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出血血肿引流术后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水平及其预测预后价值

来源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nqu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在创伤性脑出血血肿引流术后表达水平,并分析各指标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89例行血肿引流术治疗的创伤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预后良好组(n=163)与预后不良组(n=2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HbA1c、CRP、NSE、PDGF-D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其他文献
“低温假死”技术是通过各种途径诱导患者全身低温,使其处于无心跳、无呼吸的“假死”状态,以便后续进一步复苏危重患者的救治策略[1]。动物实验已证实了“低温假死”技术在心脏、大血管外伤后救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二次心脏手术由于可能存在主动脉、右心室及右心房等部位与胸骨粘连的情况,因此,在二次开胸过程中可能出现右心房、右心室,甚至主动脉的损伤[3]。由于粘连导致解剖结构变化及尚未完全显露,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将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临床上处理十分困难。将“低温假死”技术,用于上述紧急情况,可为手术创造无血环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镇静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52例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持续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镇静分为常规组(n=156)与观察组(n=196)。常规组患者返回监护室后给予常规治疗,即保护性约束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于返回监护室后给予持续微量泵泵入盐酸右美托咪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返回监护室即刻(T0)、返回监护室10 min(T1)、返回监护室30
Hohenberger提出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已成为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标准术式。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高清腹腔镜设备的普及,以往开腹手术中无法辨识的膜结构及精细解剖层面逐渐被认识。人体解剖结构随胚胎发育过程而发生变化,理解胚胎发育的过程,有助于加强对结肠膜解剖和CME游离层面的正确认识,对CME的标准化、规范化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胚胎发育和膜解剖理论的文献学习,结合笔者团队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ME手术的清扫边界、血管结扎部位、游离层面以及手术流程展开讨论。
目的探讨血清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1)检测在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115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根据脓毒症患者病情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n=39)、严重脓毒症组(n=48)、感染性休克组(n=28)。选取我院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CitH3、SIRT1水平差异。根据患者住院治疗30 d后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81)与
目的对盆腔侧方腔室的层面解剖进行研究,以期为层面优先入路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LND)提供解剖学指导,建立常规手术流程。方法对10具新鲜冰冻尸体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按照层面优先入路LLND步骤分离盆腔侧方腔室疏松无血间隙,观察、标记重要的解剖标志。结果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是盆腔侧方两个重要的脏筋膜层面。在所有尸体标本中,这两个脏筋膜层面及盆壁筋膜均易于分离。输尿管、骶前筋膜、闭锁脐动脉及盆筋膜腱弓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在所有尸体标本中解剖结构恒定。结论层面优先入路直肠癌LLND层面清晰,重
目的探讨虎杖苷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RT3)上调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并减轻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通过气管内滴注脂多糖建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模型。SPF级野生型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建立假ALI模型)、模型组(建立ALI模型)、治疗组(建立ALI模型后予以虎杖苷处理)、抑制组(建立ALI模型后予以虎杖苷及3-TYP处理)。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SIRT3、PINK1、细胞质及线粒体Parkin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叉头框蛋白O3(FOXO3)乙酰化;
骶前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是骶前间隙最常见的先天性实体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全能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1]。婴幼儿患病率为1/(20000~40000),男女比例约为1:(3~4)[2]。根据Altman分类法,骶前畸胎瘤根据其不同生长部位、肿瘤大小可分为四型:Ⅰ型(显露型)最多见(46%),肿瘤由尾骨尖向臀部生长,出生时骶尾部就可见肿瘤,大小不一;Ⅱ型(内外混合型)较多见(35%),肿瘤位于骶骨前,同时向盆腔和臀部生长;Ⅲ型(哑铃状内外混合型)约占9%,肿瘤向盆腔生
降结肠旋转不良(persistent descending mesoco⁃lon,PDM)是一种先天性疾病,1960年由Morgen⁃stern[1]首次报道。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中心发生旋转,旋转结束后,在胎儿发育第5个月降结肠及系膜与左侧、后腹膜融合并固定,如果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降结肠及系膜没有完成上述融合和固定,则发生PDM[2]。对于PDM患者,降结肠往往移向腹腔中线位置,甚至乙状结肠位移于右下腹,因此,PDM又被称为右位乙状结肠。由于其存在广泛的粘连和异常的血管分布,在
自Heald教授提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以来,这一术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目前已成为直肠癌根治术的标准术式。TME将直肠连同直肠系膜及其系膜内淋巴结在系膜封套内完整切除,该术式的推广使得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local recurrence,LR)显著降低,联合包括辅助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使得LR降低至5%~10%[1]。
目的构建直肠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筛选SEER数据库中34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临床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Nomogram预测模型含有年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cN分期、CEA等5个因素。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其C-index为0.761(95%CI:0.742~0.780),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校准图。验证集获得了较高的C-index为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