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天堂”:我爱马尼拉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tobac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律宾有近四千名医生及护士为高薪而陆续出国,导致菲国医护人员短缺。我作为湖北省西医技术培训医师数次前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参与支持培训工作。累计起来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在那里度过。去之前,我曾经在网上浏览有关菲律宾的报道,很少看到正面的消息,不是兵变、绑架,就是泥石流、踩踏等等,仿佛那个隔海相望的热带岛国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但几次往返,我对马尼拉的印象彻底改变了。我要说,马尼拉是一个比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更美丽的城市,无论是旅游观光、投资经商还是居家生活,只要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慢慢地、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她的!尽管菲律宾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尽管也存在一些阴暗的社会现象,但那些几乎没有被污染的热带海岛风光无异于人间仙境,那些淳朴悠闲、崇尚快乐的民风足以洗涤你的心灵,那些随处可遇的商机更有可能给你的财富带来巨大的增值潜力。回国有段时间了,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有关马尼拉的各种场景,记录下来点点滴滴与各位分享。
  菲律宾由7000多个岛屿组成,首都马尼拉位于全国最大的吕宋岛,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东南亚的国际都市之一。我们从香港起飞约1小时40分钟就到了。马尼拉属热带雨林气候,每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气候让马尼拉的水稻是收了种,种了又收,农田永远不会闲着,水果也不会断季,椰子、芒果、木瓜之类的热带水果随处可见,伸手可摘。阳光充足,烈日下十分炎热,街上行人往往在后衣领处垫一块白毛巾,大约是为了吸汗,但室内和荫凉处感觉舒适。一年365天有拖鞋、短裤、体恤就够了,所以商场基本上只卖夏装,空调也不需要制暖,用的都是那种噪音很大的窗机。
  马尼拉的天空总是碧蓝的,晚上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和明亮的月光。在雨季,有时一天要下几场雨,一阵一阵的,说来就来,倏忽即去,短则几分钟,长约半小时,没有毛毛细雨,只有痛快淋漓,下雨时你经常会看到街上屋檐下大人小孩就着瀑布似的雨水洗澡——绝不会有酸雨的,汽车被雨淋过后也不会留下斑斑点点的难看痕迹。
  马尼拉市容整洁,风光绮丽,是一座热带花园城市。我07年夏去时那里是绿草茵茵,08年冬去时还是生机盎然,热带植被覆盖着所有的土地,只要不是水泥地,就会长出各色各样的热带花草。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泥土,也就不会有黄土高原的荒凉和车行过后的漫天扬尘。
  马尼拉人天性乐观,特别爱笑,笑得很纯真很爽朗很开心,所以我有时和同事开玩笑,在马尼拉街头看不到精神病人可能和他们乐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中国人见了面习惯问“吃了吗”,马尼拉人通常则说“morning sir”、“afternoon sir”,开口离不了说“excuse me”,哪怕对别人一点点妨碍都要说抱歉。半年的时间里我就从来没有看到过人家脸红脖子粗,更不用说骂街打架了。马尼拉经常看到有人排队,但没有不讲秩序的现象,下班后大家都想赶车回家,落后的交通系统往往到了晚上九点钟,还有不少人在老老实实排着长队等候,但绝不会一窝蜂地拥挤。有一次我等出租车时看到一辆摩托车追尾一辆丰田小轿车,碰掉了一大块漆,满以为两人要争吵起来,然后自然是交警出面、围观者云集、交通睹塞等等,这在国内已是司空见惯。可那位小车司机下车看了看就挥手示意摩托车司机走人。所以从国民素质的角度来比较,人家要比我们高得多,尽管他们的经济发展可能远远落后于我们。
  马尼拉人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工作,但不能没有快乐,只要工作不开心立马就辞职走人。在我看来他们的收入不高,但照样生活得开心快乐,似乎从不为钱的事发愁。社区一有Darty就有人怀抱吉他自弹自唱,一片欢歌笑语,一瓶可乐啤酒,直至深夜方休。简易篮球架就安在街边墙上或者树干上,大人小孩有空就在街上打篮球,球艺还不赖。海边的日落大道白天是赛龙舟、帆船的集散地,不论输赢,参赛的、加油的、颁奖的都很认真;华灯初上时分,露天演出的乐队就占满了整个大道,歌手都具专业水准,买一杯哈罗哈罗(一种当地特色的冰饮料,类似我们的水果刨冰)就可以坐着欣赏好几个小时,也有游艇靠岸来接送客人,船上也有美妙的音乐,繁华如斯,游人如织,一派迷人的异国风情。
  菲律宾曾经被西班牙和美国先后殖民统治,独立后的菲律宾在政治上主要依附于美国。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所以菲律宾在东南亚国家中是西化得比较彻底的国家,无论是语言、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习惯、民风民俗都与邻近的其他亚洲国家有所区别,甚至人种都有一些欧罗巴色彩——菲律宾人属马来人种,但由于数百年被殖民,有不少混血后裔,普遍来说,肤色较深,身材不高,胖子不少。
  国民主要信奉天主教,节日繁多,凡是跟耶稣有关系的节日都是法定假日。在农村,最好的建筑不是学校就必定是教堂。周日礼拜是一定要去做的,带着一家老小,虔诚之极。马尼拉市区有很多教堂,其中一座有400多年历史,历经战火,外墙班驳,肃穆异常。我曾去参加过多次礼拜,主教说的是英语,我听不明白,但在那种气氛的感染下,你的身心会不知不觉进入一片宁静之中。
  马尼拉是一个集群城市,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马。面积可以和北京、上海相媲美。其中有一半生活在吕宋岛,吕宋岛又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大马尼拉地区,也就是说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都集中在马尼拉一带,算起来不下2000万人。这里大部分城区都是贫民窟,街道狭窄,房屋破旧,交通拥挤,缺少规划,由于政府没钱,市政很少改造,我离开半年以后再去,也不会看到什么明显的变化,类同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水平,不象国内的城市建设那样日新月异。
  由于街道狭窄,所以除了少数几条通往高速公路和城外的主干道以外,其余都是单行道,深更半夜堵车是常有的事,还好驾驶员素质普遍较高,绝不会间红灯,对过街行人也是礼让在先。街上跑的大多是小排量的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也有少量的欧美车。马尼拉的公交分四种,一是大巴,通往远郊,车很少,车况也很差;二是出租车,以日本车为主,全城有三万多辆,生意还不错,价格也不贵,但要收小费,有时缺零钱,给司机200比索,他一句“thank you slr”就不准备找零了;三是“吉普尼”,据说最早是由当年美军报废的军用吉普车改装而成,现在已经批量生产了,车内安放两块座板,车门开在车尾,车身用铝铁皮由手工敲成,噪声很大,为避免撞车,驾驶员左边挂一只防撞的旧轮胎,车头还要钉一个奔驰或者丰田的标志,并常因个人喜好而将车身弄得五颜六色、花枝招展的,所以也被称为花车,是当地一大特色景观,花车有固定的运营线路,招手可停,在马尼拉城乡最为普遍,据说三万多比索就可以买一辆;四是三轮车,很是奇特,由钢管焊接而成,有人力的,也有机动的,机动的就是在钢管上装一台摩托发动机,完全裸露在外,载人载物皆可。由于交通拥挤,市政当局按车辆牌照号码轮流限制上路,所以有钱人家通常都有两辆以上的车。   马尼拉的高层建筑主要也集中在阿拉亚大道上,其间也有烂尾楼,几年不见改变。阿拉亚大道两侧不到一公里就能见到贫民窟,各种电线纠缠在电杆上,房屋低矮破旧,街道狭窄拥挤,有些房子仅用石棉瓦遮风挡雨,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很多小街上看不到一棵树,找不到公共厕所或者说压根就没有,经常还能看到男人在街上小便,在通往郊外的主干道两侧,有一种简易厕所仅供男人小便:上下是空的,没有门也没有坑,三根柱子,中间围上铁皮档住隐私部位就OK了。
  马尼拉没什么工厂,街道布局似乎几百年来就确定好了的,地贵房也贵,穷人住窝棚,富人住别墅,中产阶级住公寓,市内也很少有面积很大的市政广场或公园,在马卡提一处地势较高的坡地上倒有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美军墓地,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三万多名阵亡官兵的十字形墓碑,每个墓碑上刻写有姓名、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阵亡年月等,整个基地清新明朗,芳草如茵,老树参天,庄严肃穆,至今仍常有烈士后人远来凭吊。坐在树荫下仰看蓝天白云和起落的飞机,俯视远近高低起伏的房屋,追忆半个多世纪以前那场惨烈的战争,不失为闹市中一个难得的静心思悟之所在。
  国人以前所称的南洋,主要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和东南亚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沿海华人出国谋生的首选去处。菲律宾现有200余万华人,在马尼拉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华人,大多是福建、台湾、广东和香港人。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基本上被当地同化,老华侨也许不会写汉字了,但闽南话、粤语甚至国语还能说一些,提起祖国,个个对我脸上溢出自豪。
  当地人对华人比较友好,当得知你是中国人时,眼神里总流露出一些热情的东西,是些许羡慕或者崇拜也说不清,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有钱,但是他们把中国人分成三种,台湾的?香港的?大陆的?所以我经常要补充说明台湾和香港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相对印尼等国,菲律宾对华人比较友善,排华事件极少,因为整个菲律宾的国民经济有三分之一由华人掌控。菲律宾的近代史曲折艰辛,即使在今天,不断发生的政变仍使它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这个动荡的国家里,华人却在稳步打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由于历史原因,华人在菲律宾经商的历史比当地人早三四百年,这也奠定了华人的经济和商业基础。勤俭、诚信、善用人脉成就了华商的成功,在快餐、零售、建筑、金融等方面华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能源、电力等战略性行业,华人涉足不多,影响较小。
  马尼拉自然有中国城,但我没去过,在那里经营的大部分是福建人,以餐饮、零售业为主,货源从大陆引进,价格低廉。那里有很多中国餐馆,价格较贵,招牌是四川菜,实际上很不正宗,火锅也是不伦不类,对湖北人来说这些菜只是比麦当劳略好一点。
  我在马尼拉认识两个待在马尼拉已有8年之久的年轻华人,都持中国护照,他们也偶尔回国进货、探亲等,但问他们想不想回国内发展时,都说不,理由是国内发展太快,他们离开太久了,跟不上国内的步伐,而留在马尼拉机会要多得多,再说既然出来了,肯定要混得象模象样才有脸面回去啊。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