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解是阅读的目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语言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训练、不断提高。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英语阅读、提高
一、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课本为出发点,开展整体教学。
阅读能力依赖于综合训练。听说读写扎实,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基本词汇掌握牢固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改变那种肢解课文--逐句翻译--深入讲解--全面练习语言点的做法,把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让学生感知,把课文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整体,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传授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语言环境,吸引学生进入交际角色,使课文教学作为教师、学生互相作用的积极过程。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基本语法,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知识的能力。下面是阅读教学的几个常规步骤:
首先,在阅读前教师先着手教一些较难的单词或词组或有碍课文意思的单词或词组。(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而后介绍一些跟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然后根据文章标题,插图或利用简笔画等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及词组的运用有了初步的印象。
其次,在阅读时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指导性问题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拓展,先浅后深,兼顾差生和优生的原则。
最后,在阅读完毕后,学生大体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接下来应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精练:即英语课堂中的排忧解难的过程。解难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读。另一种是让学生提出预习时或阅读后不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精心筛选阅读材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热爱、向往追求某物的心理状态,是他或她希望达到目标的精神力量。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要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浅显的科普读物,简易的文学作品或幽默丰趣的短文。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阅读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就能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路径
1.强化课外阅读,不断扩大知识面
常言说: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大量的语言输出。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一年级课外阅读达到4万词以上,二年级达到10万词以上,三年级达到15万词以上。这就需要拓展课外阅读,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娴熟地掌握阅读技巧,才能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不断学到新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所教的每一单元的主要话题及内容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语言水平的短文,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阅读,以提高其阅读水平,巩固本单元的内容及词汇。
2.定时定量阅读,逐渐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在上课前或每星期安排一俩节课,精心选择有关英语社会文化、科学技术、风士人情、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风趣幽默的短文。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要求快速、准确。如在课前2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形填空,三篇阅读理解。完成之后马上分析讲解,指导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时高度集中的好习惯,同时也使学生加快了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水平和技巧。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 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我们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 出声的阅读快得多;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 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 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更新观念,打破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借鉴他人的长处,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英语阅读、提高
一、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课本为出发点,开展整体教学。
阅读能力依赖于综合训练。听说读写扎实,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基本词汇掌握牢固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改变那种肢解课文--逐句翻译--深入讲解--全面练习语言点的做法,把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让学生感知,把课文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整体,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传授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语言环境,吸引学生进入交际角色,使课文教学作为教师、学生互相作用的积极过程。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基本语法,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知识的能力。下面是阅读教学的几个常规步骤:
首先,在阅读前教师先着手教一些较难的单词或词组或有碍课文意思的单词或词组。(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而后介绍一些跟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然后根据文章标题,插图或利用简笔画等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及词组的运用有了初步的印象。
其次,在阅读时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指导性问题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拓展,先浅后深,兼顾差生和优生的原则。
最后,在阅读完毕后,学生大体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接下来应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精练:即英语课堂中的排忧解难的过程。解难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读。另一种是让学生提出预习时或阅读后不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精心筛选阅读材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热爱、向往追求某物的心理状态,是他或她希望达到目标的精神力量。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要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浅显的科普读物,简易的文学作品或幽默丰趣的短文。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阅读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就能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路径
1.强化课外阅读,不断扩大知识面
常言说: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大量的语言输出。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一年级课外阅读达到4万词以上,二年级达到10万词以上,三年级达到15万词以上。这就需要拓展课外阅读,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娴熟地掌握阅读技巧,才能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不断学到新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所教的每一单元的主要话题及内容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语言水平的短文,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阅读,以提高其阅读水平,巩固本单元的内容及词汇。
2.定时定量阅读,逐渐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在上课前或每星期安排一俩节课,精心选择有关英语社会文化、科学技术、风士人情、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风趣幽默的短文。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要求快速、准确。如在课前2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形填空,三篇阅读理解。完成之后马上分析讲解,指导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时高度集中的好习惯,同时也使学生加快了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水平和技巧。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 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我们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 出声的阅读快得多;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 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 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更新观念,打破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借鉴他人的长处,在学习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