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源于对生活的爱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bios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仪式,古已有之。《论语》中写乡射“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乡村的射箭比赛,比试前要对乡亲拜两拜,射后再饮一杯酒。仅供娱乐的比赛,简朴的仪式,看的不就是颇具情致的对对手的尊重与对比赛的重视吗?可见,仪式的内容可以简略,而人的品性、态度却全然包含在小小的仪式中。郑重以待的仪式感,不正包含了人们对待生活的尊重和热爱吗?
  仪式根植于中国文化已有千年,而在今天仍旧流传并被人演绎的,大多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那是吉林查干湖冬季守漁,马车在冰上飞驰,渔网在水下潜行,岸上的人们不忘感恩自然的馈赠;那是北京天坛的太常之礼,匍匐的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那是孔庙的祭师之舞,祭孔的仪式又包含多少人对圣人之学的景仰与尊重。仪式之于人,是反思,是感谢,是铭记,是传承,是不忘提醒自己珍惜自然的馈赠,也是自己感恩生活、热爱生活的最佳凭据。仪式开始,充斥于心的肃穆庄重就是仪式感吧!唯有此刻,静下心来,我们才会由衷地感恩美好的生活。
  世上本来是没有仪式的,只因人们渴望纪念,渴望感恩,渴望诉说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仪式才应运而生。但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已容不得人们为仪式而奔忙。仪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繁文缛节,弃如敝屣。然而,我们真的不需要仪式了吗?我们不再需要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来承载情感、感恩生活吗?在这个日益冷漠的社会,我们更需要一种仪式感,以郑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热爱的事业和生活,温暖自己,也温暖更多的人。正如老舍先生的写作——端庄坐在桌前,用钢笔细细地写,一天千余字,手稿精致得可以当藏品。这种工笔匠心的仪式感,不正彰显了他对写作的热爱与重视吗?又如北京初雪,朋友圈中友人发精美的雪景,搭配动情的文字,不也正是为自己举办的小小仪式吗?
  社会越发展,我们越需要自己的仪式感,只因我们需要倾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命的馈赠,让我们用自己的“仪式”使它成为永不褪色的收藏。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的写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写作内容贫乏。内容贫乏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内容贫乏可通过“施肥“的方法加以解决,隐性内容贫乏表现为:过于全面而不突出、描写不准确、内容无关或错误、贴标签、没有真情实感等,可通过”剔苗除草“加以解决。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情;写作;内容贫乏  作文,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