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n=23)和研究组(n=23),对照组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应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65.21%),且并发症发生率(8.70%)显著低于对照组(34.78%),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还能缩短愈合时间,值得应用。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四肢骨折 疗效分析
四肢骨折属于骨科中常见的疾病,应及时给予治疗,否则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会危急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治疗中,应该采用较为理想的固定物,防止在外力的作用下,影响患者骨折的愈合程度[1],目前,交锁髓内钉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对46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讨,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46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下肢骨折患者,两组患者中,研究组患者男15例,女8例,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26岁,中位年龄(38.56±0.78)岁;对照组患者男13例,女10例,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28岁,中位年龄(39.61±0.96)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首先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污染软组织去除,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前外侧做弧形切口,对骨折部位予以复位固定,在患者下肢骨折处,将外固定支架放置其中,在钻孔处拧入螺丝,确定好对位对线后,拧紧螺母,使骨组织与外固定支架能够形成稳定的整体[2]。
研究组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从下肢骨折部位开始向前外侧的关节上缘行切口,将皮组织切开,将骨折端充分暴露出来,对骨折部位予以复位,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充分保证直径和长度的适宜,将髓内钉与连接器牢靠固定,清洗术野,将切口逐层关闭。手术后,对两组患者实施抗生素进行治疗,适当做好脱水处理,密切观察电解质状况,术后2天,将引流管拔除[3],之后进行相应的康复活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无效进行表达,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对46例四肢骨折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均应用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并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血管神经损伤0例,切口感染1例,螺钉处炎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血管神经损伤2例,切口感染3例,螺钉处炎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78%,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X2检验,得出,X2=4.6000,p=0.0319,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3 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比较
研究组治愈时间为(107.45±5.2)天,对照组治愈时间为(125.46±5.8)天,两组患者经t检验,得出,t=11.0880,p=0.0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3 讨论
四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时间较慢,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此点,应给予患者长期与稳定的固定治疗,本着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的原则进行治疗。其中复位主要是指为患者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充分促进骨折部位愈合,功能锻炼,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加快康复进程,避免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4]。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新型的骨科内固定器械,髓内钉杆属于其中的结构之一,髓内钉杆表面设有减压平面,减压平面下髓内钉杆的近端与远端相通,该器械与解剖生物力学原理相符,此种方法不仅可靠而且坚强,能够有效维持强度,对患者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因偏心固定导致骨局部血运受到破坏,在应用此种治疗方式的时候,不需要应用其他外固定方式[5]。为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在患者手术后可以早期开展功能锻炼。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65.21%,研究组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交锁髓内钉能够有效应用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治愈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还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晓春.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4):50-51.
[2]陈绍辉,孙凯.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449-450.
[3]李向欣.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分析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432-433.
[4]张少峰,方祥仔,黎家妹等.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手术的效果[J].中國伤残医学,2016(1):46-47.
[5]魏国强.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24-25.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四肢骨折 疗效分析
四肢骨折属于骨科中常见的疾病,应及时给予治疗,否则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会危急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治疗中,应该采用较为理想的固定物,防止在外力的作用下,影响患者骨折的愈合程度[1],目前,交锁髓内钉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对46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讨,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46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下肢骨折患者,两组患者中,研究组患者男15例,女8例,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26岁,中位年龄(38.56±0.78)岁;对照组患者男13例,女10例,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28岁,中位年龄(39.61±0.96)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首先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污染软组织去除,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前外侧做弧形切口,对骨折部位予以复位固定,在患者下肢骨折处,将外固定支架放置其中,在钻孔处拧入螺丝,确定好对位对线后,拧紧螺母,使骨组织与外固定支架能够形成稳定的整体[2]。
研究组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从下肢骨折部位开始向前外侧的关节上缘行切口,将皮组织切开,将骨折端充分暴露出来,对骨折部位予以复位,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充分保证直径和长度的适宜,将髓内钉与连接器牢靠固定,清洗术野,将切口逐层关闭。手术后,对两组患者实施抗生素进行治疗,适当做好脱水处理,密切观察电解质状况,术后2天,将引流管拔除[3],之后进行相应的康复活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无效进行表达,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对46例四肢骨折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均应用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并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血管神经损伤0例,切口感染1例,螺钉处炎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血管神经损伤2例,切口感染3例,螺钉处炎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78%,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X2检验,得出,X2=4.6000,p=0.0319,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3 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比较
研究组治愈时间为(107.45±5.2)天,对照组治愈时间为(125.46±5.8)天,两组患者经t检验,得出,t=11.0880,p=0.0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3 讨论
四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时间较慢,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此点,应给予患者长期与稳定的固定治疗,本着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的原则进行治疗。其中复位主要是指为患者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充分促进骨折部位愈合,功能锻炼,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加快康复进程,避免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4]。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新型的骨科内固定器械,髓内钉杆属于其中的结构之一,髓内钉杆表面设有减压平面,减压平面下髓内钉杆的近端与远端相通,该器械与解剖生物力学原理相符,此种方法不仅可靠而且坚强,能够有效维持强度,对患者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因偏心固定导致骨局部血运受到破坏,在应用此种治疗方式的时候,不需要应用其他外固定方式[5]。为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在患者手术后可以早期开展功能锻炼。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65.21%,研究组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交锁髓内钉能够有效应用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治愈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还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晓春.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4):50-51.
[2]陈绍辉,孙凯.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449-450.
[3]李向欣.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分析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432-433.
[4]张少峰,方祥仔,黎家妹等.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手术的效果[J].中國伤残医学,2016(1):46-47.
[5]魏国强.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