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

来源 :小学生导刊(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b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角:王澍
  神奇咒语:我走的是一条更加底层、更加贴近普通民众,与中国传统和现实生活相关,不那么闪亮甚至有点粗糙的独立探索之路。
  行动故事:
  1.踏上长长的旅程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母亲是北京人。王澍小时候,常常坐火车往返于乌鲁木齐与北京。那时候火车速度慢,一趟要坐4天4夜。他在漫长的旅途上认识陌生的人,看窗外变换不同的风景,增长了人生阅历。
  2.尊重民间匠人
  王澍的姥爷是手艺不错的木匠。他喜欢看姥爷做木工活,对各种匠人的工作都感兴趣,长大后特别尊重民间匠人。他当上教授后,不喜欢有些建筑师热衷于做一些庞大而复杂的东西,他要重建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学。他说:“不如从最简单、最直接的东西开始。”他要求学生从材料、构造、模型开始,学做泥瓦匠、木匠的活儿,还要练习书法,从中学习建筑知识。
  3.不一样的作业
  王澍考上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有一次,他做一个设计作业,按照要求,只要做1∶500的平面设计图。王澍交上去的作业,是1∶100的总平面图,除了房屋设计、道路系统外,所有的景观都作了设计,还设计了一个带有完善灌溉渠道的农业种植系统。同学们惊叹,“连很多老师也画不出来”。可是,他读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被要求作修改,他却坚持自己的意见,一个字也没有改,结果没拿到硕士学位。他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长达7年极度贫寒,仍然坚持学习和思考。
  惊喜收获: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他的代表作品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2012年,王澍获得世界建筑界公认的“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成为获得这一大奖的第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评审词指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主持人语:
  王澍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着力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学理念。他认为,知识在于使用,兴趣促生认知,情趣则影响着生活价值的取向。他告诫学生:“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并身体力行去做。”每年春天,他都带学生去苏州看园林。他认为,古人造的园林,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他觉得房子和人一样,要活着才有生机。在设计南宋御街时,特意保留原住民。在南宋御街陈列馆,特意给民间手工建造留下了一席之地,比如水泥砖墙夯造、木结构桥梁的搭建等。他说,这种手工制作方式在欧美已不可能做到,如今手艺人已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 邓湘子)
其他文献
升入初中,还没等我们感受与小学的区别,就迎来了见面礼——为期三天的军训。  苦 吃得苦中苦,方能站军姿  军训开始了,三位教官首先教我们站军姿。只见他们把脚跟并拢,脚尖打开到六十度,双手中指紧贴裤缝,昂首挺胸,身体重心微微向前。同学们纷纷好奇地模仿着教官的动作。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非常消耗体力。我才坚持了几分钟,便觉得腿有些发麻了,悄悄转头看其他的同学,发现他们也有些吃力
在廣阔的大自然,每种动物都拥有无限的魅力,独特的绝技。为了生存,它们甚至都有我们人类意想不到的生存之道……  那天下午,我顶着太阳到大黑山挖一种名叫萝芙木的草药,累得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回家途中,想拐到罗梭江的大湾塘去喝口水,洗个澡,解解乏。西双版纳漫长的旱季,烈日如焰,空气干燥得就像划一根火柴就能点燃,树叶被烤得焦黄,水塘干涸,溪水断流,方圆百里的大黑山只有那条在谷底蜿蜒穿行的罗梭江是唯一的水源