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帮扶海口桂林洋开发区建设“职工书屋”,在文献组织加工过程中,根据全省公共图书馆区域联盟建设的统一规划、技术要求、数据标准等进行摸索,解决技术上难题,初步尝试出实现联机编目、联机检索与通借通还的有效方法,为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最终实现总结探索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文献组织 公共图书馆 区域图书馆联盟
一、海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索
目前,在探索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建设实践中,各地涌现了一批好的经验与成功案例。业内专家总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大体有三种类型:基于总分馆体系的服务体系;以建设和强化基层图书馆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服务体系[1]。即总分馆模式根据主管主体、投资主体、运行模式、服务效果等的差异,大致形成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模式。
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不尽相同,其文献资源建设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不论何种模式,为读者提供基于共享环境下的、全面便捷的资源服务,是所有图书馆追求的一致目标。
海南省公共图书馆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积极探索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陆续草拟了总分馆建设规划,以及统一系统平台、统一标识、统一条形码、统一著录标准等一系列原则,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虽然因各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些设想还没有完全付诸实施,但为海南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
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简称海经院图书馆)在帮扶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进行基层图书馆建设中,积极探索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为海南省公共图书馆的联盟,以及文献资源建设的技术实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基层图书馆建设
海口经济学院2010年入驻海口桂林洋大学园区。海经院图书馆本着高校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宗旨,怀着扭转当地文化生活与阅读学习落后局面的良好愿望,一方面实施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职业特长,主动帮扶桂林洋开发区建设一个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
之前,全国总工会曾向桂林洋开发区支援一批图书,在此基础上,海经院图书馆制定出“职工书屋”建设规划,初步设计为:建立基本的图书、报刊展示与存储条件,先期配备可容纳1.5—2万册图书、50种期刊、20种报纸的家具设备;配备提供学习阅览的桌椅20余座;设置9台电脑和互联网络及接口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供读者免费上网查阅资源,共享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资源;设置少儿活动专区供儿童学习阅览;开设可休闲、讨论交流的场地并提供饮品销售等。书屋内配制六台大功率空调,以保障海南热带地区常年高温条件下读者良好的阅读环境。书屋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并为读者提供阅览、外借和网络服务。
书屋虽小,但初步具备了供读者学习、阅览、交流、休闲,以及在互联网上共享全省及全国文化信息海量资源的功能,基本达到一个小型图书馆的条件要求。更重要的是,书屋建设从一开始即在专业化、规范化的框架下进行,并根据区域图书馆联网的长远规划,在资源共享宗旨的指引下,一步到位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并依托公共图书馆统一系统平台,按照统一数据格式,实现联机编目与检索,为今后全面实现全省资源的通借通还奠定了基础。
三、文献组织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技术实现
为了推动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海经院图书馆在桂林洋书屋建设中,在正式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之前,有意识地在文献组织方面,依据上述规范和要求,积极开展了尝试性的探索,取得了一批有益的经验,较好地避免了图书加工以及今后资源共享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具体在职工书屋(简称“书屋”)的文献组织方面采取的技术方案有:
(一)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编目质量
书屋管理人员原是开发区的普通职工,没有从事过图书管理工作。海经院图书馆首先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除图书馆工作基本流程、读者服务工作等内容外,着重对文献资源采购、编目、加工等进行了培训。在编目培训时,重点将标引规则、CNMARC格式标准化著录、索书号的设置规则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和实习操作,为下一步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建设打好基础。
(二)运用新技术,按照规范进行文献组织加工
1.统一代码、统一标示。馆代码是区分各个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站唯一的身份标示,在区域性合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识别作用。根据省公共图书馆制定的规则,以及馆代码及图书条码标示要求,为书屋进行了规范性的配置。机构代码确定为“HHGLYT”(海南海口桂林洋),使它成为区别于其他图书馆(服务站)的唯一身份。在文献条形码的配置上,采用统一的馆代码(GLY桂林洋)+载体代码+6位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对图书、光盘、线装书、期刊等进行规定。
图书:GLY0000001~ GLY0999999
光盘:GLY2000001~ GLY2999999
特种文献、地图、盲文图书:GLY6000001~GLY6999999
线装书:GLY8000001~GLY8999999
期刊:GLY9000001~GLY9999999
载体代码分别为图书0;光盘2;特种文献6;线装书8;期刊9。这样的配制保证了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文献资源书目数据结构完全一致,不仅能使读者很清晰地辨别出文献的所在馆及载体形态,而且避免了文献借阅服务与管理上出现交叉或混淆,为今后最终实现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
2.确定目录分类和排架分类原则。通过比较细分细排与细分粗排的优缺点,结合书屋属于小型馆的特点,以及实际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在遵循总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确定采用“细分粗排”的原则[2],以达到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检索途径,又减轻工作人员不必要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细分”是指类分图书时,分类级次依照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基本达到终端位置,并将细分结果著录到690字段中。
“粗排”是指在图书排架时,分类级次一般到六级类目即可,即小数点后二位。在图书著录时将粗分结果著录到905字段中,并打印书标索书号,排架时即按照905字段给出的粗分号进行排架。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排架工作强度。
3.制定编目细则和索书号构成。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对文献进行分类标引,著录时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等有关规定著录,使书目数据各字段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同时,根据书屋文献发展及馆藏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编目细则及索书号构成,以制度的形式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专业规范化基础。
索书号由排架分类号+种次号+附加区分区构成。索书号中的排架分类号即采取粗分的原则;书次号采用种次号,而非本馆使用的著者号(基层馆与高校馆在文献组织的详略、精细方面有显著的差别,必须因地制宜)。书屋规模在10万册以下,文献主要以普通图书为主,对学术性要求不高,因此以种次号排列标注是适宜的。
对辅助区分号的规定:
(1)版本号:用反斜线“\”表示不同版本的图书,斜线后加注的数字表示版本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例:《生命的追问》2009年 第2版 I267/14\2
(2)卷次号:用括号“()”表示多卷图书,数字表示卷次。例:《海南省志.第1卷》K296.6/1/(1)《海南省志.第2卷》K296.6/1/(2)
4.云模式下的书目数据库建设
由于本馆与省公共图书馆采用了统一的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广州图创),为联机编目、联机检索等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在对书屋书目数据库的建库是,尝试着采用基于云服务模式下的总分馆制,即以省馆为总馆搭建Interlib集成系统,对全省各区、县图书馆业务系统采用分馆制,利用设置在省馆的一台服务器,区、县级图书馆作为分馆登录系统后,在云环境下进行联机编目等业务自动化管理 [3]。
具体在书屋书目数据库建库时,首先对总馆书目数据库进行查重,如果总馆已有书目数据,则不再重复编目,只在数据中增加分馆的馆藏;如果总馆没有书目数据,则通过Z39.50下载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书目数据,或按照编目规则自编书目数据。通过这样的规范操作,一方面避免了书目数据的重复建设,防止了书目数据库的无端庞杂,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另一方面使数据质量得到保障,不仅给读者检索带来方便,也避免了给服务器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这一举措是顺利完成书屋书目数据建库任务的关键,取得一举多得的效益。
专业化支持是书屋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技术运用上的创新保证了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统一平台、统一格式、统一标识的首次尝试,为今后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条件,同时为基层馆节省了购置系统、硬件设备,以及人员与技术维护等大笔费用。
此外,在资源共享方面,通过向海口市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取得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省中心的支持,协助解决网络宽带的接入联通,使共享全国文化信息海量资源的目标得以实现。本馆协助搭建了书屋门户网站,除提供基本服务信息外,还整合了馆藏书目检索、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免费数字报刊等资源。读者登录网站,实现查、阅、听一体化多功能、全天候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职工书屋资源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13年5月13日,桂林洋“职工书屋”正式揭牌。自开放以来,得到桂林洋地区广大市民的高度赞扬,每天到书屋看书阅览的读者络绎不绝,3个月接待读者已达6400人次,书屋对推动全民阅读,增强知识普及,助推公民素质提升上,正在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由于书屋的建设是海南农垦系统转制后首家建立图书馆的案例,也是海南基层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首次尝试实践,因此对今后海南区域图书馆联盟及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特别对海南农垦系统的文化书屋建设,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此次尝试,对海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文献资源共建方面,总结了一批有益的经验,主要有: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方向,以解决海南省经济欠发达所带来的制约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资源建设的一体化方向,健全和完善统一平台、统一标示、统一标准等制度;坚持书目数据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加强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细化著录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建设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库标准,从技术上提高数据交互能力;积极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以敢于探索的勇气,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循环不断地对基层分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业务指导与沟通,不断提高书目质量,以更好地为区域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张新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1):4-10
[2]赵玉宇,基于总分馆的书目数据建设的几个问题及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
[3]张大尧,Interlib系统在黑龙江文化共享工程中的应用成效[J].图书馆学刊,2012,(5)
作者简介:
陈家材:男,1980年生,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部主任。
温小明:女,1951年生,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文献组织 公共图书馆 区域图书馆联盟
一、海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索
目前,在探索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建设实践中,各地涌现了一批好的经验与成功案例。业内专家总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大体有三种类型:基于总分馆体系的服务体系;以建设和强化基层图书馆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服务体系[1]。即总分馆模式根据主管主体、投资主体、运行模式、服务效果等的差异,大致形成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模式。
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不尽相同,其文献资源建设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不论何种模式,为读者提供基于共享环境下的、全面便捷的资源服务,是所有图书馆追求的一致目标。
海南省公共图书馆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积极探索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陆续草拟了总分馆建设规划,以及统一系统平台、统一标识、统一条形码、统一著录标准等一系列原则,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虽然因各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些设想还没有完全付诸实施,但为海南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
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简称海经院图书馆)在帮扶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进行基层图书馆建设中,积极探索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为海南省公共图书馆的联盟,以及文献资源建设的技术实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基层图书馆建设
海口经济学院2010年入驻海口桂林洋大学园区。海经院图书馆本着高校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宗旨,怀着扭转当地文化生活与阅读学习落后局面的良好愿望,一方面实施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职业特长,主动帮扶桂林洋开发区建设一个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
之前,全国总工会曾向桂林洋开发区支援一批图书,在此基础上,海经院图书馆制定出“职工书屋”建设规划,初步设计为:建立基本的图书、报刊展示与存储条件,先期配备可容纳1.5—2万册图书、50种期刊、20种报纸的家具设备;配备提供学习阅览的桌椅20余座;设置9台电脑和互联网络及接口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供读者免费上网查阅资源,共享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资源;设置少儿活动专区供儿童学习阅览;开设可休闲、讨论交流的场地并提供饮品销售等。书屋内配制六台大功率空调,以保障海南热带地区常年高温条件下读者良好的阅读环境。书屋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并为读者提供阅览、外借和网络服务。
书屋虽小,但初步具备了供读者学习、阅览、交流、休闲,以及在互联网上共享全省及全国文化信息海量资源的功能,基本达到一个小型图书馆的条件要求。更重要的是,书屋建设从一开始即在专业化、规范化的框架下进行,并根据区域图书馆联网的长远规划,在资源共享宗旨的指引下,一步到位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并依托公共图书馆统一系统平台,按照统一数据格式,实现联机编目与检索,为今后全面实现全省资源的通借通还奠定了基础。
三、文献组织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技术实现
为了推动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海经院图书馆在桂林洋书屋建设中,在正式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之前,有意识地在文献组织方面,依据上述规范和要求,积极开展了尝试性的探索,取得了一批有益的经验,较好地避免了图书加工以及今后资源共享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具体在职工书屋(简称“书屋”)的文献组织方面采取的技术方案有:
(一)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编目质量
书屋管理人员原是开发区的普通职工,没有从事过图书管理工作。海经院图书馆首先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除图书馆工作基本流程、读者服务工作等内容外,着重对文献资源采购、编目、加工等进行了培训。在编目培训时,重点将标引规则、CNMARC格式标准化著录、索书号的设置规则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和实习操作,为下一步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建设打好基础。
(二)运用新技术,按照规范进行文献组织加工
1.统一代码、统一标示。馆代码是区分各个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站唯一的身份标示,在区域性合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识别作用。根据省公共图书馆制定的规则,以及馆代码及图书条码标示要求,为书屋进行了规范性的配置。机构代码确定为“HHGLYT”(海南海口桂林洋),使它成为区别于其他图书馆(服务站)的唯一身份。在文献条形码的配置上,采用统一的馆代码(GLY桂林洋)+载体代码+6位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对图书、光盘、线装书、期刊等进行规定。
图书:GLY0000001~ GLY0999999
光盘:GLY2000001~ GLY2999999
特种文献、地图、盲文图书:GLY6000001~GLY6999999
线装书:GLY8000001~GLY8999999
期刊:GLY9000001~GLY9999999
载体代码分别为图书0;光盘2;特种文献6;线装书8;期刊9。这样的配制保证了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文献资源书目数据结构完全一致,不仅能使读者很清晰地辨别出文献的所在馆及载体形态,而且避免了文献借阅服务与管理上出现交叉或混淆,为今后最终实现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
2.确定目录分类和排架分类原则。通过比较细分细排与细分粗排的优缺点,结合书屋属于小型馆的特点,以及实际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在遵循总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确定采用“细分粗排”的原则[2],以达到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检索途径,又减轻工作人员不必要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细分”是指类分图书时,分类级次依照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基本达到终端位置,并将细分结果著录到690字段中。
“粗排”是指在图书排架时,分类级次一般到六级类目即可,即小数点后二位。在图书著录时将粗分结果著录到905字段中,并打印书标索书号,排架时即按照905字段给出的粗分号进行排架。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排架工作强度。
3.制定编目细则和索书号构成。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对文献进行分类标引,著录时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等有关规定著录,使书目数据各字段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同时,根据书屋文献发展及馆藏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编目细则及索书号构成,以制度的形式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专业规范化基础。
索书号由排架分类号+种次号+附加区分区构成。索书号中的排架分类号即采取粗分的原则;书次号采用种次号,而非本馆使用的著者号(基层馆与高校馆在文献组织的详略、精细方面有显著的差别,必须因地制宜)。书屋规模在10万册以下,文献主要以普通图书为主,对学术性要求不高,因此以种次号排列标注是适宜的。
对辅助区分号的规定:
(1)版本号:用反斜线“\”表示不同版本的图书,斜线后加注的数字表示版本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例:《生命的追问》2009年 第2版 I267/14\2
(2)卷次号:用括号“()”表示多卷图书,数字表示卷次。例:《海南省志.第1卷》K296.6/1/(1)《海南省志.第2卷》K296.6/1/(2)
4.云模式下的书目数据库建设
由于本馆与省公共图书馆采用了统一的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广州图创),为联机编目、联机检索等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在对书屋书目数据库的建库是,尝试着采用基于云服务模式下的总分馆制,即以省馆为总馆搭建Interlib集成系统,对全省各区、县图书馆业务系统采用分馆制,利用设置在省馆的一台服务器,区、县级图书馆作为分馆登录系统后,在云环境下进行联机编目等业务自动化管理 [3]。
具体在书屋书目数据库建库时,首先对总馆书目数据库进行查重,如果总馆已有书目数据,则不再重复编目,只在数据中增加分馆的馆藏;如果总馆没有书目数据,则通过Z39.50下载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书目数据,或按照编目规则自编书目数据。通过这样的规范操作,一方面避免了书目数据的重复建设,防止了书目数据库的无端庞杂,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另一方面使数据质量得到保障,不仅给读者检索带来方便,也避免了给服务器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这一举措是顺利完成书屋书目数据建库任务的关键,取得一举多得的效益。
专业化支持是书屋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技术运用上的创新保证了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统一平台、统一格式、统一标识的首次尝试,为今后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条件,同时为基层馆节省了购置系统、硬件设备,以及人员与技术维护等大笔费用。
此外,在资源共享方面,通过向海口市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取得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省中心的支持,协助解决网络宽带的接入联通,使共享全国文化信息海量资源的目标得以实现。本馆协助搭建了书屋门户网站,除提供基本服务信息外,还整合了馆藏书目检索、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免费数字报刊等资源。读者登录网站,实现查、阅、听一体化多功能、全天候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职工书屋资源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13年5月13日,桂林洋“职工书屋”正式揭牌。自开放以来,得到桂林洋地区广大市民的高度赞扬,每天到书屋看书阅览的读者络绎不绝,3个月接待读者已达6400人次,书屋对推动全民阅读,增强知识普及,助推公民素质提升上,正在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由于书屋的建设是海南农垦系统转制后首家建立图书馆的案例,也是海南基层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首次尝试实践,因此对今后海南区域图书馆联盟及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特别对海南农垦系统的文化书屋建设,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此次尝试,对海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文献资源共建方面,总结了一批有益的经验,主要有: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方向,以解决海南省经济欠发达所带来的制约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资源建设的一体化方向,健全和完善统一平台、统一标示、统一标准等制度;坚持书目数据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加强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细化著录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建设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库标准,从技术上提高数据交互能力;积极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以敢于探索的勇气,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循环不断地对基层分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业务指导与沟通,不断提高书目质量,以更好地为区域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张新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1):4-10
[2]赵玉宇,基于总分馆的书目数据建设的几个问题及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
[3]张大尧,Interlib系统在黑龙江文化共享工程中的应用成效[J].图书馆学刊,2012,(5)
作者简介:
陈家材:男,1980年生,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部主任。
温小明:女,1951年生,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