语言不够精炼,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功能;在让学生探究理解三角形分类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分类标准多样性的拓展理解等。
每个孩子都有一片自己的天空,教育应该尽早地观察和引导孩子们的智能发展潜力,既让他们全面发展,又引导他们在优势智能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惜,许多教师都将多元智能误解为单一的特色发展或一时的冲动行为,而忽视了智能教学的“互补转化性”与“日常积累性”。实际上,即使是一个大理念,因为冲动一时而去热闹一阵也未必能有成效;而专注改进和持之以恒,小小的实践也可积累出无比的潜能。难能可贵的是,浦东南路的教师们经过不断努力,正慢慢将多元智能潜移默化地整合进日常教学设计之中。相对于目前教学设计领域中动辙就炮制出一个所谓的新模式而言,教育实践可能真正缺少的就是这种“一路走来、终始如一”的宝贵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