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严重创伤人群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BL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6月— 2018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39例;年龄17~83岁[(41.8±8.9)岁]。脓毒症组48例,非脓毒症组64例。应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SNaPsho
【机 构】
: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伤中心,海口 570102;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医学院,海口 571199,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严重创伤人群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BL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6月— 2018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39例;年龄17~83岁[(41.8±8.9)岁]。脓毒症组48例,非脓毒症组64例。应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SNaPshot)对MBL2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脓毒症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浆中MBL2水平。
结果MBL2基因的三个多态性位点(rs5030737、rs1800450和rs1800451)中rs1800450位点总体突变频率为27.7%,而rs5030737和rs1800451的突变频率为0。两组患者基因型的分布符合哈-温平衡(P>0.05)。脓毒症组GA基因型频率、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均<0.05),GA基因型的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风险明显增高(OR=3.442,95%CI 1.447~8.187),携带A等位基因型的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可能性显著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OR=2.799,95%CI 1.270~6.170)。脓毒症组中基因型GG和GA的患者血清中MBL2的水平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且脓毒症组中基因型GA的患者血清中MBL2的水平明显低于基因型GG的患者(P<0.05)。
结论中国海南地区严重创伤人群中MBL2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00450G/A与脓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可能与突变型降低了患者血清中MBL2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分析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后的狭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3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透析组(n=187)和对照组(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n=48)。收集患者年龄、原发病、深静脉置管病史、导管留置时间、透析龄等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讨伴有高血压(HTN)的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改变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肾活检时是否合并HTN分为IgAN血压正常(IgAN-NTN)组和IgAN伴高血压(IgAN-HTN)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改变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肾脏累积生存
目的探讨伴C1q沉积的IgA肾病患儿的临床、病理改变特征及其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肾小球免疫荧光检查是否有C1q沉积分为C1q沉积组和C1q阴性组。随访终点事件包括血肌酐翻倍、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超过50%、或进入终末期肾脏病期、或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或死亡。采用Kaplan-Meie
针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急重症医学/创伤/烧伤/整形"领域(H15代码)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急剧增多及大项目资助率相对低下的特点,笔者总结2014 —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急重症医学/创伤/烧伤/整形"领域(H15代码)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及资助情况,分析近五年来相关研究项目呈现的特点和趋势,并对该领域的热点及前沿研究进行归纳,希望为科研人员今后的项目申请提供有益参考。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7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复杂髋臼骨折经单一手术入路治疗后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4~45岁,平均34.6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横形+后壁骨折7例,前柱+后半横形骨折5例,双柱骨折4例,"T"形骨折5例。首次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
目的探讨猪皮肤全层缺损牵张闭合后罂粟碱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8只巴马香猪,每头猪两侧前肢中段分别制作7 cm×7 cm标准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均采用皮肤牵张术关闭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只巴马香猪分为实验组(4只)和对照组(4只),比较两组动物术前及术后即刻创缘经皮氧分压(TcPO2)和术后4 d、10 d伤口临床愈合评分,Weidner方法计数法检测术后当天、10 d创缘组织微血管密度(MVD)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下肢DVT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6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67例单纯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92例;年龄18.7~90.3岁[(70.4±17.7)岁]。以超声阳性结果为诊断DVT的标准,DVT组79例(47.3%),非DVT组88例(52.7%)。收集患者的性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在皮肤创面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中含有蛋白质和RNA等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促血管新生等生理功能。不同MSCs来源的外泌体在皮肤创面作用的机制不同,笔者从皮肤损伤传统治疗方法、外泌体的生物学性能、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MSCs来源的外泌体在其他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将不同MS
目的探讨锁骨不同节段和不同层面骨显微压痕硬度的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具中国人新鲜尸体标本中的右侧锁骨,参考Allman分型将锁骨分为近段、中段、远段三节段。使用慢速锯垂直于各节段长轴等距精确切割,制备成15层厚约3 mm的骨骼试样(近段3层,中段7层,远段5层),并将每层试样划分为前、后、上、下四个方位。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锁骨不同层面不同方位的显微压痕硬度值,测量单位为HV(kgf
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伤只被作为外科的一个病种来对待,学科建设明显滞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创伤医学开始发展,逐渐有医院建设实体化的创伤学科。2008年汶川地震使得创伤学科受到高度重视。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创伤医学学科进入了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笔者简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创伤学科(创伤中心)、学术平台、专业培训、数据库建设和救治能力等方面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