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沉寂与落榜者的辉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研究清史的朋友曾给我提供了两份名单,说是要考验考验我。
  第一份名单上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上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左宗棠,龚自珍,盛宣怀。
  对照这两份名单,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后者,这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每个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人生有为,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而对前一份名单上的人物,虽似曾相识,可又一时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在心里说,这都是什么样的小人物啊!
  朋友告诉我,若以“时效”论英雄,前一份名单上的人物该是多么的辉煌和显赫!他们前程锦绣,光宗耀祖,被众星捧月,万人敬仰。因为,他们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后一份名单上的人物,却全是清朝的科举落榜者。想当年,他们又是多么的痛苦失意!前程黯淡,亲友奚落,郁郁寡欢,门庭冷落。
  然而,谁能想到,历史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年那些号称“时代精英”,且是人人羡慕的状元们,并没有对人类历史做出本应与其身份相符的一番大事业,在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人死灯灭之后,即寂寂无闻,一个个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反倒是那些名落孙山的寂寞落榜者,不甘沉沦,埋头苦干,发奋进取,勇于创业,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这里,特别想提一提清末中兴名臣左宗棠。他连续参加科举考试十三年,三次赴京应试,也未考中进士。虽然他曾写诗明志:“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然而,在世俗社会里却是“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日过午”。在一般人看来,已过“而立”之年,又直奔“不惑”岁月的左宗棠,应该有自知之明,正确面对现实,赶快解决谋生问题。
  但左宗棠毫不气馁,始终牢记自己的誓言:“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他断然放弃科考,转而“悉心研究兵法,熟读三韬五略,孕育将帅之法,与朋辈交游,喜为壮语警众,又常以孔明自比。时人皆笑其狂妄,唯独友人胡林翼极力称赞,说他横览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民族英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回家乡路过长沙时,指名见左宗棠,深为左的过人才智所惊叹,把自己在新疆考察所得全部托付给左宗棠,并为他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传世名句。
  直到40岁,左宗棠终于得到了人生的最大转机,在出山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渐露头角,渐渐登上国家军事政治舞台。进而,在清末列强入侵、国土大片沦丧,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沉重的边疆领土危机中,他大声疾呼,痛陈利弊,力排众议,抬棺西征,彻底打败受沙俄支持的侵略者阿古柏,收复占整个中华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
  近代中国历史,有谁能像左宗棠一样所向披靡,以铁腕收复大片国土?如无左宗棠,今日中华之新疆,又将落入谁人之手,亦未可知矣!无怪乎当时人们评价左宗棠“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曾国藩也赞扬左宗棠曰“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经那么夺目璀璨的状元,大多已是默默无闻;曾经那么灰暗惨淡的落榜者,却有那么多人与日月争辉,这其中的奥妙真是耐人寻味。是科举制度不公平吗?非也,在长期的封建等级专制社会里,相对于“世袭制”“祖荫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靠血统和权势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说,基本上完全依靠个人考试成绩的科举制,是无可替代的相对“公平”的选人制度。否则,它也不可能延续千年,而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
  在人生命运转机的最珍贵的青少年时代,这些状元们全部一跃成功,赢在了起点上;而那些落榜者却一个个被碰得头破血流,输在了起点上。然而,人生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竞赛,赢在起点上,并不能保证一定也会赢到终点上。那些赢在起点上的人,往往优越感油然而生,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一歇享受人生的成功了,从而失去了当初拼搏发愤的进取精神,前进的步伐便不知不觉慢了下来。相反,那些在起点上碰得昏头昏脑的失败者,却往往知耻而后勇,头脑冷静下来之后,能更清醒地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足和优势专长,校准最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找准差距,埋头苦干,为未来的人生大成功默默积蓄力量。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故亦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锲而不舍,终生勤奋,虽受尽挫折,九死一生,亦必能大器晚成!
  而且,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往往还与家庭出身、社会环境、历史机遇等外界环境密切相关。越是出身穷苦,越是家境贫寒,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所受到的挫折和打击就会更大。然而,真正有大志者,除了靠个人更加发愤的努力,又能靠什么?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只会徒增苦闷,埋头苦干迎头赶上才是正理。一条路堵死了,还可以有别的路走。世上本没有路,所有的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或披荆斩棘,或剑走偏锋,苍茫大地路何在?大路条条通北京!
  龟兔赛跑的哲理,尽管后人又演绎了不少形形色色的内容,但它的基本精神激励了多少大器晚成的奋斗者!“小时了了,大未必好!”“小时不了了,大未必不好!”愿所有胸怀大志,而又多遭挫折的青年朋友,都能从左宗棠等大器晚成的成功者身上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失败、挫折、苦闷、孤独、彷徨、寂寞、讥讽、打击,皆是天降大任砥砺意志的磨砺和考验,在漫漫人生长程中,经得起这样的磨砺和考验,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有可能成就一番无悔于自己人生的大事业!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王啸)
其他文献
一、缘结新加坡    2007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接受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的诚挚邀请参加了面向新加坡全国中小学200多名华文教师举办的名为“从课堂到网络学习社群——华文教学”的华文教育科技研讨会。与会期间,何克抗教授作了关于“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主题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支撑跨越式项目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四大
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  在乡村教书,我对芦苇可谓情有独钟:夕阳轻泻舒卷的音韵,依稀的枝叶润吻凉凉的金风,如越过乡村旷野的风铃声;抒情的目光漫过收刈的畦垅和芦竹最缀的清水塘,我如—只归鸟扑向鲁汀河边,与秋水芦花对语,聆听飕飕秋声,心如一朵莲花开放。  芦苇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芊芊芦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间小小的包子铺,早晚供应包子。小区离地铁站、公交站都不远,赶地铁挤公交上下班的人经过那里,远远就能闻见热腾腾的包子的香味。包子铺的生意很好。  包子铺是小区门口蔬菜铺的那对中年夫妻开的。他们把蔬菜铺隔出一块地方,靠里的一部分放桌子,朝外的一部分放案板、炉子、蒸笼。  那对中年夫妻很和善,又很勤快,铺子打理得干净有条理。男人姓李,老的少的都亲切地叫他们夫妻“李哥李嫂”。  李哥李嫂之
一、引言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并非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是需要以某种活动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启蒙是教育理所具有的内涵,有学者也曾表示“启蒙与文化和教育均属同义词”[1]。当然这里的启蒙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指在个体心智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推动着个体认识世
2001年,黄济恩师80寿辰的时候,我写了下面几个字:“参天地寻真理以诚造就道德文章,撷英华惠后生由宽培育人格学问。”我的国学实在粗浅,只能用这句不对仗的话来表达对于先生的人生之气象的理解,我觉得,“诚”是先生人生之精髓。  记得1986年读研究生期间,到北京访学,拜谒先生,那时的我懵头懵脑,完全是一个乡下后生,憨直傻勇,向先生去请教论文中的问题。先生耐心解答之后,又把我领到楼上的王策三先生那里。
跟太太结婚的时候,我们对家里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最终,我们家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自己赚的钱自己管理;成立家庭基金,每个月双方都往里放1000块钱作为家庭日常支出,若遇较大支出,比如买房之类,每人出一半;双方都有随时查对方账户的权利。  我自认为每天在财经圈儿里混,赚钱能力肯定比太太强多了。但结婚十几年来,每次我查她的账户,钱都比我的多,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我的警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北京作家、学者萧斌臣、邢文祥和四川作家袁亮深入灾区采访,并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烛泪如歌——“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师群像》(已于2008年1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作家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特别了解到,在地震中殉职的教师大多是各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有些人的收入甚至是各自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他们牺牲后,留下或嗷嗷待哺的幼小子女,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白发老人,英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社会。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由信息和科技构建的环境之中,他们从一出生,就被极其丰富的媒介产品所包围,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介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种背景下,实行媒介教育,指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认识、理解和使用媒介是非常有必要的。[1]  阿根廷政府把实行媒介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并把其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装帧非常精美的书,读起来有点沉重,合上书的时候有很多感动。    捷克,特莱津小镇,1941年10月10日,这里成为德国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一万五千个孩子先后来到这里,但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或在这里失去生命或最终被送往死亡集中营,只有一百多名个孩子存活。  集中营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除了臭虫、蚊子、肮脏、拥挤、饥饿、疾病、酷刑、痛苦之外,他们还拥有什么?林达编著的《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其诸多的功能。如:实现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掌握语言的规律,生成新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激发和熏陶学生的情感等等。然而,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读的目的不明确,读的目标单一,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和评价,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反复地读、机械地读等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  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