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浏览器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览器是走进互联网的“窗户”。以前,我们通过浏览器看新闻、查资料、收发E-mail,如今,网页已经从简单的文本页面发展到富媒体页面,通过浏览器我们还可以编辑文档、观看视频、收听音乐、管理银行账户等等。我们需要更适合当前的Web发展趋势的浏览器,或者说是一个现代化的网页及应用平台。
  就在今年9月初,谷歌公司推出了以现今的互联网为基础、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众多网络应用而设计的Chrome浏览器。
  与经典的谷歌主页一样,Chrome浏览器简单的用户界面背后由领先的核心技术支持,用以支持用户浏览现今的网络。谷歌称,Chrome浏览器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使用户更易搜索,以便尽快找到所需内容。
  在页面设计上,Chrome进行了大胆创新。为了增加页面显示空间,Chrome取消了很多菜单和工具图标,浏览器上方只有两个菜单和几个工具图标。从IE7开始,微软也采取了这样的设计理念。但不同的是,IE允许用户返回到传统菜单栏模式,而Chrome浏览器则不允许。对此,用户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Chrome处理标签页的方式也与众不同,每个标签都相当于一个单独的浏览器。书签栏、地址框、菜单和工具栏都位于标签内部,而不是整个浏览器上。Chrome的标签位于屏幕顶部,界面显得更整齐。标签的排列也较为有序,当从某个页面点击一个链接后,弹出的新标签紧随正在访问的页面,而不是在标签的尾部。与其他浏览器一样,当用户访问到恶意站点或“钓鱼”站点时,Chrome会给出提示。
  在功能特性上,Chrome的地址栏整合了搜索功能,集标准URL输入和搜索功能为一体。既可以输入URL链接,也可以输入所查找内容。只需几次点击,用户便能尽快地查到所需信息。另外,在Chrome浏览器中打开一个新的标签页时,用户将看到一些网页缩略图,其中包括以往经常浏览的网站,最新的搜索结果以及书签页,使用户_能更容易地浏览网页。
  此外,Chrome还具有支持隐私保护浏览模式的功能。在隐私模式下,用户可以打开一个新窗口,或者从一个链接直接进入隐私保护模式。该模式下,浏览器不再跟踪用户的浏览对话,如Cookies。用户可通过查看浏览器左上角状态判断是否处于隐私保护模式。
  更为有趣的是,Chrome融入了GoogleGears,在浏览器中被称为应用快捷键。该功能允许用户把Web应用另存为基于桌面的Web应用,并在开始菜单、快速启动菜单和桌面添加快捷图标。
  Chrome浏览器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一个为用户提供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多进程处理的平台。每一个浏览器窗口的运行都是独立的进程,标签页也是相对独立的,一旦某一个标签页不能正常运行或是关闭,其他标签页不会受到影响,用户可以继续进行操作而不必关掉整个浏览器。
  另外,Chrome浏览器建立了一个更强大的TavaScript引擎V8,以便为下一代网络应用技术提供支持,这些网络应用在目前的浏览器上几乎不可能实现。
  同时,为了更一步促进网络的开放性,Chrome浏览器所有的代码全部开源,这个开源项目名为Chromium。谷歌希望通过公开Chrome浏览器的基础架构,在提升Chrome浏览器性能的同时,与整个业界合作从而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虽然现在Chrome还是测试版本,功能还不是很完善,但它向人们展示了以网络应用程序为中心的桌面终端发展方向。所以,当前的Web2.0时代,它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Chrome浏览器的意义并非在于现在,而在于互联网的未来。当新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云计算将得到最大的普及,浏览器也将变得十分重要,到那时Chrome将几乎取代操作系统,担当起存储、浏览、编撰、聊天、电子商务等等各种任务。
  责任编辑 赵新宇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出门随身携带的必需品除了钥匙、钱包、身份证之外,又多了一样——手机,随之衍生而来的,便是“低头族”的诞生。他们的显著特征是:不论坐着还是站着,躺着还是走着,眼睛始终目不斜视地盯住四方显示屏,时而手指滑动,时而眼神飘忽。尽管看的内容不同,但是大伙的动作都惊人地相似。因为这种不良习惯,各种乌龙事件诸如撞电线杆,掉进水池等频繁发生,其中不乏许多让人心痛的交通事故。  为了应对
【摘 要】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质量管理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采纳,伴随而来的便是对质量的改进活动。人们对质量改进活动的认识和范围在不断发展,质量改进日益深入人心,其突破性效应逐渐得到重视。但是质量改进不能停止,只有持续的质量改进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它是企业生存发展以及保持竞争力的法宝。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管理思想,企业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的必要性曾经受到了一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