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用不变的信念激励着我们,用崇高的精神鼓舞着我们。
“党员就是凭自己的觉悟在干事业”
60岁的夏永华,身材瘦小,声音却格外洪亮,面对记者,她——的做着介绍,口齿清晰,条理清楚。
1963年,年仅15岁的夏永华参加工作。在贵阳搪瓷厂做工人,釉料制备、坯体制备、涂搪、干燥、烧成、检验、包装等工序均做得得心应手。当时生产设备落后,搪瓷的每一道工序几乎都靠人工完成,手被烫伤、割伤、划伤是常有的事。
在车间里,用别人的话说夏永华是在拼命的工作,恨不得一天当两天使,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哪儿需要帮忙,她就上哪儿。正是夏永华“不要命”的工作。搪瓷厂的领导看到了她身上可贵的品质,觉得她工作努力,对党、对厂都有一份难能可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81年,已经工作18年的夏永华,凭借自己勤奋的工作,出色的表现,终于在递交了多次入党申请书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特别激动,盼了那么多年,终于成为共产党员了,觉得很光荣。不过也明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多了一份对党的责任心。”
入党后,夏永华更是处处以身作则,一切从自己做起,职工分房,先让着同事,自己家却住着下雨天漏雨、冬天漏风、夏天蒸笼式的老房子。同事有困难,她都热心解决。为此,厂里员工都亲切称呼夏永华为“夏大姐”。员工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夏大姐”。
“党员凭的就是自己的觉悟在干事业。”说起自己的入党故事,夏永华这样说。
“我们为党奉献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1950年,遵义简易师范二年级学生、年仅14岁的王忠明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
两年后,他所在的文工团到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朝鲜五圣山进行文艺慰问演出。当时美军的战机时常偷袭,“有时正跳着舞,却看到自己的伙伴瞬间倒在身边的血泊中,或者活生生的人瞬间血肉横飞。”他说,他们经常抓住敌机轰炸的间隙给战士们演出。
在部队里,他多次被评为“五好文工团员”、“优秀文工团员”。18岁时,王忠明递交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他未能如愿。
王忠明没有放弃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那时入党特别不容易,写了申请书的所有人,都要被严格筛选,有的人被考察了很多年,觉得不够入党标准,要继续培养考察。但不管时间的早晚,我们为党奉献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1969年,王忠明转业到新办的贵阳渔安化工厂当车间主任,管技术实验、生产和对新进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思想教育。当时厂里只有几名技术人员。王忠明对技术是外行,他白天跟着技术人员学技术,晚上再将白天所学到的东西全部教给新进的工人。平时,脏活累活更是自己抢着干、带头干,“当时就想把工人教会,把厂子做好,为党和国家尽自己的心力……”
他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又一份入党申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忠明的夙愿在1983年夏天得以实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当誓言响起的那一刹那,王忠明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党员是做出来的,可不是喊出来的”
32年军龄,55年党龄,如今78岁高龄的李嘉成回忆起自己的入党故事,表情非常庄重。
1949年年末,高中毕业生李嘉成考入二野军政大学五分校文工团。
当时,入党是每一个进步青年最光荣的梦想。
在文工团,作为学员的李嘉成和自己的战友用排演歌舞剧《白毛女》、《血泪仇》等来改造自己。在排练场,别人认为已经合格的表演,李嘉成却反复的研究剧本揣摩人物的思想内涵,反复多次排练,锤炼演技,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1950年,贵州多处地方匪患严重,以曹绍华为首的“贵州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发动了大规模暴乱。军政大学五分校参加了省军区的“长(顺)紫(云)惠(水)铁壁合围”行动。李嘉成所在的一三八团负责在封锁线上穿插分割,五十米一棚,三十米一哨,扎草人、埋地雷,警戒巡逻,风雨无阻。三五名战士和民兵在各山顶哨棚,夜夜烧火,吹军号打锣鼓,包围圈内的匪徒。年轻机灵的李嘉成被安排在各小分队之间传递信息,随时有可能被藏匿在暗处的土匪活捉,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圆满完成了任务。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文化大练兵,集中学习文化知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文化速成中学在遵义成立,文娱积极分子李嘉成被调前往十二速中政治处担任文娱体育指导员。在这里,学员大都是文盲或只上过一两年学的战士,在文化课上,这些战士们经常被诸如“9+8等于多少”这样的“难题”困住。李嘉成遇到问题总喜欢思考,他自制写有数字的扑克牌帮助学员们算术,寓教于乐,帮助学员们很快地攻克了这个难关。同时,他还在课余时间教学员们练合唱,拉手风琴,和学员们一起跳舞,为学员们枯燥的文化学习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就在这一年,李嘉成因入伍以来一直表现优异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起当初,李嘉成说:“党员是做出来的,可不是喊出来的。”
“党员就是凭自己的觉悟在干事业”
60岁的夏永华,身材瘦小,声音却格外洪亮,面对记者,她——的做着介绍,口齿清晰,条理清楚。
1963年,年仅15岁的夏永华参加工作。在贵阳搪瓷厂做工人,釉料制备、坯体制备、涂搪、干燥、烧成、检验、包装等工序均做得得心应手。当时生产设备落后,搪瓷的每一道工序几乎都靠人工完成,手被烫伤、割伤、划伤是常有的事。
在车间里,用别人的话说夏永华是在拼命的工作,恨不得一天当两天使,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哪儿需要帮忙,她就上哪儿。正是夏永华“不要命”的工作。搪瓷厂的领导看到了她身上可贵的品质,觉得她工作努力,对党、对厂都有一份难能可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81年,已经工作18年的夏永华,凭借自己勤奋的工作,出色的表现,终于在递交了多次入党申请书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特别激动,盼了那么多年,终于成为共产党员了,觉得很光荣。不过也明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多了一份对党的责任心。”
入党后,夏永华更是处处以身作则,一切从自己做起,职工分房,先让着同事,自己家却住着下雨天漏雨、冬天漏风、夏天蒸笼式的老房子。同事有困难,她都热心解决。为此,厂里员工都亲切称呼夏永华为“夏大姐”。员工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夏大姐”。
“党员凭的就是自己的觉悟在干事业。”说起自己的入党故事,夏永华这样说。
“我们为党奉献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1950年,遵义简易师范二年级学生、年仅14岁的王忠明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
两年后,他所在的文工团到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朝鲜五圣山进行文艺慰问演出。当时美军的战机时常偷袭,“有时正跳着舞,却看到自己的伙伴瞬间倒在身边的血泊中,或者活生生的人瞬间血肉横飞。”他说,他们经常抓住敌机轰炸的间隙给战士们演出。
在部队里,他多次被评为“五好文工团员”、“优秀文工团员”。18岁时,王忠明递交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他未能如愿。
王忠明没有放弃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那时入党特别不容易,写了申请书的所有人,都要被严格筛选,有的人被考察了很多年,觉得不够入党标准,要继续培养考察。但不管时间的早晚,我们为党奉献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1969年,王忠明转业到新办的贵阳渔安化工厂当车间主任,管技术实验、生产和对新进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思想教育。当时厂里只有几名技术人员。王忠明对技术是外行,他白天跟着技术人员学技术,晚上再将白天所学到的东西全部教给新进的工人。平时,脏活累活更是自己抢着干、带头干,“当时就想把工人教会,把厂子做好,为党和国家尽自己的心力……”
他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又一份入党申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忠明的夙愿在1983年夏天得以实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当誓言响起的那一刹那,王忠明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党员是做出来的,可不是喊出来的”
32年军龄,55年党龄,如今78岁高龄的李嘉成回忆起自己的入党故事,表情非常庄重。
1949年年末,高中毕业生李嘉成考入二野军政大学五分校文工团。
当时,入党是每一个进步青年最光荣的梦想。
在文工团,作为学员的李嘉成和自己的战友用排演歌舞剧《白毛女》、《血泪仇》等来改造自己。在排练场,别人认为已经合格的表演,李嘉成却反复的研究剧本揣摩人物的思想内涵,反复多次排练,锤炼演技,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1950年,贵州多处地方匪患严重,以曹绍华为首的“贵州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发动了大规模暴乱。军政大学五分校参加了省军区的“长(顺)紫(云)惠(水)铁壁合围”行动。李嘉成所在的一三八团负责在封锁线上穿插分割,五十米一棚,三十米一哨,扎草人、埋地雷,警戒巡逻,风雨无阻。三五名战士和民兵在各山顶哨棚,夜夜烧火,吹军号打锣鼓,包围圈内的匪徒。年轻机灵的李嘉成被安排在各小分队之间传递信息,随时有可能被藏匿在暗处的土匪活捉,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圆满完成了任务。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文化大练兵,集中学习文化知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文化速成中学在遵义成立,文娱积极分子李嘉成被调前往十二速中政治处担任文娱体育指导员。在这里,学员大都是文盲或只上过一两年学的战士,在文化课上,这些战士们经常被诸如“9+8等于多少”这样的“难题”困住。李嘉成遇到问题总喜欢思考,他自制写有数字的扑克牌帮助学员们算术,寓教于乐,帮助学员们很快地攻克了这个难关。同时,他还在课余时间教学员们练合唱,拉手风琴,和学员们一起跳舞,为学员们枯燥的文化学习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就在这一年,李嘉成因入伍以来一直表现优异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起当初,李嘉成说:“党员是做出来的,可不是喊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