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评论已经拥有英文标示SPLOG。SP为垃圾邮件SPAM的缩写,LOG取博客BLOG的后缀。我们预测,垃圾评论很可能成为垃圾邮件的变种,其泛滥的趋势很明显。效仿《互联网电子邮件管理办法》给垃圾邮件反向证明的界定方法,我们认为互联网评论应禁止群发,禁止主动发送广告,禁止对被评论对象进行人身攻击,更应禁止违法法律法规的信息传播。
希望《电脑爱好者》的专题讨论是一个开端,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李红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会副秘书长
如何兴起?
李:反垃圾邮件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垃圾评论将成为垃圾邮件的变种,大有泛滥的趋势。
于:由于垃圾邮件打击力度的增加,发送者大有转向更容易上手的垃圾评论的制造队伍。
封:新浪网关于黄健翔事件引发的网友评论中,出现了正反方都在谩骂对方的行为,这警示我们,我国是否考虑开设一门辩论课程,让更多人学会有理、有利、有节地辩论呢?更多人选择以此宣泄,也造成垃圾评论的兴起。
如何界定?
李:你认为它是对你有用的,就不是垃圾。但不应触犯法律,违反法规。
于:界定前需明确我们要给出法律的定义,还是让某一个博客本人主观界定。我认为对博客有害,对用户有害应属垃圾评论。在立法还没有规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约定的方式去定义。
金:过激、违法、广告都属于此。
要治理垃圾评论先要做到有法可依。
于国富盛邦(中国)法律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律师
垃圾评论在挑战什么?
于:留言者随意署名小而言之会造成更多的人与人的矛盾。此外,另外一些博客的权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比如,我把阿健的图片贴在别处,侵犯了他的肖像权;我随意转贴别人的文章,涉及到著作权;另外,假如公布的信息是阿健的住处和行为,那肯定涉及到隐私权了。
金:这又牵扯到一个资源问题。以电子邮件为例,假如你想回复“谢谢”,你还有必要占用带宽和互联网资源去操作呢?同样的问题,我想部分垃圾评论也存在。
李:如果我们管理得太死板了,互联网本身的意义会不会就丧失了呢?
高:垃圾有不可能容忍与还能容忍之分,对于出版者来说,如果不能保障企业(论坛)运营正常,我们宁可选择关闭。它挑战的还是成本。正如有关部门清除城市牛皮癣(小广告)的时候,需要考虑成本开支一样。垃圾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是我们的孽缘。如果垃圾评论已经达到病毒的危害程度时,类似反垃圾评论的专业机构和企业就会进入了,也就是有人该考虑它的商业模式。换一种思维,也许垃圾评论有可能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
李:用户可以向12321反垃圾邮件处理中心投诉,通过技术手段追踪,看看是否垃圾评论的制造者也是一个垃圾邮件的制造者。
封:过滤论坛的手段过于简单,需寻找更深层次的方法。博客的过滤软件也会存在类似的困难。博客服务提供商(BSP)的匿名评论制度,也需要改善。
李:谈到技术手段,可以仿效发件者身份认证,尽管拆开关键字,我们可以对你的人的行为进行记录,建立黑名单数据库,再通过软件过滤。BSP可以自己先审查,然后再放上去。此外,中央文明办倡导文明上网的同时,应增加提高网民的举报意识。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提供一个调查的参考。
于:言论自由也要有度。如果是会员评论制,可以事先约定一个协议。假如会员评论有问题,就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了。根据BBS管理规定,没有能力进行内容控制的管理者将被淘汰。另外,网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不少网民在网络上随意贴文字而没有意识到侵权,网络礼仪、网络道德也值得培养。
金:最后,我想起经济学者薛兆丰面对“买薛的女朋友”如何的留言的处理也给了我们一些提示,他写道,“我自己并不拥有女朋友的产权,无权卖她。”这样的帖子,删了就是版主出洋相;如些专业地正面回答,摆在那里,则大方得体。看来,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
希望《电脑爱好者》的专题讨论是一个开端,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李红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会副秘书长
如何兴起?
李:反垃圾邮件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垃圾评论将成为垃圾邮件的变种,大有泛滥的趋势。
于:由于垃圾邮件打击力度的增加,发送者大有转向更容易上手的垃圾评论的制造队伍。
封:新浪网关于黄健翔事件引发的网友评论中,出现了正反方都在谩骂对方的行为,这警示我们,我国是否考虑开设一门辩论课程,让更多人学会有理、有利、有节地辩论呢?更多人选择以此宣泄,也造成垃圾评论的兴起。
如何界定?
李:你认为它是对你有用的,就不是垃圾。但不应触犯法律,违反法规。
于:界定前需明确我们要给出法律的定义,还是让某一个博客本人主观界定。我认为对博客有害,对用户有害应属垃圾评论。在立法还没有规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约定的方式去定义。
金:过激、违法、广告都属于此。
要治理垃圾评论先要做到有法可依。
于国富盛邦(中国)法律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律师
垃圾评论在挑战什么?
于:留言者随意署名小而言之会造成更多的人与人的矛盾。此外,另外一些博客的权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比如,我把阿健的图片贴在别处,侵犯了他的肖像权;我随意转贴别人的文章,涉及到著作权;另外,假如公布的信息是阿健的住处和行为,那肯定涉及到隐私权了。
金:这又牵扯到一个资源问题。以电子邮件为例,假如你想回复“谢谢”,你还有必要占用带宽和互联网资源去操作呢?同样的问题,我想部分垃圾评论也存在。
李:如果我们管理得太死板了,互联网本身的意义会不会就丧失了呢?
高:垃圾有不可能容忍与还能容忍之分,对于出版者来说,如果不能保障企业(论坛)运营正常,我们宁可选择关闭。它挑战的还是成本。正如有关部门清除城市牛皮癣(小广告)的时候,需要考虑成本开支一样。垃圾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是我们的孽缘。如果垃圾评论已经达到病毒的危害程度时,类似反垃圾评论的专业机构和企业就会进入了,也就是有人该考虑它的商业模式。换一种思维,也许垃圾评论有可能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
李:用户可以向12321反垃圾邮件处理中心投诉,通过技术手段追踪,看看是否垃圾评论的制造者也是一个垃圾邮件的制造者。
封:过滤论坛的手段过于简单,需寻找更深层次的方法。博客的过滤软件也会存在类似的困难。博客服务提供商(BSP)的匿名评论制度,也需要改善。
李:谈到技术手段,可以仿效发件者身份认证,尽管拆开关键字,我们可以对你的人的行为进行记录,建立黑名单数据库,再通过软件过滤。BSP可以自己先审查,然后再放上去。此外,中央文明办倡导文明上网的同时,应增加提高网民的举报意识。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提供一个调查的参考。
于:言论自由也要有度。如果是会员评论制,可以事先约定一个协议。假如会员评论有问题,就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了。根据BBS管理规定,没有能力进行内容控制的管理者将被淘汰。另外,网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不少网民在网络上随意贴文字而没有意识到侵权,网络礼仪、网络道德也值得培养。
金:最后,我想起经济学者薛兆丰面对“买薛的女朋友”如何的留言的处理也给了我们一些提示,他写道,“我自己并不拥有女朋友的产权,无权卖她。”这样的帖子,删了就是版主出洋相;如些专业地正面回答,摆在那里,则大方得体。看来,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