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激性心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方法

总结2015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应激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经过及预后,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4月儿童应激性心肌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总结。

结果

患儿,女,1岁11个月,滴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过程中突发急性肺水肿,并迅速进展至心源性休克,辅助检查提示肌钙蛋白轻度升高,心房利钠肽显著升高,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倒置,床旁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幅度明显减低、左心收缩功能显著下降,给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10 d后患儿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痊愈,随访至今20个月心脏情况未见反复。通过上述数据库检索,共检索到24篇英文文献报道26例儿童应激性心肌病。其中男9例,女16例,性别不详1例;发病年龄2 d~17岁,多为器质性疾病诱发,多数以突发急性心力衰竭起病,常见心电图改变为ST-T波改变,26例患儿心脏彩超均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多数表现为典型的心尖部和/或中部运动减弱或消失,少数表现为左心室整体、心尖部、中部、基底部或室间隔运动减弱。92%(24例)患儿1 d~4个月心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原发获得性心肌病,起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脏彩超表现为心尖部气球样变,如能及早干预,心功能多在1周左右恢复正常。对于应激状态下突然出现的急性心力衰竭,如心肌酶谱、心电图仅呈现轻微改变,与急剧下降的心功能不平行,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气球样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尽早识别和干预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肝素表面处理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左右眼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硬度相似的患者20例(40眼),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随机一眼植入肝素表面处理过的丙烯酸酯IOL为观察组,另一眼植入传统丙烯酸酯IOL为对照组。术前1 d,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检查眼部情况,激光前房闪辉仪检测前房闪辉值。2组之间视力及前房闪辉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目的评价角膜后表面散光对临床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准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36例(36眼),角膜散光为1.0~3.0 D,其中顺规散光(顺规组)18眼,逆规散光(逆规组)18眼。根据角膜模拟散光值(SimK,未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计算植入相应型号的Toric IOL。术前使用Lenstar进行眼部生物测量,手动角膜曲率计
目的了解安徽省2013-2014年度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术后中远期恢复情况。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个受检点(舒城县、庐江县、潜山县、池州市贵池区、郎溪县、太和县、毫州市谯城区、灵璧县)调查1 140例(1 557眼)白内障术后患者,所有受检人员均接受详细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和验光等。结果共718例(985眼)完成检查,受检率为83.0%。术后最佳
目的应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分析正常人双眼前房结构的对称性。方法描述性研究。招募正常受检者360例(720眼),记录其年龄、性别,测量左右眼眼轴长度(AL)、眼压(IOP)、瞳孔直径(PD),使用扫频OCT技术采集角膜体积(CV)、虹膜体积(IV)、前房体积(ACV)、前房深度(ACD)和水平/垂直位前房宽度(ACWH/ACWV)并计算双眼间差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年龄
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hemorrhagic shock and encephalopathy syndrome,HSES)是Lev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见于婴儿期的严重疾病。HSES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前驱感染症状发热、腹泻后,随之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出血倾向、休克及多器官损害。病理表现为多脏器点状出血、坏死或炎性改变。其病因不明,预后差,尽管进行积极的治疗,但病死率极高,幸存者多遗留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