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课堂 实现文化传承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0125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课堂教学中能否用智慧的方式设计和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必须打造智慧课堂,方可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文化传承;古诗文;智慧课堂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能否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在“同一个频道”的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必须打造智慧课堂,方可实现文化传承。
  有人說,对于一篇课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应对其实行“拿来主义”,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教什么”的确重要。但是知道“教什么”之后,还得好好研究“怎么教”。古诗文年代久远,文言文早已被白话文取代,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与现代人差别很大,学生难免与之有“隔阂感”,甚至会有“学了有用吗?”的疑问。要消解历史隔膜,实现文化传承,就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愿意亲近,所以研究“怎么教”就显得尤其重要。
  很多老师的教法都是下面这样,比如教“花近高楼伤客心”——
  杜甫,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慨?哪一句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情怀?……最后,“背诵全文。
  长期这样学诗,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本来很可爱的唐诗变得可憎,孩子迅速失去兴趣。一看见诗词,孩子们就真的是“花近高楼伤客心”,难受无比。
  孩子的兴趣,是最需要珍惜的东西。一旦某种东西被他们贴上“无聊”的标签,就会打入冷宫,再不会去主动接触了,从此终身是路人。
  以上文字摘自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唐诗”,描绘的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常态。这种刻板的、机械的、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不发生任何现实关联的教学方式正在毁掉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使本来有情趣有魅力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眼里变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其根本问题在于忽略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实践性”并不是悬置于高蹈虚境中的哲学概念,它要求语文课程必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图景和生活场域,深刻地参与现实生活。现代交往理论同样认为生活世界由语言建立,真实的语境就是真实的生活,学生在语境中以充分的自觉意识和自由意识展开语言实践活动,才是“自主”的,没有“我”的主体介入(主体性参与)就没有真正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所以给孩子讲杜甫,能不能先别让孩子背诵“忧国忧民”“现实主义诗人”这些标准答案?能不能换种办法,比如说,杜甫吃过唐朝最甜美的韭菜,淋过最滋润的春雨,围观过最神奇的剑法,也碰上过最调皮捣蛋的小孩子?能不能说,杜甫不但是一个好诗人,还是一个好男人、好爸爸、好朋友?能不能说,他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有时候特别自信,雄心万丈,感觉自己能上天,有时候他也会特别挫,特别沮丧?
  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觉杜甫是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温度的人,而不仅仅是那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学生有了生活或情感的关联,学生才会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才可能亲近诗词,亲近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美,进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
  “只有记忆没有运用”的古诗文学习方式难以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古诗文教学必须和现实生活相关联,以真实的生活为语境,而优秀的教师都重视通过创造性教学把古诗文的古代语境转化为现代语境,结合时代精神去解读古人的思想感受,丰富和生发文本内涵。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调控整合,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这就要求教师有一手教学的“好手艺”,用智慧的课堂设计消解历史隔膜,还原生活场域,实行古今观照,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任务)或建构情境来达成目标。
  1.问题(任务)设计
  如教学《滕王阁序》。文中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铺叙渲染,用典繁复,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执教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根据王勃的描写,你认为洪州(今南昌)可以被评为几线城市?说说上榜理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实则为根据文本和学情挖空心思反复思考的结果。通过轻松诙谐的问题把古代语境转化为现代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文本的兴趣,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为绝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一线城市”,于是笔者继续问:“南昌从来就不是一线城市,王勃为何要把它写成一线城市?他又是怎样做到的?你能模仿他的一些技巧写写你家乡的城市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从语言运用的实践层面认识到古文化的价值,更清晰更具体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
  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执教老师的设计颇具匠心。他说“这是一首登临词。看到赏心亭这个名字,我想起古诗文中的许多亭子,有些是以景物命名,如兰亭、沧浪亭,有些是以情感命名,如喜雨亭,快哉亭。辛弃疾登上赏心亭,但所见之景并不赏心,所抒之情也并不赏心。不如结合文本内容,改个亭名。请给词题‘赏心亭’改个名字,名之曰‘某某亭’,要求所用两字词源自词作,能体现(匹配)诗人情感。”这个任务举重若轻,改亭名是假,其真实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意象,品味意境,进而把握思想感情。这一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活动,唤起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其效果是刻板机械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   2.情境建构
  如教学《大铁椎传》。作品以细腻生动的手法,刻画了“大铁椎”这位有识见、有气节、精武艺、识文墨的“异人”的形象。本该大有作为的英雄人物,却因所遇不合无用武之地。但教材删掉了最后一段,使人物在英雄壮举的形象上定格,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作者的初衷。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教材结尾为‘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原作结尾为‘子灿又见其写市物帖子,其工楷书也。’如果你是导演,你选择哪个结尾来拍你的电影?请说说你的构想。”这一设计寓教学内容于真实具体的语用情境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说:“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目的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理解、表达和相互交流沟通的需要直接相连,以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变成运用语言实现目的的有意义的过程。”
  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有鲜明的苏文风格,文章既不像常见的绘画题记,也不同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它从竹的本性和文同的绘竹理论写起,写了和文同交往中与绘竹相关的许多趣事乐事,最后才写睹物思人的悲痛,看似随笔挥写,却形散神凝,“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章亦庄亦谐,以乐衬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中关于绘画的理论抽象玄妙,学生不易读懂,但对于 “友情”,学生有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友情”这部分内容(最后一段)是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友情”为主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同和苏轼互相欣赏、亲密无间的关系——他们性情相投,才情相当,艺术创作心有灵犀,日常交往富有情趣,进而理解這位良师益友的离世给苏轼带来的巨大悲痛,以至“废卷而哭失声”。如此层层剥笋,学生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要写文同的绘竹理论和他们交往中种种乐事了。这种设计目中有人(学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链自然如行云流水,而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便也能水到渠成。
  《论语·侍坐章》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的一次闲坐聊天,教学时可以让五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师生五人,分别用原文和现代汉语演绎师生对话。这种生动、鲜活、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教学,解决文言层面的问题,还能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解读人物形象,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文化传承和理解,靠肤浅的文本解读和生硬的知识识记无以实现。只有立足课堂改革,勇于突破创新,将智慧融入课堂,既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又充分重视“怎么教”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华优秀文化和自己的关系,加深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六神磊磊.孩子用10年学唐诗,却在用一辈子忘记唐诗.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唐诗”.
  [2]张悦.语文课堂:语文实践中的生活.语文教学通讯,2018.4:28 .
  [3]胡虹丽.文言文教材编排要有时代意识.语文建设,2017.07:29 .
  [4]石修银.台湾地区高考命题于语文核心素养涵育之鉴示.高中语文教育学,2018(3):61.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
【摘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打造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师生有效互动的起源,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动力。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试图为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策略;探索 
1.版【教学研究】包含学法指导(就本期专题知识进行学习指导)、成果分享(学校项目研究成果、教师教学研究成果、课堂教学改革展示等)、教研快讯(省、市教研交流报道)等栏目;  2.版【命题探讨】包含考題剖析(与本期专题内容相关的中考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的分析)、新题原创(结合相关地理热点素材设计问题)、解题指津(指导学生的解题方法思路)等栏目;  3.版【沙场点兵】以本期专题的考试内容为切入口,以原创
【摘要】在进行造句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所学的知识和对事物认知能力的不足,形成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单一,甚至有的模糊不清。造成低年级学生的造句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并且千篇一律。我认为低年级造句训练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二是学生在造句过程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关键词】语用;词义;从众心理;创造性思维;引导;鼓励  遣词造句是学生运用和理解词语
本報综合消息 2月8日,2018年全省教育重点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副省长黄宁生出席并讲话。  黄宁生充分肯定2017年全省教育系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攻坚,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黄宁生强调,全省教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服务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争先进、当标兵、建高
【摘要】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一定会布置定量的学科作业,它通常作为学习效果检测或反馈的方式,一直被定义在课堂学习时间之外,完整教学实施步骤之内,但是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没有统一具体的衡量标准。2011年随着美国各地 “翻转课堂(反转课堂)”模式的传播,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借助信息媒介等手段后,作业赋予了新的含义---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的
本报综合消息 5月2日,省教育研究院举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邀请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张长明副教授作《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和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辅导报告。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主持学习会。  学习会上,张长明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作了系统比较分析,并对其作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摘要】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作为一名好班主任,要德才兼备,刚柔并济,特别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理解的心,仁爱的心。班主任给学生的爱,会使班主任握着一把钥匙,开启学生思想之门,让学生学业有成,自己事业成功。另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人格魅力和巧妙的工作技能,教育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好班主任;魅力;智慧  进入21世纪,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方法也要不断更新,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方式不再
地理概念上的中東问题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指代范围和所含国家并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是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包括国家有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和巴勒斯坦,尽管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在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国
【摘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他们行为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  一、入情范读,渗透情感诱导  德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