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篡位成功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
  朱棣初起时,他已被解除兵权,他能调动的军队至多不过数千人。反观朝廷这方面,动辄调兵数十万,以举国之人力、财力与一隅相争,道义上也占上风,为什么竟会失败呢?
  隐忍不发对操之过急
  仔细考察“靖难之变”,就会发现,双方最高统帅素质的显著差异,才是决定胜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建文帝毕竟年轻,心躁气浮。
  建文帝即位后,掌握着处置诸藩的主动权,如果恩威并用,待时机成熟后,再对个别藩王予以处置,则诸王不得不就范。可是,建文帝即位后不到一年,即连废五王。这就造成一种燕王除造反外无路可走的局面,也使国人对燕王产生同情,进而支持他。
  反观燕王朱棣,他虽早有夺位野心,但是,一直隐忍不发。术士袁珙给他看相,袁珙称他为“异日太平天子”,他佯装不解,将袁珙驱逐至通州。袁珙已登船准备沿运河南下,他才确信袁珙不是朝廷密探,将其召回,可见他是何等小心。
  张昺、谢贵奉命率重兵包围王府,燕王的问题本可一举解决,但燕王假称愿意交出朝廷所要逮捕的属下,张、谢被骗入府中被杀,围府的军队迅速瓦解,形势遂告逆转。
  后来,一直到攻入南京时,燕王仍然打着“奉天靖难”“清君侧”“周公辅成王”的旗号,没有宣布自己夺位的真实意图,这不仅蒙蔽了大批官吏、民众,甚至还使建文帝产生幻想。
  奋不顾身对掉以轻心
  建文帝总以为以全国之力扑灭燕军不成问题,因而对此掉以轻心,这是他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燕王起兵后,北方战火连天,建文帝却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定官制等方面,似乎从未考虑亲征,只是寄希望于李景隆这种徒有其表的人身上。建文四年(1942年)四月,燕军打到淮河一带,只因平安、徐辉祖、何福等打了几次胜仗,朝廷就认为燕军不足虑,竟召徐辉祖率军回南京,致使平安、何福势单力孤,燕军乘机反攻,朝廷军队惨败,失去了消灭燕军的最后一次机会。
  与建文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燕王每战必全力以赴,身先士卒,斗志旺盛;对双方每位将领的特点、部队的士气、城池攻守的难易、地理形势的利害、战阵的得失等等,了然于胸。
  白沟河大战,燕军初战失利,战至夜深收兵,燕王亲率三骑殿后。因为迷失道路,燕王下马伏地视河流,才辨出方向,回到营中。次日再战,燕军又败,燕王亲率七骑冲阵,朝廷军队箭如雨下,燕王坐骑三次被射倒,三次换马,所带三袋箭用尽,乃挥剑奋击,终获大胜。夹河大战中,燕王亲自督阵,及战罢还营,满面尘土,诸将都认不出,听到声音,才上前相见。加上他善于安抚将士,部下愿意拼死效命。
  坚定不移对左右摇摆
  建文帝深受儒家仁义之说的影响。他对燕王既害怕,又下不了决心置之于死地,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是导致他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建文元年二月,户部侍郎卓敬密奏:燕王智谋绝人,酷似太祖,且北平地势雄峻,金元皆兴起于此,应将燕王改封南昌,以绝后患。建文帝看过奏章后,将它藏在衣袖中,次日对卓敬说:“燕王骨肉至亲。”卓敬说:“隋文帝和杨广不是父子吗?”建文帝沉默许久,结果说:“还是算了吧。”
  及至燕王起兵,耿炳文率师北伐,本當一鼓作气,剪除燕王,可建文帝对诸将说,一家之内开战不祥之极,要将士们与燕王对垒时务必体会他的意思,不要让他背上杀叔父的恶名,弄得将士们顾虑重重。后来在东昌大战、夹河大战中,将士们有多次杀死燕王的机会,但因为建文帝有言在先,不敢出手。
  再看燕王,他从正式起兵开始,就从来没有动摇过,一心要夺取皇位,至少要南北分治。耿炳文、李景隆先后率数十万大军来伐,燕王毫不畏惧,出战之际每每“面有喜色”。每获大胜之际,或遭大败之后,燕王都不失时机地上书朝廷,自称“臣燕王棣”,表明自己无意造反、有意罢兵,实际上则加紧布置,整军备战。
  小河大战中,燕军连败,骁将王真、李斌、陈文等皆战死,将士们都要求暂渡小河休整;燕王则认为已到关键时刻,必须继续进击,否则将士解体,将无法挽回。但是,他说服不了诸将,只得下令:“要渡河的站左边,不要渡河的站右边。”结果大部分人都往左边站,燕王大怒。幸亏大将朱能站出来支持燕王,燕军才留下来,结果,取得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统帅个人的坚强意志,在这种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国演义》写曹操与袁绍交战前,郭嘉分析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一如所料。根据上面的分析,朱棣至少有三胜,建文帝也至少有三败,因此,最后朱棣篡位成功就不是偶然的。
  (摘自《日落月升》)
其他文献
1978年11月25日,中央工作会议大会开完后,当天晚上,我(于光远)到江一真的房间,同他商量是否指名道姓地批评汪东兴。  我们认为汪东兴在粉碎“四人帮”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本来是一件该做的事,但还是应该承认他立了大功。没有他的积极参与,不动用归他直接指挥的八三四一部队,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的事就办不成。但是要讲“两个凡是”的提法和对它的坚持,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抵制,对邓小平复出
危险的丞相  在民间,刘基一直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所以号称“活神仙”。当时的人们就经常拿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谋略出众的刘基,是朱元璋定鼎中原的重要谋士。  有一次,朱元璋想要责罚丞相李善长,被刘基劝住。刘基说:“李善长虽有过失,但他能调和众将。”朱元璋感到非常惊讶:“他几次想要加害于你,你居然还为他着想?我这次就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这怎么行呢?用丞相就必须
吴军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年3月出版  《见识》是硅谷投资人、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部认知升级类著作。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因此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先行者的经验,以鲜明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人类的明天》  [法]席里尔·迪翁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战纪念日,在很多参加过一战的欧美国家,这一天是法定假日。  但这一天,对许多中国人而言是陌生的:2018年11月11日,一位学者提醒网友“这一天不仅是‘光棍节’和‘买买买日’”,一些网友则并无恶意地反问:“一战终战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尽管曾经鲜为国人瞩目,但中国与一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不只是一战的参战国和战胜国——甚至,中国本土也是一战的战场之一。从中立到
刘伯承元帅在翻译方面,特别是军事学术翻译以及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重要见解与贡献,很少为人所知。戎马倥偬中坚持翻译工作  1930年4月,从苏联秘密回国的刘伯承和左权等人抵达上海。中共中央决定安排精通俄文的刘伯承担任军委编译科长,专门从事军事翻译工作,为军委训练班和各地红色武装提供军事教材。  刘伯承化名林直木,在上海愚园路一幢二层楼房里,于1930年至1931年间,主持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校
2008年是中外关系中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而我正好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有一天,我在美国中西部的怀俄明州旅行,一辆大卡车停在了店边。司机从高高的驾驶室里跳了下来。我看了看他,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的男人,也许算见多识广的那一类。他摇摇晃晃地来到我身边,和我说起话来。  “你是游客吧?日本人?”他问我。  “不,我是中国人。”  在美国,很多人都分不清日本和中国。但是这个司机明显知
出于对蔡英文当局的严重不满,台湾民众对马英九的怀念之风在2017年底爆发。而身体素质很好的马英九在家必然闲不住,除了担任东吴大学严家淦法学讲座的荣誉无给职(无工资)教授,他还到处走动,顶着几十年不变的发型、戴着墨镜,走到哪里都会引起轰动。除了多年来“师奶杀手”的风范仍旧保持外,运动达人甚至网红段子手都成了退休马英九的标签。可惜搞笑来得太晚  在台湾地区领导人位置上尚有最后的不到48小时,马英九在社
崔建功:上甘岭归来,  不愿看《上甘岭》  崔建功将军,上甘岭战役最前沿之主将也。将军浓眉方脸,身材微胖,性情和蔼,亲切可 人,无语不诙谐,无事不稳妥,无处不安然。故初识之者,左看右看,皆不信其为特等功、一级英雄荣膺者。  崔建功河北魏县人,世代书香。16岁便离家外出谋生,独自一人闯荡江湖,曾于东北军当兵,入伍后即开赴陕北与红军作战。老兵油子李德胜说:“枪一响,就投降。红军优待俘虏,愿回家,送三块
项立刚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随着5G的商用,人类将进入一个将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整合起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本书对5G的三大场景、六大特点、核心技术、全球格局等做了清晰的介绍,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5G”。本书还对5G赋能傳统产业做了深入阐释,为读者勾勒了交通、医疗、工业、农业等因5G而将产生的深刻变革。最后,对于后5G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
山东菏泽怡海花园被断网引发关注。日前,三大运营商与铁塔公司的菏泽分公司发布公告称:小区“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执意以健康受到危害为由阻挠正常的基站建设”,决定暂时放弃对該小区进行网络覆盖的努力。2019年7月25日,大众网记者实测,记者站在小区中间的花园里,信号显示3G,电话拨打不出去;记者走进该小区一单元楼内,手机信号处于无服务状态,微信等App均显示无服务。7月27日,铁塔公司当地负责人表示就前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